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35.49平方公里,海拔2300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81畝,人均耕地1.47畝,林地6023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7.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0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81畝,均屬旱地,人均耕地1.47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6023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37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13.33畝,主要種植核桃、木瓜、梅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畝,草地700畝;荒山荒地6663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82戶通自來水,有21戶還存在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0.39%)。有9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0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3.20%和98.0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6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8戶(分別占總數64.08%和46.60%)。該村到片馬鎮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6輛。
到2006年底,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還有9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0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46萬元,占總收入的24.81%;畜牧業收入 13.38萬元,占總收入的35.0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04 頭,肉牛17頭,肉羊370頭);林業收入2.19萬元,占總收入的5.74 %;第二、三產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5.25%;工資性收入5.1萬元,占總收入的13.38%。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人(占勞動力的6.4%),均在省內務工。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種養等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0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5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木瓜、梅子、草果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藥材、山羊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3戶,共鄉村人口328人,其中男性 167人,女性161人。其中農業人口328人,勞動力203人。該村以白族、傈僳族為主(是白族、傈僳族混居地),其中白族206人,傈僳族121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8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4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50平方米,擁有教師2人,在校學生9人,距離魯掌鎮中學74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人,全部是中學生。全村建有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4年被怒江州人民政府評為先進集體等等。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81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7.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515元(人均1.57元),一事一議籌勞 309元(勞均2元)。年末有固定資產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及財務等。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0 人,少數民族黨員20人,其中男黨員18人、女黨員2人。該村黨支部2002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4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等。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片四河一組、片四河二組、片四河三組、片四河四組等4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4人。該村團總支200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部分農戶人畜飲水問題未解決;2、畜牧業發展中防治病善能力弱;3、醫療衛生無專職人員。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以種養業為主,計畫發展:1、藥材種植550畝;2、發展豬出欄136頭、牛24頭、肉羊318隻;3、每年平均轉移勞動力33人;4、力爭人均收入從2006年的1000元增加到149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