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盞果

燈盞果

燈盞果是流行於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橫峯縣鉛山縣一帶的地方特色小吃。燈盞果是用大米磨成的米漿混合白蘿蔔,黃豆芽,新鮮豬肉,香菇等精製而成,具有鮮、香、辣的特點。

原料

大米,鹽,食用鹼,白蘿蔔,黃豆芽,新鮮豬肉,香菇,澱粉

製作工序

1、質大米放入水中浸泡兩個小時左右;

2、放入石磨磨成白色的米漿;再放入鍋中不停翻炒,炒時放入少許鹽和食用鹼,這果皮的原料就做成了。

3、再把白蘿蔔、黃豆芽、新鮮豬肉、香菇統統切成小丁兒,再放入鍋中用微火邊翻炒邊加入調料,出鍋冷卻後,再放入適量澱粉拌勻,燈盞果的餡就做好了。

精美的“燈盞果” 精美的“燈盞果”

4、把事先準備好的果團揉成圓柱體,從中捏出一點果皮,再搓成像湯圓一樣大的圓球,再把它捏成小燈盞的形狀。

5、在向那酷似古代油燈盞的皮上填入美味的餡,再放入蒸籠中用中火蒸20分鐘左右即可。

6、另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撒上蔥花、香菜、辣椒粉等佐料,也可盛一碗骨頭湯,在湯中放點醬油、醋、辣椒、香油等配著吃。

由來

古往今來,民間歷史文化厚重,承載於漫漫歲月,至此燦爛的鄉風民俗得以沿襲。話說東西南北中,地處江西東北部、武夷山脈北麓的鉛山縣,適逢清明、端午、立夏、冬至等日,家家戶戶都要做“燈盞果”,做燈盞果何緣,此事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

明朝嘉靖年間,鉛山縣新灘鄉章源村住著一位身份顯赫之人,此人姓丁名洪,祖籍福建,為汀州府公署,官居正四品,後因戰移居章源,小小村落有此達官貴人而備顯蓬蓽生輝。丁洪為人賢善,做官剛直不阿,是年,為防外寇侵襲,遂於所轄之地修築青石圍牆,於大門外立兩座石獅以示其威嚴,不可侵犯,又因其門前為水域,故更名為“丁家塘”。

話說丁洪42歲那年,其妻王氏又喜獲一男半女,庭院皆歡,群民共慶,丁洪亦喜不自勝,隔日,便攜妻兒到章岩寺求問許願,章岩寺乃一佛家寺廟,住持慧明大師聞丁洪來拜,遠門相迎。丁洪講明來意,願為其子取一名,大師明其意,邀家人住下,於三日間做法。當日廟宇煙霧繚繞,異常繁忙,眾僧皆為誦經念佛。

美味的燈盞果 美味的燈盞果

此間正值春光明媚之時,寺外桃花爭艷,生機盎然,然則第三日,發生一怪事,午間晴空一聲霹靂,烏雲蔽日,風捲殘雲,頓時傾盆大雨,丁洪心中一驚,疑雲重重,有感事態不妙,於廟堂觀妻兒,其妻雙膝跪地,虔心求問,丁洪不忍驚擾,來到一旁看襁褓中嬰兒,忽然眼前一道霞光,嬰兒不翼而飛,似被一瘸腿行乞之人搶走。此事瞬間傳於慧明大師,師曰:“此事吾早有料,然不確虛實,今日一過,不得不信以為真。”丁洪乃錚錚鐵骨,此刻亦不免傷心,漸而痛心疾首,請求再三,明慧大師才說出真相。原來丁洪為人光明磊落,正義凜然,儘管如此,卻匹夫懷璧,遭人陷害,一些因其所斷之魂告閻王,說丁洪乃奸詐虛偽之人,為官不正,令其後代以乞為生。丁洪聽罷到此,五臟俱焚,其妻也因此頓時昏迷。丁洪本不畏妖魔,然妻子如是,亦一時束手無策,禮謝三巡,望大師指點。明慧告言,己非慧人,不能知其所以,幫其大忙,一切皆看造化,適才抱走嬰兒乃是一乞丐之人,在寺廟不遠,有一山洞,傳言八仙之一鐵拐李巡遊四海,曾於此停歇,施主不妨到老李岩門前去探訪一番。丁洪不顧一切,冒雨前行,兩里之外,果見一山洞,高九尺有餘,內怪石嶙峋,卻別有洞天,十步以外,洞內還有一洞,只容一人之身,丁洪剛探身而入,忽傳出話音,言:“汝子非凡夫俗子,然遭人所陷,一口難辯,可觀天而望之。”言罷,丁洪也不明所以,思前想後終無定論,竟沉沉睡去,恍惚神遊中,見一亭子,皎如皓月,上書:月光亭。亭內有一孩童,在一燈盞油光下,深思苦讀,丁洪見此狀,不免憶起自己挑燈夜下,誦讀詩書情景。

是時,忽一雷聲驟響,劃破長空,丁洪夢中驚醒,觀望四周,天象大變,月已當空,華光如水。丁洪環顧洞內,見左側有一似燈盞形狀的印記,月光芒照,清晰可見,然又憶起所夢,甚為怪之,念道:月光亭中之童豈非己之子,亭中燈火通明,光彩奪目,竟倚一燈盞光輝,此燈非凡物也,若有此燈,民可豐衣足食矣。就在此刻,章岩寺傳來喜訊,嬰兒已歸,眾人問其所以,丁洪以夢中所見告知,眾人皆覺燈盞不凡。住持明慧大師曰:倘世間有此華燈,必將普照萬民。於是寺廟當晚磨米,以水和之,揉燈盞狀成型,加之他料,以饗眾人。

第二日,來廟中香客互而告知,此聞不脛而走,民為祈福消災,做燈盞果待家人親友,一人傳虛,萬人傳實,此後,燈盞果亦在清明、冬至之日做,含祭祀先人之意,猶企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之福。時至今日,百年已過,燈盞習俗熄火相傳,成鉛山特色。(轉載於《丁家塘傳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