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一)根據近半年的實際調查發現所得,無根草雖無具一般高等植物的根,且其葉已退化成小型鱗片狀,稀疏分布於莖上,但其養分及水分之獲得,則完全靠侵入其他寄主體內強取豪奪,甚或嚴重地危害寄主,如造成金武扇、瓊麻等的葉肉組織萎縮。
(二)無根草藉以侵入寄主之器官為一類似毛毛蟲足部盤狀”吸器”。此外,無根草亦會纏繞寄主,以增加”吸器”吸附的面積,其攀緣性主為逆時針鏇轉(至目前為止之標本),尚未發現順時針之標本。
(三)限於時間、技術之不足,僅能對草本之無根草寄主加以徒手切片,於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其侵入寄主之情況,不同顏色之無根草,葉綠素分布情形及無根草崁入寄主並造成寄主腫大之情形,所得結果有下列三點:
1.侵入情況隨寄主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吸器穿透蘆葦之葉、侵人小豇豆、濱水菜之髓、侵入馬齒莧、落葵、醴腸、馬鞍藤和甘薯之中,侵入苦楝、龍葵之表皮及皮層,侵入猩猩草韌皮部,侵入鹽飄拂草等基本組織。
2.其葉綠素分布情形,綠莖者:葉綠素集中在表皮,間雜著少量葉黃素等……等,葉黃素等之量漸增,莖的顏色便趨向於黃綠色,甚而形成金黃色,但並非完全無葉綠素,只是量少不足以影響葉黃素等呈現的色澤,亦因其除了由寄生根吸收水分和無機物外 ,也能由葉、莖中所含之葉綠素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故為半寄生植物。
3.無根草崁入寄主形成腫大處之觀察,發現其侵入至寄主之髓部,且造成該處組織有較同一寄主(僅是吸附以取得養料者之切片)輸導組織排列緊密,且使木質部形成許多中空的組織異常變厚。
(四)無根草的寄生,經觀察並無專一性,可以說是在其勢力範圍內的植物均難逃被寄生生的危險,除非該處無根草的莖已老化,又其無大型葉及其無須大量自行製造養分,故極適合生長於濱海地區,亦因此所發現的群落均非常龐大,不易尋找其源頭,爾在剛形成之群落中,所發現之源頭,皆是侵入寄主,造成該處織異常的腫大。
(五)無根草侵入寄主後,”吸器”便與寄主的運輸組織相連通,以便獲取養份(有切片相片為證),另亦發現有無根草自身的纏繞,而由一方形成”吸器”侵入。若將寄主與無根草分離,可在寄主被吸附處發現”吸器”侵入寄主表皮的痕跡。
(六)在無根草的群落中,發現有異常增殖,形成平面化,逐漸加寬的現象,而非像一般的莖加粗,其原因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七)據觀察無根草的花屬小型花,且花瓣並無張開現,又無特殊味道以吸引昆蟲,故為自力受粉。
(八)吸器的形成:
1.前吸器(prehaustorium):
由寄生的表皮往內約3~4層細胞緊密排列,細胞近等徑且較小,自成一區域稱之為前吸器帶。當吸器接近寄主時,其附近的前吸器帶開始起變化,最明顯的是寄生的表皮細胞朝垂周方面伸長,且每一細胞先端常充滿小顆粒狀物或易染色的物質(A)。此時細胞先端也易分枝並配合寄主的表面而改變形狀(C,F)此等長形表皮細胞成排如刷狀,故特稱刷狀細胞(brushlikestructure)由D,F,I可看出吸器(1)基部兩側留有前吸器與其他組織交界的弧形痕跡。
2.吸器原(Haustorial primodium):
吸器是一種高度特化的不定根,由寄主的莖內生而成,有如生長點,吸器之起源系來自束間組織(B)。
(九)吸器的構造:
吸器原逐漸增大呈柱狀,穿過前吸器突出發皮後進入寄主內。
1.基本構造
吸器整體為多數分生細胞,不斷分裂,並無表皮或皮層之分化。一般嵷寄主接觸部位之細胞有的木質化(B,D)有的則伸出許多絲狀細胞(分枝細胞)(C,H,I)。
2.吸器先端:
吸器進入寄主後,其先端的變化會受寄主構造的影響,有的則和維管束相連一起(C)有的則輕易穿過維管束(F)
3.絲狀細胞:
吸器和寄主相接處,尤其是末端常有延申長條,若菌絲之細胞,其主要功能為吸收作用。絲狀細胞可分三型:其中細胞間型者,絲狀細胞常成束,且有壓擠寄主細胞的現象(G)而細胞內型絲狀細胞穿過寄主細胞壁孔進入(H)另一接觸型會入侵至寄主之篩管(C,F)。
(十)標本資料:
調查範圍包括一五期重劃區、安平、鯤鯓堤防(皆屬台南市)總計有28科、86種植物,其以以菊科13種最多,禾本科12種、豆科12種等……而寄主中又以草本65種最多,喬本8種、灌木9種、亞灌木4種,皆為海濱常見之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