簡介
牙城天后宮,位於福建省霞浦縣牙城鎮牙城街。明萬曆十四年(1586)建,清鹹豐年重修,該宮建築形制為清代格局,建築面積198平方米,呈長方形,二進院落,懸山頂木結構,軒頂梁枋雕刻有花卉、禽獸,尤其神龕雕刻細膩,錯彩描金,天井有二通碑刻,其一“大明萬曆丙戍年荔月吉旦造”,其二“清鹹豐丁己年重修”。宮的建築保留清代結構,該宮座東向西,高15米,面寬11.9米,進深34.8米,建築面積498.8平方米。呈長方形,為硬山頂磚木結構,以東西中軸線分為前照牆、宮門、戲台、環樓、天井、迴廊、宮廳、神龕等部分。
天井中有二通石刻,其一鐫刻“大明萬曆丙戌年荔月吉旦日造”;其二鐫刻“王、馬、張募緣建造”。宮廳廊沿為卷棚頂結構,樑柱頭、斗拱、廊柱、天板、藻井刻繪龍、麒麟、獅、松鼠、花卉等圖案,錯彩描金,優雅古樸。
原宮前戲台,為八角式,邊緣浮龍雕刻,台上為三層斗拱藻井,環樓欄腰壁亦彩繪各種人物花鳥,宮前豎有一對十餘米高的旗桿夾,節日時桿頂高掛杏黃“天后聖母”蜈蚣旗,旗下懸掛燈籠與照牆相對,整座建築飛檐翹角,頗有氣勢。可惜中華人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宮前戲台被生產隊挪作加工廠用,原貌被改變。至1989年,牙城鎮老人會為弘揚媽祖文化,保護歷史文物古蹟,他們多方奔走,募集了3萬多元,向生產隊重金贖回,擬按舊形制修復,但由於恢復原貌開資巨大,加上資金不到位,未能如願。
現在的天后宮,正殿祀奉媽祖神像,五十多尊陪神。均按舊時藍圖擺列,分別是神龕正位“天后聖母”,左列順天聖母(即陳靖姑)、右列“天仙聖母”(即馬仙娘),左右廂塑有盧馬相公、葉大元帥、福德正神、豆奶奶,豆婆婆。均為座式,供桌前立有三位舍人,乃為媽祖婆傳呼使喚的傭人。中左右廂分列有三十六位婆神婆姐,各高60厘米,神態各異,豐腴端莊,神像均為木質雕嵌,配以玻璃框架,四角邊緣垂花門罩。廂前塑有八大將,高2米有餘,有黃將軍、楊將軍、巡海、夜叉、和風、喝浪、提筆、主簿。宮正中楣頂高懸黑底金字,長3米,寬1.8米的“鷺鶿宮”楷書匾,左右頂分別為“神威垂千古”、“聲靈鎮四方”之賀匾,為黑底金字,額緣上下有纏技翔雲花紋,前側兩中柱楹聯:“重修寶殿迎神駕”、“氣奮風雲鎮鳳城”的魏體金字,整個布局勻稱,肅穆莊嚴。
牙城天后宮的節慶內容極為豐富,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為“順天聖母”誕辰、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聖母”誕辰、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七月七為“天仙聖母”誕辰、八月二十三為“葉大元帥”誕辰。歷史上這五個神誕節,都先主祭天后媽祖,爾後再祭節日神。除此之外尚有災年、瘟疫年,其也主要崇奉媽祖神。
天后宮祭拜儀式
1988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1月,牙城天后宮被列入霞浦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加入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為會員單位。
2006年6月,成立霞浦縣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牙城分會。
重建
牙城天后宮,始建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建,清鹹豐年間重修,是霞浦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宮原建築形制為清代格局,建築面積198平方米,呈長方形,二進院落,懸山頂木結構。2011年4月27日,該宮突然起火燃燒,這座歷經421年的古建築蕩然無存。2012年2月份,王校章理事長帶領理事會成員多方籌措資金,於4月破土動工重建,本次重建是按原宮舊貌進行設計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