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父子大學》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范福潮,一九五七年出生。畢業於江漢石油學院。現在中國石油某公司工作。二〇〇三年起,為《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上海文化》等報刊撰稿。著有《清末民初人物叢談》《書海泛舟記》《父子大學》。
圖書目錄
序
夏娃日記
字奴
一日
讀書種子
我們祈禱吧
李牧師
自編課本
風箏
語錄
問對
日記
尺牘
休學
蜀道
遊記
借書
孫叔叔
高中第一課
丫頭媽
筆記
失學
下鄉
知青
父子大學
漫話歷史
六家二體
《史記》作法
書目
目課
《史記》讀法
《文選》與文體
菜園
史大夫
陳老師
文人
傷逝
後記
後記
前年六月,我回故鄉給二老掃墓。大嫂說,她有個姑姑是銘義中學的學生,手裡有一本百年校慶的書,書里寫了咱爸的事,還有照片呢,我立刻隨她去借書,那本書的後面,有一張“銘義中學宗教研究班第一屆畢業生與老師合影(1939年夏)”,果然有我父親。
一天半夜,我在土豆網上看到一部紀錄片,片頭介紹說是銘義中學的美籍教員克頓在1937年至1939年間拍攝的。膠片在美國卡爾頓大學圖書館沉睡了半個多世紀,醒了過來,幽靈似的漂洋過海,顯在我的眼前。影片中有多位銘義中學教員的鏡頭,有我熟悉的孫校長,有我父親經常提到的朋友。那夜,我第一次在電影裡看到父親,雖然只有一兩秒鐘,卻像穿越時空回到1937年與他相聚。
看著父親的影像,百感交集。那段歷史,您不知講過多少遍,但照片和電影,卻是頭一次看到,我不知道,您年輕時的照片,散佚了多少,也不知道,您晚年的記憶,遺失了多少,直到您失語的那一天,我才後悔不迭,沒能早幾年記錄您的口述,以至現在看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已煙消雲散。您說,歷史是記憶的載體,把記憶變成文字,才能成為歷史,我能把您的聲音變成文字嗎?還是像克頓先生的膠片深藏在那裡?
回家整理少時的日記筆札,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父親的存在,像《書海泛舟記》里的故事,再有幾本也寫不完,無奈天資駑鈍,記性本來就差。近年又有明顯衰退,如果現在不寫,世事無常,沒準今生就寫不出來了,於是掇拾殘憶,梳理成篇,便有了《父子大學》。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王勤女士,慧眼識文,提議再版《書海泛舟記》並與《父子大學》一起付印,以饗讀者,她在編輯過程中表現的認真精神和職業素養令人欽佩,謹致謝忱。
范福潮 2013年5月15日
序言
八年前,“書海泛舟記”在《南方周末》連載時,小磊偶爾轉來幾封讀者的信,有位老兄,質疑我父親的年齡,他說我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父親應該是二三十年代的人才對,不可能像文章中寫的那么老。我對小磊說,你告訴他,我父親是光緒三十二年生人。
父親上學是在清末民初,教書是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他的師長和朋友好多都比他年紀大,還有參加過科舉的呢,咿呀學語,父親用私塾先生那套教法為我啟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記事以來,我生命的每一天都與文字相伴,離了文字就像忍渴挨餓一樣難受,這習慣既源自我的秉性,也是父親刻意為之的結果。母親說,你出生後體弱多病,兩歲得肺炎差點死了,你一生病,你爸就發愁,時常念叨,這孩子這么單薄,長大能幹啥,將來怎么生活呀?幹不了力氣活,做文案還成,他把你圈在家裡,天天教你念書寫字,就是為了讓你以後能有個好工作。
從這個角度看,父親的願望實現了。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招工,我們那一批一千五百多人,領導要給公司機關充實新人,他們把寫字和文章好的人分到了科室。我拿著一張招工表從陝西到河北報到,七天后就進了辦公室,所憑藉的正是父親十幾年手把手教出來的文和字。
我每天上班,認真工作,幹完活拿出字帖寫字,晚上獨自在辦公室看書,直到同屋的人睡著後我才回去。那年我十九歲,涉世未深,以為父親只是教會我讀書作文。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體悟到父親給予我的培養絕非讀書作文那么簡單,他在教我一種生存方式——一種在亂世中保全自己的本領。
成家後,有了兒子,要贍養老人,又要買書,經常人不敷出,有時候因為多買了一套書,到了月底一個多星期沒錢買菜,師父知道了,把她家地窖里存的土豆送給我。別人家早就有彩電了,我家連黑白電視機都沒有,直到孩子上二年級才買的電視機,可那時我已經買了三千五百二十六冊書,工作十三年,平均一年買二百七十一冊。多艱苦的日子,我們都能過,坐擁書城,我們覺得非常富有。享受這份閒情與自在,感恩父親的教誨。
我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文字上,不管是走路、騎車、做飯、幹家務,還是上班、打球、游泳、出遊,腦子裡字呀詞呀逗號句號都在不停地轉。我可以在打球時構思主題,在游泳時羅列綱目,在飯桌上遣詞造句,在散步時劃分段落,只要有空坐下,隨時可以寫出來,也可以在腦子裡存上十天半個月,時間長了,腦子裡會存好幾篇稿子,一會兒在這一篇改幾句,一會兒在那一篇加幾行,工作間隙,哪怕只有一兩分鐘,我的心思也會立刻跳到文字上,不管睜著眼,閉著眼,腦子裡都是字。我的意識剎那間在幾篇文字上穿插流動,各不相擾,這種狀態,短則幾分鐘,長則一兩個小時,周圍的一切從我的感官和意識中消失了,仿佛靈魂出竅,飛到一個神奇的世界,猶如《心經》所云“無色聲香味觸法”,非常美妙。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空淨心性,還得感恩父親的教誨。
兒子在悉尼經常和我視頻聊天,他說老師上課很少講教材上的內容,那是留給學生看的,老師只教你讀書的方法,給你開參考書目,指導你怎樣去收集資料,怎樣分析、推理、論證,解決問題全靠自己,和您的教法完全一樣,我能適應澳洲的大學生活,全憑您的影響,當然也得感謝爺爺和您的“父子大學”。
范福潮
2013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