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長河的盡頭》
當代外國科幻名著叢書
作者:(日)小松左京
出版社: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ISBN書號:7542737074
開本:32開
裝幀: 平裝
定價:18.00元
【圖書簡介】
某天,N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教授大泉和朋友番匠谷教授,請研究所的助手野野村看一座沙鍾。那是一座永遠漏著沙的沙鍾!據說這座沙鍾是從白堊紀的土層里出土的。他們為了解開沙鍾之謎趕往發掘現場。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在這背後,超過十億年時空的波瀾壯闊的戰鬥正在展開。這部科幻傑作向人們提出這樣的問題:“宇宙”,“時間的流逝”,究竟是什麼?
【作者簡介】
小松左京,生於大阪,畢業於京都大學義大利文學專業,做過記者、監工、街道工廠廠長,寫過時事曲藝劇本。1961年參加科幻雜誌的徵文比賽,以《在大地上建立和平》獲鼓勵獎,翌年以《茶泡飯的味道》折桂。《無盡長河的盡頭》使他獲得國際聲譽,成為日本科幻的領軍人物,人稱“日本科幻之王”,與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稱為日本科幻“三御家”(三大師)。他博聞疆志知識淵博,天性穎悟又勤奮異常,小說的構築技巧嫻熟,題材廣泛,蘊含著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主要作品有《復活之日》、《保護鳥》、《繼承的是誰?》、《埃間諜》等,1974年《日本沉沒》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1985年《首都消失》獲日本科幻小說大獎。1993年日本群馬縣的天文愛好者將他們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小松左京”。
【本書目錄】
啊,醒來……——小松左京成名作《無盡長河的盡頭》賞析/姜雲生
序言
第一章 象徵性的事件
第二章 現實性的終結
尾聲(其二)
第三章 事件的開始
第四章 審判者
第五章 挑選
第六章 襲擊
第七章 獵人們
第八章 追蹤
第九章 狩獵終止
第十章 無盡長河的盡頭
尾聲(其一)
帶你探尋人類存在的意義/孟凡
《無盡長河的盡頭》:帶你探尋人類存在的意義/孟凡
日本電影《日本沉沒》曾引起了廣泛關注。該片改編自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說。而近日由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翻譯出版的小說《無盡長河的盡頭》與《日本沉沒》一樣,都是小松左京的重量級的科幻作品。《無盡長河的盡頭》篇幅雖不大,故事的舞台卻發生在800億光年宇宙直徑、10億年的時空里,探求的是人類存在的意義。
艱辛的付出造就偉大的作品
日本的科幻大師小松左京1931年生於大阪,從日本京都大學義大利文學專業畢業後,當過記者、工頭、廠長等,還寫過戲劇劇本,1961年參加科幻雜誌徵文比賽獲鼓勵獎,第二次參賽以《茶泡飯的滋味》折桂,從此走上創作道路。1966年發表《無盡長河的盡頭》,成為日本科幻的領軍人物,人稱日本科幻之王,與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譽為日本科幻“三劍客”。
本書責任編輯李重民介紹,這裡有一段軼聞可以看出小松左京在創作《無盡長河的盡頭》時的狀態。這部小說最初時是在雜誌上連載,是邊創作邊連載,期間,小松左京好幾次難以為繼,寫到第四、五章時,身體有點不適,他甚至想到了放棄,有一種自我投降的中毒似的感覺,但雜誌刊登不能挪後,每期的稿子又有個截止期,因此他只好硬著頭皮寫下去。小說快結束時正值炎熱的盛夏、1965年SF(科學幻想小說)大會召開前夕,他在凌晨二點半時和新星一、筒井康雄等科幻作家們在賓館裡相聚,一邊喝酒聊天一邊寫作,回到旅館晨曦初露,總算寫完了最後一行。在寫下“完”字時,他已經筋疲力盡,渾身儘是汗水和油膩,眼睛疼得無法睜開,手指發麻,從肩膀到後腦勺都嘎吱嘎吱地作響。他懷疑這個世上再也不會有這樣的痛苦了!他一頭倒在床上,呆呆地注視著美麗夏日的黎明,體會到SF創作是一種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美妙的工作。
從作品裡可以看出小松左京對宇宙人生的認知,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日本民族傳統意識的烙印。其中寫到了關於逆行宇宙(宇宙互為消長)、時間跳躍、人類逃離地球等至今仍然是很新鮮的科幻話題……有的甚至還是令霍金那樣傑出的天體物理學家絞盡腦汁卻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的科學命題。
小松左京的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如幽默科幻《明日小偷》,怪異科幻《所說的那個媽媽》等,但他的作品有個一以貫之的母題,即對人類文明的好奇與關懷,這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理解,對宇宙的思考,對人生自身的探索和憂慮。
對中國科幻文學的影響深遠
小松左京的科幻對中國科幻的影響是深遠的。科幻作家韓松在部落格里說:“小松左京以平靜的語氣探討了平凡而緲小的人類的感情的何去何從,並把此作為故事的起始和高潮的結尾。”有網友留言說:“小松左京,一個令人心生敬意的名字。”可見,他在東方科幻史中也是屈指可數的人物之一。小松左京的佳作還有很多,比如《再見,火星》、《復活之日》、《虛廊》等,可惜他的科幻小說科學性很強,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因此翻譯的難度相應增加,也許這就是他的科幻作品引進到中國來不多的原因之一。
日本科幻作品值得中國借鑑的地方很多,除了寬鬆的創作環境和良好的科普環境之外,其創作技巧和故事內涵,尤其是科幻作家在創作中鑽研相關學科的認真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科幻作家姜雲生在本書序中說:“日本人從19世紀末開始受西方科技影響並以之為工具重新認識世界,但他們沒有囫圇吞棗‘全盤西化’;對世界的認識,日本人自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核心。因此,出現在科幻作家筆下的宇宙世界,也不是簡單地複製阿爾迪斯、迪克、迪拉尼、巴拉達、小馮內庫特等西方作家的構想……” 這一點也是很值得我國科幻作者借鑑的。
(本文刊於新華書目報2007年7月28日)作者: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