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派簡介
燕山琴派:在古琴界中,活躍在燕山山脈地域(河北省)為主的古琴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當代著名古琴家、古琴教育家、復古派斫琴家王燕喜老師,還包括其眾多弟子等。
起源發展
燕山琴派歷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商朝末年的孤竹國君伯夷、叔齊時代。孤竹國主要位於燕山山脈,包括現河北省遷西縣、遷安縣、灤縣、盧龍縣一帶,早期疆域比較大,西至今唐山市、遷西興城鎮,北達凌源、朝陽、老哈河,東抵錦西,西南迄樂亭、灤南、唐海等地。東臨渤海,西邊和燕國接壤,南邊是齊國。孤竹國歷來為禮儀之邦,伯夷叔齊的故事廣為流傳。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採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謚也。”主要風格:高古、幽靜。
伯夷創作了古琴曲《伯夷操》,與周文王創作的古琴曲《文王操》並稱為“往聖人之遺韻”。
自伯夷之後,歷代皆有古琴家繼承伯夷叔齊之古風。改革開放後,隨著燕山一帶經濟文化的日益繁榮,燕山琴派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代燕山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王燕喜先生。
王燕喜,字灤水,當代古琴家,古琴教育家,著名復古派斫琴師,河北唐山人,祖籍山東,明代時先祖移居至河北唐山,現居唐山。擅長即興演奏,根據六祖慧能《壇經》中“無相頌”之意創作了古琴曲《無相頌》。另外創作了古琴曲《竹林操》、《靈霄引》等。另外王燕喜先生也是一位擅長製作古琴的斫琴師,在斫琴理念上提倡復古,是國內斫琴界“復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倡遵守古制,反對在古琴結構和材料組成上標新立異、無故創新,尤其反對效仿西方樂器的發音特點,在古琴製作上要求忠於古代先賢的經驗。另外在古琴的社會教育上,王燕喜老師呼籲琴界同仁並身體力行將我國優秀的古琴文化向平民普及,提倡古琴公益教育,反對傳授古琴的高收費之風,首倡古琴走向學校的義務教育,並建議將古琴基礎課列入中學音樂課本。
燕山琴派在王燕喜老師的帶領下,弟子眾多,以河北省為多,桃李遍及河北、浙江、重慶、江西、遼寧、吉林、湖北以及東南亞等地。在王燕喜老師的提倡和資助下,燕山琴派實行古琴免費教育,將古琴文化的推廣作為一項公益事業一直堅持了下來,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