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茶湯
煮茶的茶湯,茶湯顏色是品評茶湯的重要標準之一。在品煮茶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叫:轉碗搖香。有詩云:“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正所謂相由心生,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狀態轉碗搖香後的湯花完全不同,總體湯花分為和諧型與不和諧型,其實這也是對人當下狀態的反應。
煮茶-茶藝的一種
茶是中國的“國飲”,也是世界三大軟飲料之一。據考證,中國人飲茶是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後變為生葉煮飲,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方法。唐時飲茶開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歷代茶藝精華、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藝專著的陸羽為傑出代表。陸羽在總結前人飲茶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提出了煮茶的理論並付諸實踐,開創了飲茶新風尚,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唐皇宮每年4月也舉辦盛大的“清明茶宴”,法門寺地宮1987年出土的13件金銀茶器,就是唐代皇帝供奉的。
據《農業考古》雜誌主編陳文華介紹,中國人在散茶沖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許多人曾依據《茶經》等文獻中的記載復原以陸羽煮茶法為代表的唐代茶藝,但大多是以文學家的想像展開的定性研究,主要體現表演價值。此次茶葉專家們以科學實驗為基礎,首次對唐代餅茶和陸羽的煮茶法進行了科學的量化研究和成功實踐,這在茶文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煮茶的實際操作
唐宋時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製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
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後沖水將茶末調成糊狀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煮茶的方法,不但用起來麻煩,喝起來也沒有茶葉的本味。
宋元以後,改煮茶為泡茶,而且不加入調料,人民嘗到了茶的清香。
明清以後,盛行泡茶,而且喜歡飲蓋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