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懊惱
拼音
ào nǎo
基本解釋
1. [annoyed;upset]∶煩惱
她懊惱得把請柬丟在桌上。——法·莫泊桑《項鍊》
2. [repent;feel remorse]∶懊悔
自己心裡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引證解釋
指煩惱。因委屈,懊悔而心裡不自在。
《百喻經·雇借瓦師喻》:“此弊惡驢,須臾之頃,盡破我器,是故懊惱。”
唐韓偓 《六言》之二:“惆悵空教夢見,懊惱多成酒悲。”
宋 王義山 《樂語》:多謝天工相懊惱。花間不問春遲早。風外新篁搖翠葆。長樂宮邊,綠蔭籠馳道。
元 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折:“似這般大雪呵,街上黎民也懊惱。”
魯迅《書信集·致蕭軍》:“對於謠言,我是不會懊惱的……倘有謠言,自己就懊惱,那就中了造謠者的計了。”
基本概念
內容
從精神病理學上講,煩惱是一開始並不太困難就忍受下來卻一直拖延著的挫折感和輕微心理衝突的產物。
就任何一個短的時間而言,煩惱並不構成什麼精神疾苦。正因為如此,煩惱在下述任何一種情況下就隱退了:
1、體育活動相當劇烈時,如體育鍛鍊,體育勞動;
2、強烈情感體驗時,不論是喜是悲,也不論是怒是懼,只要足夠強烈,煩惱就煙消雲散;
3、身體急性疼痛時,如沸油燙疼了手,或者患急性病身體不舒服時,例如一天跑20次廁所,一個勁地拉稀;
4、生理睏乏時,比如飢餓,寒冷,睏倦等;
5、聚精會神時;
6、實際事物忙得叫人不可開交時。
顯然,煩惱的內容並非人生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甚至是些擺不到桌面上去的“雞毛蒜皮”。儘管事情不大,但是數量極多,每天沒完沒了,跺不開,推不掉,叫人總是不順心、不如意,憋在心裡難受,發泄出來又不知從何說起,往往找不到合適的對象。
原因
人為什麼煩惱
一、煩惱起於執著:人生的順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業、失戀、失意時固然令人沮喪、煩惱;處在順境時,如果執著、害怕失去,也會被順境所困。這就如同鐵鏈子能鎖住人,金鍊子一樣會束縛人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人生不管遇順逆之境,要懂得轉境,不可執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在於一個“轉”字,要“轉法華”而不要“被法華轉”,也就是不要執著。能夠不怕煩惱,不執著煩惱,自可安然自在。
二、煩惱緣於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理,我們與生俱來的無明,就是貪嗔痴慢疑;有了無明,就有貪慾、嗔恚、驕傲、疑惑等煩惱,所以煩惱起於貪嗔痴慢疑等無明。有句話說∶“寧與聰明人打架,不與無明人講話。”一個人若不講理時,好話、善言、佛法一點也派不上用場,就會有煩惱;反之,如能通情達理、明白因果道理,就能消除煩惱。
三、煩惱由於看不開:世間上有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所謂“杞人憂天”,乃至擔心“世界末日”等,煩惱了半天,卻什麼事也沒發生。也有人因為小事看不開,鑽牛角尖,自然“煩惱綿綿無絕期”。因此,凡事多往正面看,能夠看得開、看得透,能對一切吉凶抱著超然灑脫的態度,就不會自尋煩惱。
四、煩惱出於太自私:人之所以會有煩惱痛苦,皆因有“我”;“我”是煩惱的根源,“我愛”、“我要”、“我歡喜”,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就容易與人對立、衝突,因此我多則苦多,我少則苦少。所以,一個人起心動念如果能多想想如何有利於人,就會活得輕鬆踏實。
其實,人間的是非煩惱很多,追根究柢大都是因為眼耳鼻舌身心“六根”不當向外追逐“六塵”招來的。例如,不當看的亂看,因此“睚眥必報”,惹來殺身之禍;不該聽的亂聽,聽出許多紛爭煩惱;不應吃的亂吃,於是“病從口入”……等等。儒家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也是佛教所謂的“都攝六根”。一個人如果能用佛法管理好自己的六根,這就是最大的修行;而有修行的人,自然懂得處理煩惱、化解煩惱,所以“欲除煩惱病,當取佛經讀”。
特點
1、煩惱的內容是實在的,現實的;
2、煩惱總是包含著不少想像;想像中的事情不是真實的,但是煩惱中的想像卻是世界上最真實的事情之一;
3、煩惱還總是包含著理性的推斷,叫人不能不信;智力就是煩惱的能力,因為白痴沒有煩惱;
4、煩惱使人的注意力專注於一點,一旦被煩惱纏上了,就很難脫身,明知道進了死胡同,還得一個勁往前走,碰壁了也不回頭。
叔本華說:“把人引向藝術和科學最強烈的原因之一,是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苦悶。”這點,愛因斯坦和羅素也同樣說過。
公式
在肯定世俗生活的前提下,這兒有一個關於煩惱的公式:
W=D/B
這裡,W表示煩惱,D表示欲望,B表示實現欲望的有效行為。道家要減少欲望,佛家要消滅欲望,這些對塵世上的人都是不可取的。在世俗生活中,,與其徒勞地跟欲望作對,不如盡力滿足欲望。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那些活得有滋有味的人,都在樂此不疲地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努力。不懂世俗的人才會自尋煩惱。
同義詞
沮喪、喪氣、困惱
反義詞
振作、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