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燕詩
題註:叟有愛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時,亦嘗如是。故作《燕詩》以諭之矣。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 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
青蟲不易捕,黃口 無飽期。
觜 爪雖欲敝 ,心力不知疲。
須臾 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
思爾為雛 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椽(chuán):裝於屋頂以支持屋頂蓋材料的木桿。
②孜(zī):勤勉、努力不懈的樣子。
③黃口:小兒曰黃口。《淮南子·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高誘注》黃口,幼也。《唐開元志》:“凡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丁,六十為老。每歲一造計帖,三年一造戸籍,卽今之黃冊也。”
老人曰黃髮。《禮·曲禮》君子式黃髮。《疏》人初老則發白,太老則發黃。《爾雅·釋詁》黃髮齯齒鮐。背耈老,壽也。《疏》壽考之通稱。
④觜 (zī ):觜爪指鳥類的爪和嘴。
⑤敝(bì):這裡指疲憊,睏乏,衰敗。
⑥須臾:頃刻;瞬間。
⑦雛:幼小的鳥。
詩詞譯文
在一戶人家的樑上,有兩隻燕子,一雄一雌,輕快的飛舞著。它們口銜著泥,在兩 椽之間築了個鳥巢,生了四隻小鳥。這四隻小傢伙,一天接一天的長大,片刻不停的叫,不斷的向父母乞食,好像永遠吃不飽似的,可是,捕捉活的小蟲並不容易啊!為了捕蟲,他們的爪和嘴都快破了,但仍不覺得疲倦,只是不斷地、重複地,在捕蟲、餵食。片刻之間, 便往來穿梭忙碌了十多次,如此勞苦,僅僅只是擔心巢里的愛兒吃不飽得挨餓。
辛苦的三十天哺育期里,小鳥一天比一天肥壯,母燕卻因操勞過度而漸漸消瘦。儘管如此,母燕卻不願多休息,還是不辭勞苦地教小燕鳥語,一個接一個的幫它們刷羽毛。
終於有一天,小燕的羽毛和翅膀全長齊了,可以飛了,便帶領著它們飛上庭院的樹枝上。想不到的是,小燕們一得到自由,便馬上舉起了翅膀,頭也不回地隨風四散飛走了,儘管雌雄雙燕邊追邊呼叫,叫到嗓子都啞了,還是叫不回小燕們,最後只好無奈的飛回空空的鳥巢里,一整夜傷心地悲鳴個不停。
燕子啊,你們別傷心。應該好好地回想你們還小時,高飛背棄母親的那一刻。你們父母當時是什麽感覺,現在應該體驗到了吧!
詩詞賞析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詩歌一開始,只用了短短的兩聯,就生動地描述了一對燕子燕爾新婚的幸福景象。由“翩翩”兩字即可感受到兩隻燕子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愉快心情。試想,它們為什麼要築巢?築巢時的心情又如何?當然是懷著興奮的心情,共築愛巢,希望從此過著甜蜜幸福的日子。尤其是“一巢生四兒”,幾個現代人有這種福分?單只這一句,便勾勒出一幅美滿家庭生活的畫面,使讀者不禁要深深地祝福這一對燕子,為它們充滿希望的未來而歡喜。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接著的四聯,敘述了雙燕辛勞撫育幼燕的經過,深刻地反映了父母養育之恩的偉大。兩隻燕子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雖然“青蟲不易捕”,但聽到小鳥“索食聲孜孜”,為了孩子們能吃得飽,它們不怕艱難與危險,甘於犧牲,四出尋找食物。日復一日的勞碌奔波,使得它們“觜爪雖欲敝”,但還是“心力不知疲”,不辭勞苦的“須臾十來往”,如此折騰,僅僅是因為“猶恐巢中飢”。讀到這裡,是否感到這與我們的父母非常相似?我們是否只知道飯來張口,常常嫌飯菜難吃,卻很少問起父母喜歡吃些什麼?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這兩聯可說是整首詩里最令人傷感的一段。 雖然“母瘦雛漸肥”,但母燕寧願犧牲自己的健康,也要爭取時間,無怨無悔、滿懷期待地“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以便子女們能儘早學會言語,儘早長出健康豐壯的羽翼,好迎接它們不可知的未來,那種對子女無限愛憐的心、溫柔的目光、輕巧的動作,再聯想即將發生的悲劇,不禁為母燕的命運感到無比的難過。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就在讀者深陷於詩句所營造出來的美好家庭氣氛時,白居易筆鋒一轉,“殘忍地”將這個美滿家庭推向悲情。被“引上庭樹枝”的小燕子們,仗著羽翼已成,趁父母放鬆對自己的約束時,做出了令其父母,及讀者都感到愕然、驚慌失措的事:“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了。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
讀到這裡,相信我們都免不了為雙燕的遭遇而感到悲傷,啞然無言。一句“聲盡呼不歸”赤裸裸地表達了雙燕在受到離棄時的驚慌、焦慮與絕望。它們對子女的愛越深,所受的傷害也越深。原本熱熱鬧鬧的家,瞬間成了冷清清的空窩,這兩夫婦,除了傷心絕望的啁啾終夜,還能做什麼呢?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最後兩聯,詩人以第一人語安慰燕子勿悲傷,應當反思年幼時是不是也曾那樣殘忍的傷害了最疼愛自己的父母。當然,燕子聽不懂人話,這句話的對象,恐怕是劉老頭而不是燕子吧?詩人也真滑頭,知道劉老頭少年時德行有虧,忍不住想訓責一番,但礙於他是長輩,不宜直接說教,結果語氣最嚴肅的這一段,只好對燕子說了。反正劉老頭心裡有數。
作品風格
白居易的寫作手法是很高超的, 字裡行間有許多非常形象的描述,如 “索食聲孜孜”“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聲盡呼不歸”等等。在讀到這些淺白易懂的句子時,讀者很容易對詩中的情境產生共鳴。除此之外,詩里也運用了鮮明對比的技巧,使讀詩時的感受性得到極大的強化。現略舉一二:
(一)開頭時,先讓讀者感受到雌雄雙燕對未來寄予厚望、編織美夢的幸福感,與最後它們遭到背棄時的悲痛絕望形成強烈對比;
(二)中段強調了母燕撫育子女的無私真情,對比小燕羽翼已豐、展翅離去的自私薄情;
(三)“母瘦雛漸肥”一句,以母燕與小燕形體上的對比,極形象的描繪了母燕不計回報的付出。
白居易的詩,不強求美麗的辭藻,沒有豪邁的奔放,但辭質而徑、言直而切、樸實無華、平易通俗。他的詩,為事而作,為民疾而歌,不脫離現實,具有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羅隱、杜荀鶴,宋代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