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繼袞

熊繼袞

熊繼袞,電磁理論、微波技術和天線技術專家,中國天線測量技術領域的帶頭人。建國初期從事短波和超短波天線的研究設計。60年代開始從事防空飛彈制導站用單脈衝天線和相控陣天線的研製,曾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閩西測控站天饋系統和“202”相控陣制導雷達反饋系統。他學術精湛、工作嚴謹,在多種型號研製中取得豐碩成果;勇於跟蹤世界先進技術,注重開展預研,為型號研製工作打下良好基礎;不斷關注改善天線測試條件,為推動中國天線測量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注重培養年青一代。把掌握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給後人。

基本信息

詳細介紹

履歷

熊繼袞,1923年2月13日出生於湖南省石門縣。1935年國小畢業後考入石門縣初級中學,1939年夏考入湖南臨時中學高中部(原長沙一中),在分校學習半年後又返回校本部學習,1942年冬畢業。1943年夏考入湖南大學電機系,後該校因故長期停課便決定改讀他校,於1944年夏赴重慶考入交通大學電機系,1948年在上海畢業。畢業後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攻讀研究生,於1950年夏畢業。 1950年夏分配到北京郵電部電信科學研究所,負責國際電台發射台天線的設計與施工。1952年10月隨研究所轉到總參通信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不久被派到廣播事業局,負責上海劉行收訊台建設的技術工作,電台建成後回研究所,開始軍用通信天線的研究。

1957年秋轉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開始獻身中國航天事業,任十室工程組長。1960年至1965年先後任試驗處工程師、第三設計部天線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領飛彈道飛彈及防空飛彈天饋系統的仿製、反設計和自行設計工作。這期間任務多、人員新、專業也不盡對口,面對困難他周密組織,精心輔導,鼓勵他們勇挑重擔,使全室任務得以完成。

1965年二分院建制改為七機部第二研究院後,一直擔任23所二室主任,領導各種制導雷達及測控雷達天饋系統的研製工作。1980年晉升為研究員。1981年春曾率七機部技術考察小組赴美國引進天線測試設備。

1981年夏至1988年任23所副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主持“202”制導雷達的研製,負責研究生的培訓、預研及編寫航天叢書等方面的工作。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至1993年被聘任為23所微波技術顧問。

熊繼袞曾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屆科技委委員,七機部第二研究院第一屆科技委委員,二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1991年起連任中國電子學會天線分會副主任委員。1960年立三等功並出席二分院首屆群英大會。1991年被評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中國航天基金榮譽獎。

生平經歷

1923年2月13日 出生於湖南省石門縣。

1944~1948年 交通大學電機系電訊專業畢業,獲工學士學位。

1948~1950年 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研究生。

1950~1952年 郵電部電信科學研究所工作。

1952~1957年 總參通信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後改為電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1957~1960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五設計部十室,工程組長。

1960~1961年 二分院試驗處工程師。

1961~1965年 二分院第三設計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65~1981年 七機部第二研究院23所二室主任,研究員。

1981~1988年 航天工業部第二研究院23所副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

1989~1993年 航空航天部第二研究院23所微波技術顧問。

主要論著

1 熊繼袞.變形雙反射面天線的研究.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79 (3)

2 熊繼袞.偏軸對稱雙反射面天線.1981天線年會(昆明)論文集,1981

3 熊繼袞.天線測量技術的進展與展望.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84(8)

4 Xiong Jigun et al.A C-band phased array dome antenna.CIE 198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dar.Nanjing,1986

5 熊繼袞.相控陣天線的指向誤差.1987天線年會(南京)論文集.南京,1987

6 張儉,熊繼袞.相控陣天線的聚焦法.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90 (1)

7 Xiong Jigun, Kuang Yong. Complex modes in a periodic array of dielectric cylinders and the general orthogonality relations. Proc.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EM Theory. Nanjing,1993

8 熊繼袞.一種減少相控陣單元數量的方法.天線技術,1995(11)

9 熊繼袞.脈衝壓縮相控陣雷達的指向精度.航天科技報告,HT8616701

10 熊繼袞.相控陣天線量化指向誤差的計算.航天科技報告,HT -861704

11 熊繼袞主編.防空飛彈制導雷達天饋系統及微波器件.北京:宇航出版社,1994

12 Zhang Jian, Guan Guiru, Xiong Jigun. “Wide-band and wide-scanangle match of a phased array by using dielectric plate.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EM Theory.Xian, 1997

13 熊繼袞,匡勇,姜新發.波導寬邊中心傾斜孤立輻射裂縫的分析.電子學報,1998,2(9)

主要貢獻

60年代初,他主持多種型號天線的仿製和自行設計工作。指導解決了彈道飛彈橫偏校正系統天線交換器的高功率打火問題。為防空飛彈某型號制導站天饋系統的改進作了大量工作,提出採用單脈衝掃描喇叭為機電掃描天線的輻射器,旨在用單脈衝測角技術代替原方向圖最大點定位法,以提高測角精度。為此曾指導研製出單脈衝掃描喇叭及雙路旋轉關節的初樣,並完成動平衡試驗。還曾提出用9個螺旋天線組成陣列天線代替原反射面指令天線,以提高天線效率、減輕天線重量,並完成初樣測試。

1965年曾指導某型號用的“101”單脈衝天線及天線罩的研製,建議採用當時比較新的玻璃鋼工藝成形技術,獲得成功。“文化大革命”期間雖不能在主任崗位上工作,但仍關心科研中出現的技術問題並幫助解決。積極參加某型號大型相控陣“715”雷達的研製,分析單元間的互耦效應,介紹用波導模擬器對天線單元進行匹配的原理和方法。“文化大革命”後期恢復室領導工作後,1974年接受了戰略飛彈與航天事業當時三大重點任務之一的試驗通信衛星地面測控站天饋系統的研製任務,他及時組織研製隊伍進行方案論證。在方案制定過程中,曾指出保證測角精度是工作的重點。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確定採用“先圓後差”的五喇叭單脈衝方案。曾建議採用一種簡單的切角方波導圓極化器並推導出近似設計公式。在當時科研生產秩序尚未恢復正常的情況下他仍克服重重困難抓緊研製工作,終於在1980年秋完成對接調試,1984年成功地完成了試驗通信衛星的測控任務。1980年冬開始為空軍研製相控陣制導雷達“202”天饋系統,他組織研製隊伍,討論制定一維掃描相控陣天線的電氣與結構方案,對如何保證精度提出了建議。1981年主管“202”制導雷達的全面研製工作,重點抓天饋系統的設計生產和調試。在天線調試過程中曾提出採用近場聚焦法並獲得成功,使雷達的總調試能在近距離進行,有利於縮短雷達總調試周期,還便於戰前的全站檢查。他分析了相控陣雷達工作線上性調頻脈衝狀態下的測角精度,分析了相位量化和幅相隨機誤差等對測角精度的影響,這些分析結果對保證“202”雷達測角精度起了指導作用。“202”制導雷達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其天饋系統榮獲部級一等獎。在另一種相控陣小型試驗陣的研製過程中,對介質柱天線單元的匹配問題進行了嚴格的理論分析,對電波傳播中出現的復模現象及其影響進行了研究,有關論文發表在1993年南京國際天線學術會議上。在介質柱分析的基礎上還研究了用介質帽進行單元寬頻寬掃描角的匹配方法,推導出簡易的計算公式,用該公式計算的結果與試驗陣的實驗結果頗為吻合,寬頻寬角性能良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