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神論[哲學觀點]

無神論[哲學觀點]

無神論(英語:Atheism),在廣義上,是指一種不相信神明存在的信念;在狹義上,無神論是指對相信任何神明存在的一種抵制。無神論與通常至少相信一種神存在的有神論形成一個對比。無神論並沒有統一的哲學思想,一些無神論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但另一些無神論者可能相信諸如星座占星術等偽科學。 無神論一詞源起於古希臘語ἄθεος,最初指的是對較廣為接受的宗教所持有的否定態度,但隨著自由思想和科學懷疑論的傳播,及對宗教的批評的增多,這一詞語的對象範圍也逐漸狹窄起來。 無神論者不相信神明的常見理據包括沒有經驗證據支持;罪惡問題、啟示不一致論證、神的不可證偽性及無信仰論證。此外也有許多從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角度出發的不同的無神論論證。儘管很多無神論者的思想都傾向各種世俗哲學(如人文主義、理性主義和自然主義),但無神論者間並無一個共同的思想體系。許多無神論者認為,無神論是一種較有神論簡約的世界觀,因此,駁斥上帝存在的舉證責任不在無神論者身上。但從有神論者的立場來看,這是有神存在的理由。

基本信息

觀點闡述

定義

根據定義的不同,無神論可以分為 強無神論(或顯無神論,explicit atheism)和 弱無神論(或隱無神論,implicit atheism)。強無神論明確聲稱神不存在,類似於對無神論的狹義定義。很多情況下,無神論其實是指強無神論。弱無神論則類似於廣義定義下的無神論,即一切不是有神論的關於神的思想。這樣一來,弱無神論包括不可知論。無神論是僅僅指強無神論,還是應該包括弱無神論的問題存在很大爭議。

成為無神論者不需要任何諸如皈依或洗禮之類的儀式,因此對於無神論者不容易判斷。只有少數聲稱自己是無神論者的人,一般可以肯定其是無神論者,新世紀無神論者越來越多,只是由於傳統西方國家不明確表示。

否定神、鬼迷信和宗教神學的理論,它是一種認為神或靈魂是不存在的哲學思想。歷史上的無神論一般都提倡理性和科學,反對信仰主義和蒙昧主義,反對傳統宗教的精神束縛,謳歌人的尊嚴和自由,與“啟蒙思想”具有類似的性質和意義。一般說來,唯物主義者同時也是無神論者,無神論者通常是“自由思想家”的同義語。

今天人們說的無神論一般是指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或一個與肉身無關的靈魂的存在。

在西方國家,無神論者其實只是不可知論者,而在東方國家,如中國,一般的無神論一般都指一種認為根本沒有超自然存在的理論。在西方人來講,不可知論者只是“沒有宗教信仰”,且信仰總是被等同於宗教,其實宗教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顯隱無神論

對無神論的定義存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無神論者對神的“不信”需要到一個什麼程度。無神論的定義有時包括了對有神信仰的簡單缺失。這個寬泛的定義可以把連同新生兒在內的許多從未為接觸過有神論概念的人涵蓋進去。如1772年霍爾巴赫所說:“兒童生來即是無神論者;他們對“上帝”(是什麼)沒有概念。”同樣地,喬治·H·史密斯在1979年說道:“對有神概念不熟悉的人即為無神論者,因為他不信神。這個分類同樣包含了那些已經有能力去把握,但實際上並沒有清楚意識到神靈概念的兒童們。兒童們對神的不信仰使他們成為了無神論者。”史密斯創造了隱無神論一詞表示“缺乏信仰但並非有意抵制”,同時也創造了顯無神論指代“對自己的不信仰有明確意識”。

在西方文化中,兒童生來即為無神論者的觀點出現的相對較晚。在18世紀以前,西方對“上帝”存在的信仰是如此廣泛,以至於是否存在真正的無神論者也值得懷疑。這被稱為神學天賦論——一種認為人生來就信仰“上帝”的觀點;這種觀點簡單地否定了無神論者的存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無神論者在遇上危難時將很快地投身信仰,例如做出臨終皈依,一句西方諺語“散兵坑裡沒有無神論者。”也闡述了這一觀點。這一觀點的部分支持者認為宗教在人類學意義上的益處是宗教信仰能讓人更好的面對逆境(對比卡爾·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綱要》中提出的精神鴉片說)。不過,一些無神論者則強調實際上有反例,確實存在著“散兵坑裡的無神論者。”

突現過程

從西周末年到春秋前期,奴隸制經歷了深刻的危機。周王與諸侯的矛盾,諸侯封國之間的矛盾,奴隸與奴隸主的階級矛盾,華夏族與戎狄夷蠻各族的矛盾,都尖銳起來,奴隸制開始了緩慢地向封建制轉變的過程。在這動亂與變革的歷史條件下,人們更加不敬天帝、不信鬼神、重視人事,從而形成了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的無神論思潮。

①不敬天帝

《詩經》中保存了這個時期被奴役者“不畏於天”、詛咒“上帝”的豐富材料。例如:“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這是說:你這個荒唐的“上帝”,本是下民的君主,而你這個凶暴的“上帝”,下的命令多不正確。

有的篇章甚至大罵上帝反常,讓下民遭殃:“瞻印昊天,則不我惠。孔填不寧,降此大厲。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賊蟊疾,靡有夷屆。罪罟不收,靡有夷瘳。”這是說:我仰視天帝,它不給我恩惠,反而給我災害,使我不寧;國中到處不安定,士民都在受罪。你就像一群損害莊稼的害蟲,而且一直不停;你不收起陷害士民的羅網,這樣下去如何是好。這裡不僅怨恨“上帝”,而且批判起地上的統治者了。

這些不敬之辭,在以前是不敢加於主宰者的,1979年竟然宣布了天的罪狀,說明人們對天的信仰的動搖。這一動搖、懷疑與批判的思想,它是通向無神論的橋樑。

人們不敬天帝,自然要不信天命。西周末年有不少人把“周將亡”的原因歸為天命。伯陽父卻認為“民乏財用,不亡何待”?至於說到周朝為“天之所棄”,也不是有神靈主宰,而是因為“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國語》)。並非“天命所終”。這是伯陽父從地震災害引起經濟睏乏方面講的。

史伯在回答“周其弊(衰亡)乎”的問題時說;“王者居九畡(九州)之田,收經入(聚斂)以食兆民”,王背棄了“和樂”的原則,而強求“專同”(形式上的一律),“欲無弊,得乎”(《國語》)?失去“人和”不可能“無弊”。這是側重於政治方面講的。

兩者都是從社會自身尋找王朝敗落的原因,而不歸咎於虛幻的天命。這是對有神論的初步否定。

②不信鬼神

由於戰爭頻繁,災害不斷,周朝的國勢迅速衰微,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周宣王時,連年大旱,饑饉迭至,人口大減。他們虔誠地求神祈雨,“靡神不舉,靡愛斯牲”,“上下奠瘞,靡神不宗”,始祖神后稷不來享受祭祀,萬能的上帝也不降臨。祭祀用的圭璧已經用盡,然而卻沒有一個神來聽聽用民的請求。在悲觀絕望之餘,他們開始懷疑祖先亡靈祐福子孫的可靠性了。“群公先正,則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寧忍予!”在天之靈的祖先本是不存在的,祖先祐福世俗中的子孫的想法實屬虛幻觀念。這種事實一旦被人認識,祖先崇拜的迷信思想勢必趨於淡薄,終將發生瓦解現象。受苦受難的子孫就會質問其祖先:“胡不相畏?先祖於摧。”(均引《詩經》)

他們改變了過去一味哀求祖先祐福的常態,竟然公開地以絕嗣斷祭來威嚇其祖先亡靈,與“群公先正”相抗爭。祖先的威望每況愈下,崇拜祖先的觀點也隨之動搖,趨於幻滅。在世俗中受苦受難的子孫從怨恨祖先發展到咒祖:“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寧忍予?”(《詩經》)詩中的“先祖匪人”一語落地有聲,表現出反對祖先崇拜的堅定態度。

有鬼論者維護祖先崇拜,他們宣揚人死成鬼的人鬼中,祖先占有最高的地位。可以這樣說,祖先亡靈是鬼世界的基本成員,沒有祖先亡靈就沒有人鬼世界。反對祖先崇拜的後果就是整個人鬼世界的動搖。

占卜迷信和敬畏鬼神,幾乎是殷周思想意識的軸心,到了西周末和春秋初,這種思想意識開始破裂。《左傳》載魯僖公時“夏大旱,公欲焚巫尪”。巫尪是女巫,專祈禱求雨,是巫術迷信;魯僖公認為焚巫尪可以致雨,也是一種迷信觀念。臧文仲不信這一套,他說:“非旱備也,修城郭,貶食省用,務穡勸分,此其務也。巫尪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認為面對大旱,要採取切實的措施以防旱,天旱不雨跟巫尪不相干。

臧文仲思想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從神學說教自身的矛盾性來揭露其錯誤。按神道觀念,巫尪致旱,如焚之,老天就會下雨;而按這同一觀念,巫尪也是天生的。這樣在邏輯上就發生了矛盾:天欲殺她,又何必生她;如天不欲殺她,那“焚之”不“滋甚”即旱情更重了嗎?因而焚巫致雨是自相矛盾的。臧文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有效方法,也為後代無神論者所繼承。

同樣在僖公時代,秦晉之戰,晉敗而惠公被俘。惠公不從人事方面檢查失敗的原因,卻認為是先君沒聽從占卜之言所致。韓簡明確指出:“龜,象也;筮,數也。……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認為龜紋以象示人,筮草以數告人,而先君的德行不好,這與占卦的數有何關係呢?他否認龜筮迷信,並借《詩經》“下民之孽,匪降自天”的話,得出人事主要決定於人為的結論。

中國的歷史與無神教

中國的傳統教育如儒家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不可知論。宗教體系則與無神論認識難以相容。一些佛教認為,佛教也是有無神論的概念,如量子與蓮花、量子佛學、心理學專家、科學禪定、靈魂導師、楞嚴咒全息量子引論、物理學步入禪境等等,並有“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的語句。

佛教其中包含輪迴與地獄觀念,早期南傳佛教巴利語佛典經集仍然比較堅持佛教早期理論,如《巴利語佛典經集》:“我己扎了木筏,”世尊說道,“渡過水流,到達彼岸,木筏己經無用。如果你願意的話,請下雨吧!神啊!”北傳佛教亦有神的概念。

在現實的小乘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中,事實上其理論體系與宣傳是偏向以超自然與神秘化,並且不可作出重複驗證,不一定與不可知論者完全矛盾(大部分信眾也接受超自然的多神理論),因此對強無神論者來說,一般不會接受這種自稱的無神論理論體系。與之情況相同的還有基督教與道教,如上帝的語言、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道教與科學等等。

佛教無神論

無神論是宗教學上的一個專有名詞。世間有兩種無神論,一種是唯物的無神論;一種是佛教所說的無神論。

唯物無神論否定一切精神的獨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

佛教所講無神論,是說諸法(神、鬼等生命形態)由業感緣起,依因緣所生,依因緣所滅,鬼神亦是生滅相,所以從神的本質上來說“世間本無神”。佛教認為宇宙萬物由眾生的共業所成,承認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說的全知、全能,主宰創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後而唯一的神,神亦是生滅相,所以佛教既不是有神論者或無神論者;既是有神論者,又是無神論者。

神的分類,從宗教學上,可分做多神、二神、一神、泛神以及無神的信仰。多神是一般的民間信仰,沒有組織、沒有體系,是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態,也是地域性的宗教型態。例如:中國民間的神,分做地方的、國家的。地方的又分做祖先神和自然神,它的名稱和形象,可以因地、因時而異;國家的神是全國和全民族的元祖或山川日月。

至於二神信仰,是把善惡分為兩種勢力。最初是兩個敵對民族各自將己方的保護神視為善神,而對方的則為惡神,後來經由各民族的統一之後而形成了二神的信仰,那便是惡神為魔鬼,善神為上帝;不過,既崇拜魔鬼,也崇拜上帝的宗教,在世界上只有波斯的祅教。基督教雖然也相信魔鬼和上帝永遠的存在,但是只拜上帝,不拜魔鬼,有二神教的內容,只取一神教的形式。

所謂一神教是說,萬物由一神所創造、控制、毀滅,神有大能、權威來主宰萬物,正如中國人所稱為的造物者,基督教所說的耶和華。基督教雖然也相信有天使、天子、天女、天神,那是唯一上帝的扈從,也是唯一上帝的創造物,不可能成為上帝的繼承人和與上帝相等地位的另一位大神。

至於泛神,是哲學家所相信的理念之神,它是宇宙的本體,自然的法則,並沒有人格的形象,卻是萬物所出生和所回歸之處;神不能有意志地愛人,人有責任和義務服從和敬愛神。

至於無神,本文剛才已說有二類。一是唯物論的無神,認為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是由物質運行所產生,除物質的活動之外,沒有離物質而存在的靈體。人在出生以前,沒有過去,死亡之後,沒有未來;如果說有,是肉體遺傳的源頭和延續。對個人而言,人死如燈滅,縱然也承認人在世間時所發揮的精神力量,不論是學術的、政治的、藝術的,都能夠影響於後世;但那是物質,而不是精神。人能夠懷念古人,古人卻不知道我們懷念他,因為他們根本已不存在;懷念古人不為慰靈,乃為見賢思齊的自勵勵人。

佛教的無神論主要是基於諸法從因緣所生的現象,說明眾生是由業力感得的果報。每一眾生,各自造業,個別受報,而許多眾生,於往昔生中,曾造無量業;同類的業因,感同類的果報,出生於相同的環境,這就是佛說眾生無盡、世界無窮,是眾生的自作自受。

我們的世界屬於太陽系的範圍之內,是由地球人類及生於此界的其他眾生,往昔的共業所感,並不如一神論者所說是神創造而來。而對於神的認識及神的需求,實際上是因人的需要而有。全知的一神不是真的,但不能說他即等於無神,從信仰者說,他是有的;從被信仰的神而言,他可能是大力的鬼神,大福德的主神,或來自於他方世界的天神。他們不只有一個,因此,一神教的信仰者們,本身就有分裂,對於一神的形象、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此一神信仰,其實是多神信仰的升格。

佛教的無神,並不否定多神、二神,乃至於一神的信仰和作用,只是把它們當作眾生的類別,所以《華嚴經》、《地藏經》,乃至於《阿含經》等,都講到鬼神。佛教不是“無鬼神論”者,而是不以為有獨一無二主宰宇宙的創造神。

爭論

有神論者通常認為,堅信神不存在的人是不道德的。這種論調除了宗教上的理由之外,並不存在其他的合理的理由。在大多數國家,無神論者通常不會遭受道德的譴責或法律的制裁;在某些宗教國家,這種譴責或制裁仍然存在。

范縝-南朝傑出的無神論者

范縝(約450~約515),南朝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家。字子真。舞陰(今河南泌陽西北)人。少孤貧而好學,十多歲時拜名儒沛國劉?為師,在其門下數年,布衣草鞋,徒行於路,在車馬貴游的同學面前,毫無愧色。范縝學成後,博通經術,尤精"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仕齊為寧蠻主簿,後遷尚書殿中郎,永明中,曾出使北魏。

中國古代反佛鬥爭的勇士,傑出的唯物主義無神論者。他抓住佛教神學的理論基礎“神不滅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神滅論”思想。中國古代歷代無神論者:中國無神論史、中國無神論史話、中國無神論史資料選編、中國無神論史綱、中國無神論論、無神論史話等等。

存在原因

每一位無神論者都可能有自己的理由不相信神的存在:有的人是從哲學上否認神的存在;有的人是仔細比較過各種有關神的存在的“證據”,而認為證據不足;有的人是研究過各種流行宗教(比如基督教)的經文,認為那個神荒唐可笑,五花八門,由否認這位特定的神的存在進而否定所有神的存在;有的人並沒有經過哲學、神學上的思考,而只是根據生活經驗而否認神的存在。有的人經過整體對比論證以及科學研究,不預設前提,也不可證偽,否認神的存在,此法比較客觀,也不失敬畏之心。

無神論與有神論在經驗上的困難有神論者對無神論在經驗上的困難的看法

當他們尋找屬靈界的神的時候,往往只會習慣於使用物質的工具,如肉眼或望遠鏡、顯微鏡之類的科學儀器,這使得他們所有的努力都只能局限在物質世界裡打圈圈,根本無法觸及非物質的靈界。試想,你用物質的手段去尋找非物質的神,那是何等的荒謬啊?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神的問題本來就是無解的。因此,除非他們的思維方式有新的突破——從“屬物質”的轉變為“屬靈”的,才有可能找到神——而這,又恰恰是他們從未嘗試過的,因此找不到神乃是必然的結果。

觀點反駁

有神論者認為,關於這點,我們倒可以很科學地肯定,一個無神論者是根本無法用實驗的手段來檢驗有神論的觀點是否正確的。

無神論者認為,有神論者無法用任何明確手段來檢驗無神論觀點是否正確。

有神論者認為,因為當他們尋找屬靈界的神的時候,往往只會習慣於使用物質的工具,如肉眼或望遠鏡、顯微鏡之類的科學儀器,這使得他們所有的努力都只能局限在物質世界裡打圈圈,根本無法觸及非物質的靈界。有神論者認為,試想,你用物質的手段去尋找非物質的神,那是何等的荒謬啊?

有無神論者認為,如果神是非物質的,那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製造自己的神;如果神對物質世界沒有絲毫影響,只存在於信徒的精神中,那么就等於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猶如一位年輕男子,看不上所有的姑娘,只愛上自己精神中的姑娘,那么這位姑娘到底存在不存在呢?從未親自見過、感受過、並根據可靠證據確定,而只是聽別人說有神就認為有神,這是極其荒謬的。

有神論者認為,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神的問題本來就是無解的。

無神論者認為,沒有任何可靠證據說明有神,因此神是不存在的。

觀點行為

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道德”。如果象是在某些國家,把信仰神當成了一種道德,那么無神論者的確是不道德的人。在一般意義上,道德指的是某個特定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無神論者跟有神論者一樣,或者為了能夠在社會上成功,或者為了受人尊敬,或者因為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只是出於良心,同樣要遵循道德準則,並不比有神論者更不道德。大多數的無神論者可能會遵循與有神論者一樣的道德準則,只不過出於不同的原因。我們遵循這些準則,不是為了取悅神或害怕神的懲罰,而是因為認為人類社會必須有這些準則才能正常運作。當然,有的無神論者幹了壞事後,試圖以其無神論信仰做為藉口;同樣也有有神論者以他們的宗教信仰為由而作惡:

“我們必須全盤接受以下可靠的教導:耶穌基督到這個世界上來拯救罪人.......耶穌基督向那些將信他並獲永生的人顯示了無限的耐心。永恆的、永生的、不可見的王,唯一的“上帝”,他的榮耀與世長存。”

以上是美國威斯康辛州臭名昭著的系列吃人殺手傑菲里·達莫1992年2月17日在法庭上的宣言。

中外哲學

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史上的無神論:

先秦時期出現了老子、黃老諸子、荀子、韓非等傑出的無神論者。

風水 風水

老子、黃老精氣說、荀子對作為傳統宗教基石的天神崇拜和天命神學進行針鋒相對的批判,把人格化的“天”改造為自然的天,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勘天”思想,公開反對“營巫祝,信?祥”等世俗迷信。

韓非發展了荀子的無神論,在否定鬼神存在的基礎上,進一步反對“神道設教”。

東漢王充在唯物主義自然觀基礎上批判天人感應的讖緯神學,在唯物主義形神觀基礎上否定人死為鬼等宗教迷信。他建立了中國古代最為系統完整的無神論體系。

南北朝的范縝深入細緻地論證了形神相即、形質神用的唯物主義神滅論,對當時統治集團支持的佛教神不滅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宋代的張載,明代的王廷相,清代的王夫之、熊伯龍、王清任等都對宗教迷信展開批判,深化和發展了無神論思想。

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派吸收西方的啟蒙思想和自然科學,把反對宗教有神論和傳統天命神學的鬥爭與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民主革命聯繫起來,提出了只有先破教才能使人民平等及“革天”思想,表現了無神論的戰鬥傳統,把中國的無神論發展到新的高度。

西方哲學

西方哲學史上的無神論:產生於古代希臘的唯物主義哲學。古希臘的啟蒙思想家們反對傳統宗教,提出了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啟蒙的無神論。他們把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生滅還原為物質本原的分合。從自然本身說明自然,用人的理智代替神的意志,在對自然奧秘的解釋中排除了奧林匹斯諸神的作用。這種具有啟蒙意義的自然哲學啟發人們去探索認識自然、理解人生的新路。不少思想家擺脫了對傳統宗教的迷信,對神靈的本質、宗教的起源和作用進行理性的探討。

無神論 無神論

從古代希臘到古代羅馬,出現了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盧克萊修、琉善等無神論思想家。伊壁鳩魯被認為是西方“無神論之父”,馬克思對他的無神論思想給予高度評價。中世紀是基督教及其神學體系在上層建築領域居於絕對統治地位的時代,無神論幾乎不可能公開存在。但在一些反正統神學的泛神論中仍不時見到無神論的思想火花。

9世紀的J.S.愛留根納認為,上帝內在於世界,與自然界渾然一體。12世紀,木內的阿摩利把“上帝”視為萬物的形式,迪南的戴維認為“上帝”是萬物的原初物質和潛能。他們的觀點實際上反對了基督教正統神學所主張的超自然上帝,因而被教會判為異端。有些學者把迪南的戴維的觀點稱為“唯物主義的泛神論”和“西歐中世紀第一個唯物主義學說”。

近代西歐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及其精神支柱──基督教神學的時候,通過各種形式走向無神論。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階段,由於階級力量對比的差異以及哲學、自然科學發展的不同情況,無神論展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雖然並不涉及神的有無問題,它強調人的價值,貶低神的地位,反對宗教禁慾主義,把追求物質利益視為合乎人性。這些具有啟蒙意義的思想,有助於思想解放,為無神論的發展作了準備。

16~17世紀,泛神論在歐洲有廣泛的影響,這是一種從有神論向無神論過渡的形式。G.布魯諾把神視為內在於世界、給予萬物以生機和秩序的世界靈魂,並根據N.哥白尼太陽中心說批判了神學目的論。B.斯賓諾莎用邏輯推理論證神就是自然、天命就是自然律,從根本上否定作為主宰世界的超自然“上帝”。他還用歷史學、語言學的考證方法,對聖經進行了研究批判,開闢了聖經批判學,把無神論的理論批判與對宗教的具體研究結合起來。

17世紀,以機械力學為中心的實驗科學與原子唯物論相結合,發展為機械唯物主義的哲學和無神論。它用物質微粒的機械組合說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把上帝的作用排除於自然之外。T.霍布斯把這種世界觀發展為明確的無神論。他否定非物質的精神實體,堅持只有一種以廣延性為本質的物質實體,這就否定了神和靈魂之類的存在。在以後的歐洲,“霍布斯主義”成了無神論的同義詞。

17~18世紀在英國興起了自然神論。這種宗教哲學對歐美產生了廣泛影響,法國的伏爾泰、J.-J.盧梭等是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自然神論者反對把宗教建立在神秘的“天啟”和“神跡"之上,主張人類天賦的理性才是宗教的基礎,企圖用理性宗教去取代傳統的天啟宗教。他們一般也承認上帝存在和上帝創世說,但主張上帝創世之後就讓世界按照合乎理性的自然規律自己運轉而不再干預。這意味著把傳統宗教奉為世界專制君主的上帝改造為拱默無為的立憲君主,政治上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特性。馬克思說它是擺脫宗教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

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使他們的思想家敢於對傳統宗教和教會統治進行公開的反叛;自然科學新成就和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提供了克服泛神論和自然神論不徹底性的條件,使其發展成為戰鬥性的無神論。這一時期的無神論強調理性的尊嚴,反對信仰主義的精神奴役,對宗教的教義信條體系和神學世界觀進行無情的批判。它公開而徹底地否定神的存在和靈魂不朽,對宗教的本質、起源和社會作用作了批判的考察,對教會的腐朽和僧侶的偽善進行深刻的揭露,為法國大革命作了輿論準備。法國無神論的主要代表有拉美特里、D.狄德羅、C.A.愛爾維修、P.-H.D.霍爾巴赫等。霍爾巴赫的《自然的體系》一書有“無神論的聖經”之稱。

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則是理性主義的啟蒙無神論。I.康德和G.W.F.黑格爾雖不是無神論者,但他們所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通過對宗教神學的理性考察,曲折地表達了對封建制度的政治批判,具有理性啟蒙主義的性質。康德以不可知論,表示了對上帝存在、靈魂不死、意志自由等宗教神學基本信條的懷疑,動搖了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J.G.費希特強調人的自由與獨立性,認為人是自己的主宰,人類是真正的上帝;黑格爾則以唯理主義的“絕對理念”代替傳統宗教的神,企圖把宗教置於唯理哲學的支配之下。青年黑格爾派發揮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批判精神,對基督教神學和基督教國家進行了有力批判。史特勞斯和鮑威爾對福音故事和早期基督教史的批判研究,最後導致宗教是人為的創造這一無神論結論。

L.費爾巴哈在德國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提出了人本主義無神論,對宗教的本質和起源作了深入具體的研究。他的結論是宗教中關於“上帝”的一切屬性和本質都是人性的異化,不是上帝創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上帝。這就徹底否定了上帝存在和宗教的神聖來源,把它還原為世俗基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無神論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無神論作了理論上的準備。

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無神論思潮: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無產階級的崛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勝利傳播,促使資產階級求助宗教來麻醉人民。宗教加強了反對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特別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鬥爭。

自然科學的宗教批判常常發展為哲學上的無神論。英國哲學家B.A.W.羅素認為只有自然科學才能提供正當有效的知識,它不向“上帝”、靈魂不死之類信仰提供任何基礎。宗教源於恐懼,宗教是惡,人類應當通過完滿地支配生活的科學和學術而從一切恐懼中解放出來。羅素的無神論具有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色彩。

現代西方的許多無神論思想都企圖用人道來取代神道。1933年,J.杜威等美國著名哲學家發表《人道主義宣言》,把人道主義定義為“信仰人的最高價值及自我完善性”。人道主義無神論最激進的表現是薩特哲學。J.-P.薩特說,他的存在主義“不過是從徹底的無神論立場得出一切結論的一種嘗試”。他認為,如果“上帝”存在,“上帝”就會取消人的自由。人的自由是絕對的、不可讓與的,因此“上帝”並不存在。人的自由是道德的源泉和基礎,正是人創造了自己的價值與道德。不存在天堂的道德和價值的標準,並沒有“上帝”。薩特把人本身當作主體,把神作為人的對立物而予以否定的人道主義無神論,在現代西方的無神論思潮中是頗有代表性的。

啟示

一.追求真理,即使真理讓你不舒服。

二.不要僅僅因為你希望某件事是真的,從而就去相信它。

三.如果你要讓你的人生有某種意義,應該由你自己去尋找。

四.要努力讓你的這一生過得有價值,不要寄希望於不確定的來世。

五.不要迷信外來力量,不要崇拜權威,要理性地相信你自己。

六.與其盲目地服從某項道德規範,不如發現自己的良心。

七.對非常的現象要特別保持非常懷疑的態度。

八.僅僅因為某件事物很流行,並不意味著它就是真實的。

九.如果需要做出認定,即認定那些容易檢測的。

十.所有的信仰都必須能夠接受質疑,不可封閉預設前提。

十一.無神論並不是無信仰,自由就是無神論者的信仰之一。

論證無神

由蝴蝶效應可知,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會引發一系列的、具有不確定性的連鎖反應。舉個例子:一隻位於南美洲的蝴蝶,拍一拍翅膀,就可以在兩周后的北美洲掀起一場龍捲風——這樣說可能會讓許多人不解(畢竟,如果這是真的,那么這個世界將會充斥著龍捲風)

筆者最初也是不解的(感覺很玄:換個角度,人類可不可以單憑意念就實現一切、為所欲為呢?),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我的理解有誤:“蝴蝶拍一拍翅膀”和“掀起龍捲風”這兩者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掀起龍捲風”只是“蝴蝶拍一拍翅膀”後產生的眾多可能性結果之一。

為什麼會產生(具有眾多可能性的)結果?

因為在連鎖反應的進行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定數(既定事物)和變數(干擾因素: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差之毫厘”往往會導致“謬以千里”)

既然蝴蝶不能通過拍動翅膀而(確切地)掀起龍捲風,那么,人類又有沒有可能單憑意念就(確切地)實現一切、為所欲為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人的腦電波在離開軀體之後只能以混沌的形式影響著世界,因而也就無法構築出天堂、地獄這些東西了。

引自《基督教的沒落與墮落》 ,作者伍思源(另有《佛教的四大危害》、《活著是為了什麼》等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