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寨子

焦寨子是山東禹城市的一個村子名,位於禹城西南15公里,倫鎮西北5公里於安仁鎮交界處。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小村子,常住人口530人。

焦寨子:禹城市倫鎮鎮焦寨子村,得名於明萬曆年間,位於東經116.32°,北緯36.38°。禹城西南15公里,倫鎮西北5公里於安仁鎮交界,北接國道308,向東50公里為省會濟南,向西40公里聊城市高唐縣,交通便利。以農業為主,主要農耕地位於村東和村東南國道308以北,常駐人口530人,郵編251218.區號0534。
黨支部書記;
王思平-- 2009.08.02.
郭亦
焦寨子集:每月的(三.八)為集市,集市位於村中心。各個重要路口都安裝了攝像頭,增強了村的安定性。
1949年前,大多數村民以幾畝薄地為生。1949年後,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村黨支部帶領村民一手抓糧、林生產,一手抓發展村辦企業,走上了致富路根據本村的特點,村黨支部解放思想。2008年以後村委議價購進化肥、農藥,平價供應農戶。同時,村里經常從縣、鄉請來技術員進行農林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營林技術,在預防,防止美國白蛾取得重大的成果。
焦寨子的民間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象璀璨的明珠點綴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光彩。在傳統節日中,雖然存在一些落後和迷信的東西,但其主要作用在於豐富、調節人民的生活,加強人民民眾之間相互聯繫和交往,同時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以及對邪惡勢力的厭惡情緒。正是這種內涵美,使一些傳統節日久傳不衰。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一些與人民生活聯繫淡薄的節日逐漸被淘汰,有的節日內容不斷更新,拋棄其落後迷信的份,發展其健康有益的內容,逐漸成為人民的生產勞動之餘慶賀豐收,改善生活,遊樂嬉戲,追求光明的有益活動。
過年
春節。俗稱"新年"、"陰曆年",是我國漢族人民最隆盛的節日。殷商時,每年農曆十二月開始,周從農曆十一月,秦和漢初則從農曆十月始。漢武帝太初元年採用"太初曆",規定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爾後農曆新年延續兩千多年。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採用陽曆紀年,以陽曆元月一日為歲首,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稱春節,沿用至今。三十晚上吃餃子。
二十三,打發老灶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牆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後帶天兵回民間按牆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徵之一。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量。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焦寨子村民大都請人寫對聯,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鬥神。鬥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後,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牆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牆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