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雪山母親的草地

父親的雪山母親的草地

《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內容簡介:賀捷生將軍是賀龍元帥的大女兒,1935年出生僅18天,就由父母背著去長征。滬教版國小語文課本將她的這段經歷編寫成課文,稱其為“走完長征的嬰兒”。但是,還不止這些。1937年,當她還不足兩歲,父親賀龍率領八路軍一二〇師東渡黃河去抗日,托兩位國民革命軍前部下將她帶回湘西撫養。此後的12年,父親的兩位前部下先後離世,養母帶著她隱姓埋名,孟母三遷,從湘西洪江陸續轉移到乾州、保靖等地。懵懂中,有中共地下黨在悄然關注她,愛護她,也有不明身份的人在暗中窺探她,跟隨她。1947年,當她走進雅麗山,成為保靖省立八中的一名中學生時,才驚奇地發現,每當危機來臨時幫她化險為夷的,卻是一個神通廣大,也曾是她父親前部下的神秘人物。1949年冬天,正在瀋陽擔任區委書記的母親蹇先任不顧一切地返回湘西尋找她,終於讓她回到父親賀龍身邊。之後,她考上了北京大學,逐漸成為大學教師、記者、編輯和黨史軍史專家,並躋身於恢復授銜後的第一批女將軍行列。《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是作為著名軍旅作家的賀捷生將軍在古稀之年,直面昏暗、嚴酷和慘澹的歷史,頑強地追溯父親賀龍、母親蹇先任和自己童年散落的足跡,以優美而略帶傷感、真實而接近雕刻的文字,為讀者奉獻的一部有別於慣常讀本的元帥和女兒的生命史與心靈史。

內容簡介

《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編輯推薦:近幾年,央視播出了《恰同學少年》、《潛伏》、《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們的法蘭西歲月》等一批好作品。國家各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此類書籍。我認為,這些作品都是在更寬泛的意義上討論理想話題的。這說明一個現象,我們的社會有一大批正直的藝術家、史學家、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我們的社會存在信仰危機的問題,他們用先輩的光榮歷史在拷問自己,也在拷問所有中國人。作者賀捷生以為,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當機”的,它應當不斷地被激活。從這一點出發,他用了三年時間,苦心寫作這本散文集《父親的雪山母親的草地》,就是想以一個老人的綿薄之力,加入激活精神信仰的行列。

圖書目錄

自序 信仰的力量
卷一 蒼茫
回到芭茅溪
父親的忠誠
蟲聲唧唧不堪聞
途經香港那串足跡
木黃,木黃,木色蒼黃
遠去的馬蹄聲
不能遺忘的小鎮
我和大武有個約會
在歌聲中尋覓
去看一棵大樹
夢縈伊犁河谷
卷二 血親
外公在母親心中
啊,遙遠的橋
在圍場騎馬挎槍
我們的瞎子哥
卷三 懷想
以女兒的名義
愛在青山綠水間
鋼鐵將軍賀炳炎
五台山那些神奇往事
寂寞英烈周成榮
像黃金那樣純粹
《星火燎原》,永遠輝煌
卷四 童眸
鴻蒙初開的日子
蘭姐的逝水流年
庭院深深深幾許
乾州那條石板路
逃離雅麗山
後記 追溯著,傾訴著,快樂著

後記

追溯著,傾訴著,快樂著
早知道文字是迷人的,卻不知道文字這般迷人。坐在北京木樨地那座住滿世紀老人的高樓里,我期待的文字常常穿越時空,翩然而至。它們引領我回溯和追憶,尋覓和緬懷,在一次次傾情呼喚中,沿歷史的大河逆流而上,直至它的源頭。我發出的聲音可能很微弱,但我感到我是在對天空傾訴,對大地傾訴,對潺潺湲湲流向未來的時間傾訴,而這種傾訴,原來是如此幸福,如此快樂。
感謝生活,感謝命運,它們讓我經歷了那么多,那么曲折和獨特。這其中有苦難,有艱辛,有鬱悒,有悲傷;有絢麗和繁華,也有黯淡和飄落。同時,還得感謝命運給了我一枝筆,它讓我幾十年來始終保持著傾訴的欲望。作為一個過去時代的見證人,一代俊傑和風流的目擊者,朋友們每次見到我,都說我這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書,隨便把生命中的往事寫出來,就是彌足珍貴的文字。我說,是嗎?那我試試吧。然而,我僅僅是個業餘作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要照顧自己的家,哺育膝下的兒女,當然也有自己的工作,而且這種工作要求嚴謹和細緻,不允許我心猿意馬,走火入魔,只好把傾訴的欲望埋藏在心裡。那時,我唯一能擠出時間做的,就是把某個早晨或者夜晚觸景生情回想起來的,把整天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偶然遇到的,把在與父母那一輩人的聚會中即興講述出來的那些東西,用如同畫家匆匆勾勒幾筆的素描,簡單地記錄下來。久而久之,竟然積累了厚厚的一沓。孰料人生苦短,在不經意間,我也到了古稀之年。這時候,再環顧四周,不僅有許多的人已經不在人世了,許多的事早已被人淡忘,而且,一個時代和經歷過這個時代的人,都陸續謝幕了。因而,我對自己說,我不能再等了,我也沒有時間等下去了。這樣,我便以孤獨而孱弱的身軀,翻出過去那些長長短短積累的文字,開始了我自封的“專業寫作”。我寫我親愛的一生跌宕起伏的父親和母親,我宿命般誕生的故鄉和憂傷的童年。寫我在漫長的七十多年中親身經歷的林林總總,點點滴滴,枝枝葉葉。我承認,這種如同每天呼吸和咳嗽那般的回憶和寫作,讓我感到逐漸充實,逐漸愉悅,以至有那么一點自得其樂的感覺。我安慰自己:我寫了,我傾吐了,我訴說了,我就有理由相信。當我認識和不認識的朋友讀過後,也許會說:這個一生顛簸的老太太,她活得還算精彩,還算豐富,因為她和我們一樣,哭過,笑過;迷茫過,快樂過,千山萬水都曾走過。
我近年寫的都是散文,回憶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說我是唯一的,是獨自在營造“紅色意境”。我覺得這種說法沒什麼不好,我能夠接受。但我必須告訴人們,我寫的都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情,親眼看到過的事情,還有我沒齒難忘地愛著和記住的那些人。真實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東西,最珍惜的東西。我把這種真實和真情,當作我寫作必須遵守的原則。我心裡清楚,假如離開了真實和真情,我的這些文字將變得一錢不值。
文學界有些朋友對散文書寫的真實性產生過懷疑。他們覺得要把散文寫得更精彩,更智慧,更超脫和空靈,也可以虛構,可以像寫小說那樣無中生有,這讓我大吃一驚:一個作家寫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自己曾經有過的甜酸苦辣,怎么可以偷梁換柱,明修棧道而暗渡陳倉呢?或者像當下的某些食品那樣濫用添加劑?這太不可思議了!它直接造成的破壞力,是損傷我們對文字的真誠和敬畏。我們要知道,我們寫下的這些文氣肯定會比我們的生命活得更久長,如果你哪一天發現魯迅寫的那兩棵棗樹純屬子虛烏有,發現朱自清沒有望著父親那肥胖的背影穿過鐵道去為他買那幾隻忽然滾落的橘子,那會是什麼情景呢?
也許我老了,跟不上時代潮流了,也許我寫不出人們期待的那種錦繡文章,但我在文字的真實性上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因為我害怕給後人留下一些虛幻的東西,真假難辨的東西,有化學殘留物或病毒的東西。要知道,資訊時代的病毒對文字的侵略和腐蝕已防不勝防,如果我們對自己父輩的經歷,還有自己的親身經歷都不加尊重,都要去杜撰或粉飾,那我們留下的這類文字,何以去面對我們的後人?
謝謝關心和愛護我的朋友和親友們,謝謝每個有興趣讀這本書的讀者。因為有你們,我才感到不孤獨,才覺得依然行走在我熱愛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2012年11月1日北京木樨地

序言

信仰的力量(自序)
三年前,我利用住院體檢的閒暇機會,讀了一本名為《講壇隨筆》的書,作者是部隊的一名將軍,長期在部隊從事政治工作。作品以散文隨筆的形式談理想道德話題,對這樣一本談信仰說勵志的書,有人可能覺得不合時宜,我卻捧讀在手,欲罷不能,並想起了許多與理想和信仰有關的往事。
理想、信仰,今天忽然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擺在全社會的面前。社會發展了,時代進步了,信仰何以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問題?這確實很值得研究。《講壇隨筆》中談到電視劇《潛伏》的一個情節,國民黨天津情報部門的李涯諷刺用情報換美元的謝若林“沒有信仰”。謝若林回答得很乾脆,也很無恥:“我有信仰,我信仰生存主義。”這就是說,我為生存活著,只要能活著,其他的通通無所謂。無疑,這種觀點丟掉了一個人的社會屬性(責任),剩下的只是自然屬性,即像叢林裡的動物那樣弱肉強食,為活著而活著。讓我不可思議的是,在網上,竟然有許多帖子對這種論點表示贊同。我在讀到《講壇隨筆》對信仰的分析時,思緒回到五十年前,那時我在北京大學讀書。那時我們也談理想,也談信仰,當時我們的中心話題是:報效國家,儘快完成學業投身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大中國。我們的青春同朝氣蓬勃的新中國一樣,時時充滿向上的活力。而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再談信仰,為什麼會突然覺得沉甸甸的?是的,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信仰變得多元,甚至更趨功利化,因此,這種討論也更具特別的意義。
正如《講壇隨筆》書中所說,在有些人看來,在今天這樣一個價值多元的年代,理想和信仰是一種很遙遠的東西,已經不值一提了。而在我們這代人看來,信仰不僅是理念和精神,更是人生的指南和人生的最高追求。不論社會怎么發展,不論經濟怎么繁榮,即使到了我們成了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時候,如果放棄了對理想對信仰的追求,我們的社會同樣也會走向沉淪和沒落。同時,不談信仰,我們的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精神也就無法理解。
我是研究軍史的。《講壇隨筆》一書在談信仰時,以較大的篇幅談了犧牲的話題,讀後我很有同感。其中有一篇《高山蘆葦》還寫到我的父親賀龍和賀家英烈,更讓我感動落淚。在中國革命史上,毛主席一家為革命犧牲過六位親人,是社會上都知道的;徐海東大將的家族有七十多人犧牲,就少有人知了。我也想起我家的歷史,從我父親投身革命直到新中國成立,賀龍宗親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兩千零五十人。父親賀龍在世時,認為滿門忠烈,都是為國家獻身,那是戰爭和革命事業的需要,不必要常提我們自己,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多年前,我女兒為緬懷先輩業績,自費出版了一本賀氏宗親英烈名錄,社會上才知道這件事。我常常想,前輩們這種不惜生命代價的精神為了什麼?是為了理想,為了他們堅守的信仰。可能當年千百萬的普通士兵只是為了有飯吃有田種的最低目標,然而,作為共產黨和軍隊的領袖們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在中國徹底推翻黑暗的舊制度,實現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徹底翻身解放。所以,他們可以舍家紓難、英勇獻身。
2009年和2012年,為上天子山給父親掃墓和緬懷犧牲在三湘大地上的無數英烈,我不顧七十多歲的高齡,先後兩次回到故鄉,重訪一個又一個英雄的犧牲地,憑弔一座又一座烈士陵園。滿目青山中,埋著許多與我的家族有著親蜜聯繫的先輩和親朋,沿路我想了很多很多,理想信仰的問題再次撼動我的心靈。
我的叔叔賀文掌,大革命年代,他因參加武裝鬥爭遭敵人逮捕,敵人要我父親賀龍送五萬大洋便可放人,但送信的人遭到我父親一頓怒斥,敢人隨即將我這個年僅十五歲的叔叔放在籠屜里活活蒸死。我的四姑賀滿姑,是一個聞名湘西的雙槍女英雄,1928年桑植起義後,在當年五月的一次作戰中,被敢人包圍,在彈盡糧絕中,她同她的二子一女同時被捕。敵人對這樣一個三十歲的女紅軍最後用了極刑,我四姑在敵人五馬分屍的慘烈手段下英勇就義。至死她都頑強不屈。我的大姑賀英(《洪湖赤衛隊》韓英原型)、二姑賀五妹,她們兩人犧牲在同一次戰鬥中,同樣英勇悲壯。他們為了什麼?為了國家的獨立和全民族的徹底解放。
有一段記載今人或許無法理解,1927年我父親率兵赴南昌起義前,蔣介石得知訊息開始拉攏他,以五百萬光洋,外加一個漢陽兵工廠和武漢衛戍司令的頭銜送他,企圖收買賀龍一顆效忠心。但這絲毫不能動搖賀龍的崇高信仰和政治理想。他脫下皮鞋穿草鞋,毅然決然率領包括三千湘西子弟兵在內的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二十軍,浩浩蕩蕩地開赴南昌參加起義,從此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才有了自己的一支革命武裝。起義之後,敵人出於對賀龍的仇恨,對我的家鄉桑植洪家關進行了瘋狂的燒殺屠戮。在“誅滅賀龍九族,雞犬不留”的叫囂聲中,“鏟共”義勇隊和“清鄉”隊所到之處,十室九空。賀氏族人一次就被殺害八十多人。
我重提這些歷史,決不是要重溫家族的光榮,而是要說明信仰的光輝和理想的旗幟,是父輩們合生忘死的動力之源。正如那位將軍在《講壇隨筆》中說的,先輩們如若沒有信仰,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就沒有今天。信仰永遠都是鼓舞我們奮發進取的精神號角。有了信仰,我們的事業才能發展,我們的國家才能進步,我們的軍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我們的前輩在九十多年前,為什麼能像雄鷹一樣“飛”到歐洲去傾聽大革命的餘音流響,“飛”到蘇俄去領受工農革命的風暴?為什麼會有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拋棄殷實富裕甚至毀家紓難而走進山林建立革命武裝?為什麼一批纖弱的知識分子能組織起千萬民眾用熱血托起沉淪的大地?要知道,包括我的父親在內,他們中的許多人當時都有比較段實的家庭生活,但他們投身革命,義無反顧,為什麼?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缺什麼也不能缺信仰。在人的生活里金錢是重要的,但僅有金錢是不行的,拜金主義只會讓人墮落,金錢的泛濫能使信仰沉睡,官場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逐利的失信能使社會畸形。值得注意的是,蔑視理想的拜金主義已經開始並且正在損害著我們社會的健康肌體。在全社會中張揚理想,重塑信仰。建立和倡導一種高尚的社會道德。去和一切腐朽的低俗東西作鬥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所有中國人都應當為此努力。
近幾年,央視播出了《恰同學少年》、《潛伏》、《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們的法蘭西歲月》等一批好作品。國家各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此類書籍。我認為,這些作品都是在更寬泛的意義上討論理想話題的。這說明一個現象,我們的社會有一大批正直的藝術家、史學家、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我們的社會存在信仰危機的問題,他們用先輩的光榮歷史在拷問自己,也在拷問所有中國人。
我以為,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當機”的,它應當不斷地被激活。從這一點出發,我用了三年時間,苦心寫作這本散文集《父親的雪山,母親的草地》,就是想以一個老人的綿薄之力,加入激活精神信仰的行列。因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應該有更宏偉更高遠的目標;因為精神信仰的薪火。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2012年12月12日北京木樨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