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平

熊德平,男,1962年12月23日(農曆11月19日)生,江蘇東台人,中共黨員,博士,寧波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分管學科和科研),校社科聯副主席,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生導師、校外兼職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寧波大學校特色優勢學科套用經濟學學科帶頭人,學科團隊負責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兼任寧波市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戰略合作項目“現代高端服務業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熊德平 

個人情況

熊德平,男,1962年12月生,江蘇東台人,中共黨員博士博士後(浙江大學CRDA中心在站),寧波大學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20006-2008年榮華學者獎勵計畫一等獎獲得者、2007年徐望月特別獎獲得者、2007年寧波大學十佳教授(最受學生歡迎的教授),寧波大學校特色優勢學科套用經濟學帶頭人,校外兼職博士生導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兼任寧波市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戰略合作項目“現代高端服務業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1983年江蘇農學院(1995年合併進入揚州大學)本科畢業留校任教,1983-1985年任農學系團總支書記,1985-1986年在上海財經大學統計系進修經濟統計學,1986-1989年在農業經濟教研室任教,先後主講《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 、《國民經濟統計》、《國民經濟核算》、《農業統計學》、《工業統計學》、《商業統計學》等課程,1989-1991年兼任江蘇農學院經濟貿易系辦公室主任,1989-1990年在職攻讀南京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農業經濟管理碩士研究生課程。1992-1995年兼任江蘇農學院經濟貿易系副主任,1995-2004年先後兼任揚州大學農業經濟管理系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兼書記(此間由於合併辦學,農業經濟管理系先後隸屬於揚州大學農學院——原江蘇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農學院、商學院、經濟學院),1996年晉升為副教授,先後主講《農業經濟學》、《企業形象策劃》、《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先後獲揚州大學青年骨幹教師、科技先進工作者和揚州市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2001-2005年在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合併進入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攻讀農業經濟管理專業(金融學方向)博士學位,2003年任揚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主講《農業經濟學》、《經濟理論專題》、《農業經濟專題》、《農村金融專題》、《套用經濟學研究方法論》、《農業政策分析與評估》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並擔任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博士點籌建方向帶頭人,金融學科帶頭人、碩士點和重點學科建設負責人,2006年來寧波大學商學院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發展理論、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關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金融理論與政策,金融與對外貿易關係,主講《發展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制度經濟學》、《金融學前沿專題》、《農村金融專題》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累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4人(含外國留學生和在讀學生)。1996年以來一直擔任江蘇省揚州市、泰州市人民政府農業經濟專家顧問組成員,江蘇省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揚州市農業經濟學會、農村財政研究會、CIS研究會副會長。近5年來,先後主持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科技部軟科學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1項,浙江省和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等省級項目5項、廳局(市)級項目6項;參加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部省級項目6項。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中國軟科學》、《農業經濟問題》、《財經問題研究》、《財經理論與實踐》等刊物上發表(出版)學術論文(論著)等60篇(部),獲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次,二等獎一次,三等獎一次,獲寧波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次,部分成果作為黨和國家重要決策的參考,報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引起中央有關領導同志重視,並作出重要批示。
通信地址:浙江省寧波市風華路818號寧波大學商學院
郵編:315211
Email: xiongdeping@126.com;xiongdeping@hotmail.com
057487600499,87600396(傳真):校園短號:661622

科研情況

1、主持項目
(1)2008-2009年科技部軟科學項目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組織創新研究。
(2)2007-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組織創新。
(3)2006-2008年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
(4)2005—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基於中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現實背景;
(5)2002-200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機制與模式研究。
(6)2004-2006年江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
(7)2006-2008年浙江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浙江海洋資源與環境變化相關因素研究。
(8)2007-2008年寧波市發改委橫向委託項目寧波農業現代化實踐與探索。
(9)2007-2008年寧波市發改委橫向委託項目寧波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10)2007-2008年寧波市發改委橫向委託項目寧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11)2004-2006年江蘇211及高校重點建設基金項目 農業核心競爭力理論與蘇中地區的實證;
(12)2002-2004年江蘇高教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機制與模式研究。
(13)2002年揚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機制與模式研究。
(14)2000年農業部開發項目:江蘇高郵種養業高新技術示範項目社會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研究。
(15)1998年江蘇省哲學社科學基金項目:江蘇沿海地帶農業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機制與模式研究
(16)1998年揚州市社科基金項目:揚州市城郊產業結構最佳化研究。
(17)1998年揚州市社科基金項目:揚州市鵝業產業化研究。
(18)1997年江蘇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78年以來江蘇農業政策變遷與影響研究。
(19)1994年江蘇省農業基金項目:江蘇種植結構最佳化綜合研究。
(20)1995年江蘇教育廳社科學基金項目:加入GATT後江蘇鄉鎮企業發展戰略問題研究。
2、科研獲獎

(1)2005年重慶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2)2006年獲得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3)2006年獲得重慶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主持人。
(4)2007獲得寧波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持人。
(5)2008年獲得浙江省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主持人。
(6)2008年獲得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論文獎一等獎。
3、科研成果

(78)《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77)“十五”期間各地區農村資金配置效率比較,《統計研究》2008年4期。
(76)中國金融發展與對外貿易關係的協整檢驗和因果分析,《經濟地理》2008年5期。
(75)中國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關係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年9期。
(74)農村金融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於交易視角的概念重構,《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年2期,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7年12期。
(73)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發展戰略與思想認識,《開發研究》,2007年1期。
(72)對中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制約因素與基本特徵的思考,《生產力研究》 2007年2期。
(71)推進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要報》2006年3期(機密)。
(70)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考,江蘇省委政策研究室內部刊物《參考》(秘密)2006年3期。
(69)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制度分析,《經濟體制改革》2006年2期。
(68)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關係的區域差異,《中國軟科學》2006年2期。
(67)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制度變遷比較及關係,《農村經濟》2006年2期。
(66)政府與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關係、機制與行為選擇,2006年1期《農村經濟》。
(65)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機制與模式研究 《重慶社科規劃要報》2005年第1期,總第1期。
(64)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理論-調研-實踐——揚州市社會科學課題成果集》黃山出版社2005年。
(63)《農村金融學》參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
(62)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經濟研究》2005年9期。
(61)農村小額信貸:模式、經驗與啟示《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2期 。
(60)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2期。
(59)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
(58)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金融約束與支持《財經理論與實踐》2004年4期 。
(57)農戶信用評估系統的設計與運用研究《運籌與管理》2004年第5期 。
(56)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涵義及其培育《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科)》2004年第3期 。
(55)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及其形成《華東經濟管理》2004年第6期 。
(54)《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出版 參著.
(53)金融產業規模化發展問題研究《上海金融》2003年第11期 。
(52)經濟發展中制度創新的邏輯《財經問題研究》2003年8期。
(51)論我國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戰略《福建論壇(經社)》2003年3期。
(50)我國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誠信化戰略研究《海南金融》2003年6期。
(49)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揚州大學學(人文社科版)》2003年4期 。
(48)我國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戰略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2期。
(47)市場經濟中“德”和“法”的經濟學解釋《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46) 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2期。
(45 )金融產業規模化發展問題研究,《上海金融》2003年10期
(44)論我國金融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戰略,《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年10期,
(43)我國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戰略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42)我國金融產業誠信化發展戰略研究,《海南金融》2003年第6期。
(41) 經濟發展中制度創新的邏輯,《財經問題研究》2003年8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同年10期全文轉載。
(40)市場經濟中“法”與“德”的經濟學解釋》《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03年2期。
(39)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制度經濟學的解釋、定義與建議,《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年10期
(38)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制度創新,《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年6期。
(37)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涵義、關鍵、問題與對策,《農業經濟問題》2002年第6期,經濟研究參考2002年第10期轉載。
(3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所有制關係探索,《揚州大學學報(人社)》2002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10期。
(35)我國所有制改革歷程的制度經濟學探索》《求是學刊》2002年第2期。
(34)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問題與基本對策》《農村經濟》,2002年7期。
(33)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因素》《農業經濟》2002年第8期。
(32)WTO下農業產業結構的決定因素與調整關鍵和方向》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科),2002年第4期。
(31)加快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農業經濟》2002年11期。
(30)現代農業經濟學:涵義與構建初探,《高等農業教育》2002年10期。
(29)《現代農業經濟學》,參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年。
(28)利率決定:馬克思利率理論與現代西方經濟學利率理論比較,《理論與實踐》2002年1期。
(27)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發展內在動力的經濟學分析,《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2年1期。
(26)企業理論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的幾點啟發,《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1年1期。
(25)論農業早我國加入WTO中的地位WTO對我國農業的深層影響》《農業經濟》,2001年第5期。
(24)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本質涵義與政府職能,農業經濟》2000年10期。
(23)論創新‘創新體系’,《求是學刊》1999年1期。
(22)市場發育與企業組織創新,經濟體制改革》1999(S1)。
(21)《企業經營管理學》,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年。
(20)金融創新與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揚州大學稅務學報》1997年4期。
(19)實現農業平等貿易的障礙與對策》《農業經濟問題》1997第4期。
(18)廣陵區第三產業發展制約因素與潛在優勢及其對策建議,《理論與實踐》1996年2期。
(17)最佳化種植結構 發展“三高一創”農業,《農業技術經濟》1997年第6期。
(16)《現代農村經濟學》,副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年。
(15)《西方經濟學》,參編,河海大學出版社,1996年。
(14)《企業經營管理學》,副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
(13)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農業投資地位與職責,《投資經濟》1994年3期。
(12)《江蘇三高農業概論》,撰稿,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11)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應正確認識的幾個問題,《江蘇農學院學報(社科)》1993年版。
(10)揚州集貿市場發展與現狀分析,《揚州工商》1993年,揚州集貿市場研究課題專輯。
(9)論國民經濟核算課程的建立與建設,《高教研究》1993年2期。
(8)投資項目分析成本和效益指標的含義及計算範圍淺析,《江蘇農墾科技》1993年統計專輯。
(7)論國民經濟核算的科學涵義,《江蘇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3年。
(6)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及其對統計工作的影響,《江蘇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2年。
(5)《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理論與實踐》,主編,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4)《企業經濟活動分析》,參編,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
(3)論統計數字的全面質量管理,《江蘇農墾》,1990年3期。
(2)《統計學解題分析》,參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1)《農村科技諮詢》,編委,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