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縣誌

1990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3783萬元,為1949年的10.7倍,1978年的4.7倍。 破壞慘重,1949年全縣僅存棗樹102.4萬株,年產乾棗1700噸。 1949年縣工業產值只有4萬元,1990年增至24887萬元。

無棣縣位於山東省最北端,隸屬濱州地區。其建置始自隋開皇六年(586)。元初,縣境為棣州無棣縣(東無棣),明、清兩代稱海豐縣。1914年恢復無棣縣舊稱。新中國成立後,幾度調整縣域,至1990年,全縣面積1998平方千米,人口41.1萬,其中回族、蒙古族、滿族、壯族等12個少數民族3905人。無棣坐落在魯北平原濱海地帶,東北瀕渤海灣,南倚黃河三角洲。其西南部屬黃泛平原,土地平展,土質肥沃,盛產糧食、蔬菜、水果、棉花,是金絲小棗的集中產地;東北部屬濱海平原和近海灘涂,分布著埕口鹽場、魯北鹽場、無棣縣鹽場和第一、第二海水養殖場,又是渤海黑牛、德州驢等良種畜繁育基地,盛產魚、蝦、蟹、貝、海鹽、貝殼、貝殼砂、豐年蟲以及中藥材茵陳等。縣境中部埋藏著儲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礦產資源。 無棣自古以扼交通要衝著稱。漳衛新河原為唐代開挖的無棣溝,是從海道北運漕米的內河航道,歷宋、元、明、清而不衰。清代又建埕口碼頭,集散、轉運天津、寧波以及魯北外銷的糧食、布匹、海鮮、小棗、手工藝品等商品,使埕口成為僅次於煙臺的清末山東第二大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條件,使無棣成為魯北海防重地,兩次鴉片戰爭和中日甲午海戰期間,清廷都曾在大口河至馬山子一帶駐軍設防,以備敵軍竄擾登入。經濟的昌盛帶來文化的繁榮。無棣自五代以來即人才薈萃,名人輩出。其佼佼者有後唐名相李愚,北宋名將張凝、張昭遠,著名詞人李之儀,元代著名政治家高仁,明代著名政治家王佐、楊巍、谷中虛,清代著名考古學家吳式芬,著名中醫姜笠村,民國著名書畫家劉業村、張秩山、劉耀南等。 1990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3783萬元,為1949年的10.7倍,1978年的4.7倍。其中農業總產值18896萬元, 為1949年的4.6倍,1978年的3.3倍。棗樹是無棣林業中的主導樹種,栽培歷史悠久,並曾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新中國成立之前,連續的戰亂使棗樹屢遭浩劫, 破壞慘重,1949年全縣僅存棗樹102.4萬株,年產乾棗1700噸。1984年以後,小棗產量年年居全國縣級單位首位,被稱為“中華金絲小棗第一縣”。已研製生產白酒、 果脯等棗製品5個門類30個品種,其中“金絲小棗白蘭地”等三種果酒獲全國星火計畫成果展銷會金獎、全國首屆輕工博覽會銀牌獎和全國食品十年成就展覽優秀新產品稱號。 新中國成立之前,縣內只有榨油、釀酒、紡織、印刷、造紙、小五金等十多個行業、90多家手工作坊。1949年縣工業產值只有4萬元,1990年增至24887萬元。其中增長最快的為個體工業,l990年產值9615萬元,10年增長近22倍,占工業總產值的38.7%。全縣工業已有30多個門類,工業企業已達5829家,並且已有兩家達到國家標定的大中型企業標準。有三氯化鋁、原鹽、汽缸蓋、索具、卸扣、莛桿門帘、葦簾、地毯、花邊、馬絆草製品等出口外銷,漁網、非磁性電機引拔槽楔、丙綸長絲、碳化鈣、金絲蜜棗、金絲棗酒、小棗白酒等產品銷往國內和國際市場。
新編《無棣縣誌》從縣情實際出發,特設了金絲小棗、鹽業、畜牧、漁業四篇,從資源、源流、生產管理、加工、產品等方面展現該項事業的整個過程與面貌。水利篇記述了無棣人民先後治理主幹河道3條、支流10條,開挖幸福河、泊埕河引水渠道2條(幸福河1989年最大引水量26500萬立方米),修故河道水庫4座,建大中型攔河蓄水閘4座、小型閘7座、機電揚水站74座的成績。
新編《無棣縣誌》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