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要
前任 | 無情者 | 繼任 |
馬格努斯一世 | 哈拉爾三世:1046年-1066年 | 馬格努斯二世 |
生平事跡
公元1015年哈拉爾出生在挪威的一個地方小領主之家,他的父親是名不見經傳的"母豬"西格德(Sigurd the Sow)。之所以有這么滑稽可笑的綽號,是因為西格德的為人是出了名的保守溫和,他對征戰、探險、航海等非常"維京"的事情一點不感興趣,只想著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不同於自己的父親,哈拉爾明顯繼承了母親阿斯塔剛烈無畏的脾性,他從小就狂野不羈、野心勃勃,而且非常崇拜自己的同母異父的哥哥奧拉夫·哈爾拉德松。
哥哥奧拉夫比他年長許多,是一位偉大的戰士,正在為奪回挪威王位而四處征戰。當時的挪威正處於丹麥國王"八字鬍"斯韋恩的霸權體系之下,由異邦征服者所扶持的幾位傀儡領主代為統治。作為挪威歷史上首位國王"金髮王"哈拉爾德的後代,奧拉夫矢志不渝要奪回王位,將丹麥人的勢力從挪威的土地上徹底驅逐出去。
就在哈拉爾出生的那一年裡,奧拉夫終於奪位成功,"金髮王"的正統後裔終於恢復了自己的無上權柄。不過好景不長,奧拉夫甫一登位便開始大力推行基督教,他要藉助基督教的君權神授和普世理念強化中央集權,將原先政治格局支離破碎的挪威打造成鐵板一塊,將丹麥人反撲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強硬的手腕加劇了國家的不穩定局勢。挪威的下層農民們固守他們傳統的古老信仰,對基督教頗為排斥;貴族們擔心王權的過度膨脹會擠壓自身的既得利益,對奧拉夫十分戒備;丹麥人抓住了機會,伺機捲土重來。
1027年,奧拉夫二世聯合瑞典進攻克努特大帝統治的丹麥,遭慘敗,逃亡至古羅斯城市諾夫哥羅德。克努特大帝乘機兼領了挪威王位。
1030年,奧拉夫·哈拉爾德松(奧拉夫二世)發起了試圖奪回王位的“斯蒂克萊斯塔戰役”。哈拉爾當時只是個15歲的少年,但年少老成、渴望戰鬥的他義無反顧地組織了600多人前去投奔哥哥,並親自加入血腥的戰鬥。戰鬥的過程異常激烈,兄弟二人都表現英勇,年紀小小的哈拉爾展現出了與他的年齡不相稱的軍事才華。儘管挪威人在奧拉夫的指揮下擋住了丹麥人的多輪衝擊,但浴血最前線的奧拉夫在身中三箭後還是倒下了,領袖的戰死讓全軍開始崩潰,在亂軍之中渾身血污的哈拉爾艱難地爬進壕溝,用其他士兵的屍體將自己掩蓋,才勉強逃過了敵軍的搜捕和追殺。
奧拉夫雖然生前毀譽參半,但是他是以一名基督徒的身份犧牲的,死後被教會追封為聖徒。挪威在正式改宗為基督教國家後將奧拉夫設立為國家的守護聖徒,即聖奧拉夫,當代依然是挪威最具代表的標誌性歷史人物。
兄長戰死、國破家亡的哈拉爾如今孤立無援,斯迪克萊斯塔德戰役結束後他不得不隱姓埋名,潛逃到在挪威與瑞典邊境地區,在當地的一家農戶的照料下養好了創傷,繼續向東流浪。聽說在遙遠的東方,羅斯大草原上雅羅斯拉夫一世大公正在招兵買馬。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哈拉爾認為,當前斯堪的納維亞遍布敵人的眼線不宜久留,只有前去投靠大公才是惟一的出路。
幸運的是,求賢若渴的雅羅斯拉夫大公熱情地接待了年輕的哈拉爾,並將其視為可信任的心腹。基輔羅斯公國群敵環伺,因而頗具軍事才能的哈拉爾就受到了大公的格外器重,他和手下500名維京武士組成了一支精銳的"特種部隊",成為了大公的貼身侍衛,由哈拉爾親自擔任隊長。在隨後的一系列針對佩切涅格突厥遊牧部落、波羅的海蠻族等戰役中表現出色,聲名鵲起的他志得意滿,向大公提出了求親。
儘管哈拉爾初有所成,但是論年齡、資歷、財富和威望他依舊還是太嫩。雅羅斯拉夫大公婉拒了他的提親,這讓他意識到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唯有前往更高的平台。南方的拜占庭帝國是中世紀歐洲首屈一指的老大帝國,不僅擁有令人想像不到的巨大財富,而且其軍事、政治、經濟發展水平都是當時歐洲最為先進的。可想而知,如果選擇去那裡試一下運氣,將會是一種怎樣奇妙的人生經歷。
在中世紀最雄偉的巨城、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有一支主要由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狂暴戰士們所組成的精銳武士戰團——瓦蘭吉衛隊。他們是十分忠誠可靠的皇帝直屬私人武裝力量,配備最精良的鎧甲和最銳利的武器,按照職業化軍隊進行訓練,曾經在數次戰役中斬獲驚人佳績,令所有敵人聞風喪膽,拯救了風雨飄搖的拜占庭帝國。毫不誇張地說,瓦蘭吉衛隊是中世紀歐洲戰鬥力最為強悍的步兵力量。作為回報,他們的薪金待遇、榮譽地位也是無可匹敵,歷任皇帝對他們信賴有加,十分器重。
哈拉爾憑藉先前出色的從軍履歷順利加入了瓦蘭吉衛隊,他的挪威王室血脈、精妙的作戰技藝和勇猛無畏的性格、足智多謀的頭腦讓他在衛隊中很快嶄露頭角。作為帝國的王牌部隊,哈拉爾及其瓦蘭吉武士們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帝國內外戰事。在愛琴海的島嶼上,他鋒利的斧刃飽飲穆斯林海盜的鮮血;在小亞細亞荒涼的高原,他的盾牌擋住了阿拉伯士兵無盡的進攻浪潮;在多瑙河以北的草原上,他的聲名讓保加利亞人戰慄不已,因他對保加利亞反叛者的無情屠殺,拜占庭人贈給他一個響噹噹的稱號"保加利亞焚燒者"。
優秀的戰果讓他不久之後就被皇帝提拔為首席瓦蘭吉武士,即瓦蘭吉衛隊的隊長。1035年,在皇帝米海爾四世的指令下,哈拉爾率領瓦蘭吉衛隊前往小亞細亞前線,經過一系列戰鬥,拜占庭人連下八城,他們將阿拉伯的殘存勢力徹底趕出小亞,並乘勝追擊進入美索不達米亞北部,讓拜占庭人在時隔400年之後再度兵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直接威脅河流下游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並迫使阿拉伯帝國哈里發貝拉赫與拜占庭皇帝簽署休戰和約。
隨後,哈拉爾接到新的指令,他們要護送一批皇家使團前往聖城耶路撒冷朝聖。由於拜占庭與阿拉伯兩國常年混戰不休,通往聖城的道路已經淪為強盜把控的無政府狀態,任何前去朝聖的基督徒都會面臨被搶劫甚至綁架的危險。但這對於身經百戰的哈拉爾來說是個輕鬆的任務,他沒費多少功夫就肅清了朝聖之路上的盜賊響馬,確保了朝聖者的安全。
群敵環伺的拜占庭帝國經常面臨多線作戰的境遇,在東部戰線暫告消停之後,皇帝又開始馬不停蹄將目光移向其他方向的戰區。1038年,哈拉爾再次收到新的作戰任務,他們要跟隨拜占庭將軍喬治·曼尼亞克斯乘船南下西西里島,將淪陷近200多年的戰略要地重新奪回。憑藉曼尼亞克斯將軍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拜占庭軍隊作戰前的充足準備以及哈拉爾率領的瓦蘭吉衛隊的兇猛戰鬥力,西西里島很快光復。然而,原先的盟軍諾曼人突然舉起反旗,聯合南義大利的倫巴底人朝拜占庭軍發動攻擊。哈拉爾在最初的戰鬥中粉碎了敵人的數次進攻,但最後還是被諾曼人擊敗,旋即被召回君士坦丁堡。這是哈拉爾極為少見的敗仗,不過這和他之前輝煌的戰果相比瑕不掩瑜。
他的貴人、老皇帝米海爾四世不久之後因病駕崩。作為前朝皇帝最寵信的愛將之一,哈拉爾自然在新皇登基後迅速被冷落,在宮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無所事事的哈拉爾即便賦閒在家也被新皇帝頻頻找茬。他先是被控訴玷污了一名貴族婦女的貞節,又是被舉報私吞了超過他應得數量的戰利品,不論是否是真有其事,哈拉爾與新皇帝的關係正在迅速惡化。
所幸的是,新皇帝米海爾五世很快就遭遇了政變被推翻,哈拉爾趁機越獄出逃。面對充斥著陰謀與動盪的君士坦丁堡,哈拉爾意識到,這裡雖然溢滿了榮華富貴,但是不論他對帝國做出了多大的貢獻,繼續待下去只能是寄人籬下、成為宮廷陰謀的棋子,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殺身之禍。他決定重回北方草原,憑藉自己在拜占庭帝國參與十八場大規模戰役奪得的巨大榮耀、以及十年內在地中海作戰斬獲的驚人財富,他自信地認為已經完全有資格迎娶雅羅斯拉夫大公的女兒,洗刷多年前被拒婚的恥辱。
之前被自己拒絕的窮小子如今成了財富榮耀加身的傳奇人物,這次雅羅斯拉夫大公一改常態,欣然將女兒埃莉西芙許配給了哈拉爾。因為他不僅看上了女婿驚人的財富,而且認為年方30歲便功成名就的哈拉爾在將來會有更宏偉的前途,通過聯姻在斯堪的納維亞收穫一個潛力股盟友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如今財富、女人、名望全都有的哈拉爾惟一缺少的就是一頂王冠了。在老丈人雅羅斯拉夫大公的支持下,哈拉爾率軍返回家鄉挪威。
1045年,哈拉爾得知其侄子“善良王”馬格努斯一世·奧拉夫森為新任挪威國王。他先到瑞典,與妻子埃莉西芙的堂兄結盟,召集了一支軍隊,迫使侄子同意與他分享權力,號稱哈拉爾三世。1047年,他與馬格努斯對丹麥發起軍事遠征,結果侄子戰死,他便成為挪威惟一的統治者。
哈拉爾即位之後隨即展開了挪威史上最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改革。他之前在拜占庭帝國的履歷不僅帶給他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巨額財富,還讓他學到了如何才能真正統治一個帝國。拜占庭先進的政治、經濟模式給了他以巨大的啟發,被他所積極地吸收引用。
首先,君權的最有利保障就是一支忠誠的精銳部隊。拜占庭皇帝之所以能夠通過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統御如此廣袤的疆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那支令所有的潛在反叛者都恐懼不已的瓦蘭吉衛隊,這些只聽從皇帝命令的殺戮機器有力地保護了皇室的無上威權。從瓦蘭吉"畢業歸國"的哈拉爾對此再清楚不過,他通過早年征戰積累起來的人脈,將原先與自己並肩作戰的戰團兄弟伙們重新聚集起來。這些久經沙場的老練殺手們再次團結起來,成為了哈拉爾為自己量身定做的"新瓦蘭吉衛隊"。
其次,削弱地方貴族,用武力無情鎮壓任何叛亂。挪威破碎的地形和時間悠久的分治傳統讓這個國家難以達成統一的中央集權,在哈拉爾之前已經有數位先輩試圖在這片土地上形成專制統治,例如他本家族的祖先"金髮王"哈拉爾德、傳奇英雄奧拉夫·特里格維松(奧拉夫一世)、自己的哥哥奧拉夫·哈爾拉德松,他們的措施要么並不徹底要么以失敗告終。面臨如此複雜嚴峻的形勢,從小就在軍中摸爬滾打的哈拉爾深知,只有通過最無情最強有力的軍事手段才能馴服桀驁的維京人,唯有占據軍事實力的最高峰才能讓只崇拜"實力至上"原則的維京人心服口服。他以武力鎮壓為主要手段,期間輔以靈活的外交手段,讓所有的挪威地方貴族都承認了他的無可爭議的最高威權。此外他還下令,嚴禁任何地方貴族私自培養、僱傭私人武裝力量,這就大大強化了王室在全國的軍事資源壟斷地位,讓所有的潛在反叛者無兵可用。
第三,改革幣制,鼓勵國際貿易。在君士坦丁堡擔任瓦蘭吉衛隊成員時期,哈拉爾的薪資一部分來自皇家財庫定期發放的軍餉,這些製作精美的足值金銀幣有很強的購買力,在市場上被廣泛認同和流通,而且攜帶十分方便,這就是貨幣體系帶來的巨大價值。在當時的挪威,有許多地方依舊保留著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哈拉爾即位之後仿照拜占庭的貨幣體系,打造出印製有他本人頭像、尊號和宗教標誌的金銀幣,這就為挪威能夠參與國際貿易奠定了基礎。此外,挪威由於地理條件所限,無法大規模發展農耕,因此積極參與北海地區的航海貿易就成了哈拉爾的搖錢樹。他充分開發挪威人在奧克尼群島、設得蘭群島、赫布里底群島、冰島和格陵蘭島的殖民地特產,通過商船隊加強與這些挪威海外殖民地的商業往來。當他得知冰島最近遭受了饑荒之後,還專門組織了運糧船隊前去賑災,這讓他的名望和支持度與日俱增。
第四,遷都奧斯陸,打造挪威的政治經濟文化樞紐。奧斯陸是當代挪威王國的首都,這座挪威最大最繁榮的城市就是始建於哈拉爾統治時期。哈拉爾選擇挪威南部最為肥沃的一片領土建設新城市,新城市位於奧斯陸峽灣的最深處,腹地是挪威惟一的一塊適宜耕作和畜牧的平原。從奧斯陸出發的航船可以向南通過斯卡格拉克海峽進入波羅的海,向西可以進入北海航行至英格蘭,向西北則可以前往法羅群島和冰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讓這裡很快成為挪威最繁榮的城市。也只有手握絕對權力的君主有實力進行遷都,這從側面可以看出哈拉爾中央集權改革的成功。
最後,繼續推進挪威地區的基督化進程。哈拉爾在東方的拜占庭帝國打拚多年,在個人信仰上信奉拜占庭帝國的國教基督教,他也認識到統一的宗教對王權鞏固的作用。在即位為王后,他從基輔羅斯和拜占庭引進數名基督教傳教士和主教,進一步加大基督教的傳播力度。
哈拉爾統治時期,由於各種征服、協約和聯姻,使挪威與丹麥、瑞典、英格蘭和諾曼第的統治家族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複雜,也為他欲圖擴張王權的野心不斷滋長。1062年的大海戰中,他打敗了丹麥國王斯溫·沃爾夫森(斯文二世),並迫使其簽署“確保兩國古老邊界線”的協約。
其侄馬格努斯一世·奧拉夫森曾經從克努特之子哈代克努特手中獲得丹麥和英格蘭的繼承權。馬格努斯去世後,克努特也享有對英格蘭王位提起訴求的權力。
1066年1月,英格蘭國王愛德華(懺悔者)去世後,哈羅德·葛溫森繼位為王,稱哈羅德二世。威廉公爵(征服者威廉)對此心存不滿,遂與哈拉爾合作,發起了一場王位爭奪戰爭“諾曼第征服戰”。由於此前哈拉爾對一些挪威酋長進行粗暴的壓制,以致他的軍事行動未能得到有力的支持。
1066年4月哈拉爾起航前往英格蘭,在抵達英格蘭之前,他在挪威的殖民地奧克尼群島、設得蘭群島招募了一些士兵和小領主,見風使舵的蘇格蘭國王又給他提供了幾千步兵的支援,哈拉爾當前已經握有9000(一說12000)多名步兵和300多艘(另說500艘)戰船的龐大軍事力量。就這樣,繼拉格納之子的"異教徒大軍"和"八字鬍"斯韋恩的鐵血狂瀾之後,第三波猛烈的維京風暴即將降臨多災多難的不列顛。
哈拉爾登入後首站是北部的諾森布里亞,他計畫按照半個世紀之前"八字鬍"斯韋恩的路線從北到南實施自己的征戰計畫。諾森布里亞前伯爵托斯蒂格·戈德溫森望風而降,因為他不久前被倫敦當局剝奪了頭銜和封地,懷恨在心的他當然要藉此機會東山再起。
哈拉爾沒有理由拒絕托斯蒂格的聯盟申請,二人合兵一處在弗爾福德戰役中將麥西亞伯爵艾德溫和諾森布里亞伯爵莫卡打得大敗,並成功過奪得不列顛的北部樞紐重鎮約克,哈拉爾的維京大軍初步在不列顛獲得立足點。
1066年之所以是不列顛的命運攸關之年,是因為除了北方虎視眈眈的哈拉爾維京大軍之外,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端,蠢蠢欲動的諾曼第公爵威廉也在積極謀取英格蘭的王位。為此,威廉已經在海峽南岸日夜趕製船隻,士兵們也在海岸集結完畢,但是天公不作美,海峽上一直沒能吹起合適的風向,這導致威廉的遠征軍遲遲不能從港口出發,作戰計畫也只能暫時擱置。
這可讓海峽北岸的哈羅德·戈德溫森舒了一口氣,作為倫敦的實際掌權者,英格蘭的無冕之王,他已經率領士兵在岸邊等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是為了防止威廉的入侵部隊能順利登岸。眼下威廉暫時不會北上,那么北方哈拉爾的維京大軍就可以抓緊時間應付了。
戈德溫森以最快的速度向北進軍,一邊趕路一邊向周邊地區招募民兵擴充人數。哈拉爾對此居然一無所知,這是他在戰略上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即情報信息的嚴重缺失。等到盎格魯撒克遜人已經千里迢迢逼近約克後,他那些散漫的士兵們才驚覺過來。
當時,由於並不知曉敵人的到來,維京人正穿著輕甲甚至沒有穿戴任何盔甲,而且所有人分散各處並沒有統一集合。但是緊急的集結令已經讓大部分維京士兵沒有時間去穿戴盔甲,他們大部分只戴上頭盔抓起盾牌就前去組成隊形。在血腥的近戰中沒有盔甲的防護,這隨後導致了十分嚴重的後果。
然而,此時一名人高馬大、體型壯碩無比的維京巨漢手持雙手巨斧,單槍匹馬在橋頭將蜂擁而至的英格蘭人擋住。只見他發出駭人的戰吼,不知疲倦地在人群中揮舞著手中的戰斧,淋漓的鮮血、四散的碎肉和刺耳的慘叫聲一時間充斥橋頭,一連多達40名英格蘭士兵成為了斧下亡魂,驚恐萬分的英格蘭人被這位猛士所震住了,一時間不敢過橋。所謂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莫過於此。
最後一名會游泳的英格蘭士兵游過河流,以從背後偷襲的方式刺殺了這位維京勇士,才使得盎格魯撒克遜人能涌過斯坦福德橋。他們過橋後組成了和維京人同樣的盾牆陣線,雙方逼近後旋即開始了血腥的肉搏廝殺。戰鬥的過程異常激烈,由於英格蘭一方有許多前國王"北海大帝"克努特從丹麥帶來的丹麥精銳武士,他們是己方的戰鬥力輸出主要來源。
哈拉爾手下是曾跟隨他在遙遠的拜占庭帝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百戰勇士,他們有很多人來自北歐多神信仰最後的土地挪威,古老的信仰讓他們嗜血欲狂,進入瓦爾哈拉神殿與諸神共飲的願望讓他們忘我地戰鬥,而哈拉爾雖然信仰基督教,但是體內流淌著狂暴的先祖之血的他依舊勇猛作戰,就像他的祖先一樣神勇難擋。
儘管挪威人在盾牆下血戰了數個小時,但是缺乏護甲的弊病還是逐漸顯露出來,越來越多的勇士死於沒有護甲保護的創傷,而且整支隊伍由於沒有護甲的加成而在重量上不占優勢,這就難以抵擋對方的衝鋒和盾擊,儘管所有人已經拼盡全力,在哈拉爾的鼓勵下依舊保持著高昂的士氣,但是原先密不透風的盾牆逐漸開始支撐不住。
就在這時,一支從對面射過來的冷箭擊中了哈拉爾,不幸貫穿了他的咽喉。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武士、一生經歷極為傳奇的哈拉爾就此斃命。他的陣亡讓整支隊伍失去了靈魂人物,原先就已經無法支撐下去的陣線開始崩潰,四散潰逃的士兵已經無心再戰,慘遭英格蘭士兵的四處追殺。斯坦福橋戰役在1066年9月25日下午畫上句點。
在哈拉爾之後,曾經作為英格蘭無盡夢魘的維京人再也沒能登上英格蘭的土地,持續長達300多年的維京時代終結了。動盪不安的英格蘭隨後被諾曼第公爵威廉的鐵騎所徹底征服,這片土地改朝換代之後建立起統一的封建王朝,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穩定,一切都和從前大不一樣。
而哈拉爾本人儘管以一場失去榮譽的敗仗結束了自己的生涯,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是維京人300多年歷史中經歷最為傳奇的維京首領。靠著機警和聰慧,他在少年時代逃過了敵人的追殺的搜捕;白手起家在基輔羅斯聲名鵲起,博得大公的賞識;憑藉一腔孤膽在拜占庭帝國奪盡財富和榮譽,足跡遍布地中海;載譽而歸、衣錦還鄉問鼎挪威王位;揚帆起航、不甘安逸重鑄祖先霸業。哈拉爾不論是資歷、眼界、財富和榮譽,都達到了同齡人乃至祖先都無法企及的高度。最傳奇的維京人終結了屬於維京人的時代,不得不說也是歷史的巧合和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