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資本理論的新拓展
無形資本就其本質而言,是在資本的發展過程中,從有形資本中獨立出來的,不具有實物形態的資本。以技術、品牌、商譽為代表的企業無形資本具備了資本的一般屬性,而且具有遠比有形資本強大的價值增值能力。無形資本的特徵和運動規律與有形資本有所不同,無形資本理論是對資本理論的新拓展。
無形資本的價值
取決於個別勞動時間,一般具有較高的價值(或價格)
大多數無形資本是由勞動創造的,其中包含著大量的高風險、創造性的智力勞動,因而具有很高的價值。象特許經營權這樣的無形資本,是“權利資本化”的結果,沒有價值,但卻有價格。從均衡價格理論來看,由於無形資本對企業有很高的效用強度,使其成為市場中一種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較高的市場價格。無形資本的創建,具有個別性生產的特點,不象一般商品那樣可以成批重複生產,所以它的價值量應由個別生產者在個別生產中耗費的個別勞動來決定。實踐中,企業在創建無形資本中的各種耗費,很難完整準確的計量,現在通行的做法,是用無形資本可能帶來的收益,確定無形資本的價格。
無形資本使用
的可重複性造成其產權容易被侵害
無形資本使用的可重複性表現為,它可以被一個主體反覆使用和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這使得無形資本被侵害的機會大大增加。加之無形資本存在方式的非實物性,造成產權主體對無形資本的獨占能力弱化,因而無形資本的安全對法律有絕對的依賴性。
無形資本具有強大的增值功能
無形資本的增值能力源於它的強大的競爭功能和壟斷能力。新技術可以數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品牌、商譽、特許經營權等經營用無形資本,可以使企業的產品占有更高的市場份額,使同樣質量的產品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出售,使企業壟斷某種產品的某個細分市場,從而使企業獲得豐厚的利潤。無形資本自身的增值過程,是一種典型的質量型而非數量型的資本增值方式,其價值可以在數量不擴張的情況不斷地積累,這也是無形資本具有較高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無形資本在使用過程中,本身並不發生有形磨損,有些無形資本反而可以自動增值。例如品牌資本,使用的次數越多,其知名度越大,價值越高。
無形資本與有形資本的良性互動
保證了企業的跳躍式發展
實現無形資本與有形資本的良性互動是無形資本經營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無,無中生有”。企業以有意識、有計畫的有形資本的投入,催生和擴張無形資本,即所謂的“有中生無”。同時,企業應發揮無形資本的強大的增值功能,以無形資本帶動有形資本增值,提高資本利潤率,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即所謂的“無中生有”。無形資本作為一種價值存在,多數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具有可重複使用的特點,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用無形資本進行投資、出售、出租、特許經營,以實現其的價值或取得某種收益權。
無形資本理論呼喚企業制度的創新
無形資本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在工業化初期,以機器、設備、廠房為代表的有形資本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處於支配地位。此時,企業生產的技術含量較低,市場競爭的廣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術、品牌等無形資本在生產經營中處於輔助地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的市場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場競爭變得激烈而殘酷,企業之間的競爭重心開始由生產環節轉向產品開發環節和銷售環節,技術、品牌等決定企業產品開發能力和銷售能力的無形資本,逐漸從有形資本中獨立出來,進而取代有形資本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將取決於企業擁有無形資本的質和量,以及管理和經營無形資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經濟成長理論認為,好的想法和技術發明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它是生產函式的內生變數,而且它不存在物質資源面臨的有限性的約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複製,因而資本收益遞減的法則不再成立。對無形資本的開發和使用,大大緩解了企業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空前地拓展了企業發展的空間。
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
必然要求企業進行制度創新
當企業的發展主要靠有形資本的投入來實現時,企業的制度安排是以生產環節為重心的,企業的資本結構以有形資本為主體,企業的組織結構以生產組織為主體,企業的產權制度以無形資本產權制度為主要內容,企業的勞動力構成以工人為主體,企業的管理制度以對有形資本的管理為核心。當無形資本超越有形資本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導要素之後,企業的制度安排則要圍繞無形資本的開發和經營這兩個重心來進行,這給企業制度帶來的變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這種變化過程就是企業制度創新的過程。
企業的制度創新
同時又促進了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所謂制度創新,就是指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家的基本職能,制度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內容。創新活動使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從而使無形資本從幕後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終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企業,正是那些無形資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經營者,也毫無例外的是始終進行制度創新的企業。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這些企業都經歷了大幅度的改組,特別是近年來,大公司之間的兼併聯合令人矚目,企業無形資本的規模越來越大,作用越來越突出。
無形資本理論對企業制度創新的導向作用
創新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無形資本的發展為這種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無形資本理論為這種創新指明了方向。從前面的分析中,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提高企業開發和運用無形資本的能力,應該成為企業制度創新的一個基本目標。擁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樂公司,其可口可樂品牌和配方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本,而且還在繼續為可口可樂公司創造著豐厚的利潤。比爾·蓋茨創造的微軟神話更為我們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無形資本創造價值的能力是有形資本無法比擬的,知識經濟時代將是無形資本的時代,無形資本將把企業帶進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制約國有企業無形資本形成
無形資本意識淡漠、認識落後,是導致無形資本理論和實踐低水平的主觀原因。認識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第一,無形資本存在意識淡漠。由於無形資本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覺和把握,而且企業對無形資本的管理和運營也不太熟悉,這些往往使企業忽視無形資本的存在,甚至對其流失也視而不見。第二,無形資本的生產要素意識淡漠。在傳統的觀念里,企業的生產要素僅包括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土地和有形資本,而忽視了無形資本,更不能認識到無形資本是生產函式的內生變數,在企業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對無形資本的功能認識還不到位。雖然企業對技術開發、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認識已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大多數企業還認為,技術開發和廣告等的投入是企業的費用而不是投資,說明企業對無形資本的認識還有差距。
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組織結構、人才結構的不合理以及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響著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強化了這種不利影響,使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面臨重重障礙。
第一,國有企業現有的組織結構,普遍仍帶有明顯的“生產型”特徵,還沒有質的改變,勢必會限制企業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傾向,使從事無形資本開發和經營的企業人力資本,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結果導致人力資本供給的嚴重短缺。
第三,國有企業人才的流動和使用,仍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離“市場化”的距離還很遠。在人力資本的選用和開發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場選擇的做法是低效率的。
第四,我國《公司法》中規定,股份公司以無形資本方式的出資,不得超過公司註冊資本的20%,否則工商部門將不予註冊。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的無形資本的核算範圍、入帳價值的確認方法以及費用攤銷方法等,導致無形資本帳內無價或帳面價值與實際價值嚴重背離。類似這樣的制度安排,無疑是企業無形資本形成和發展的障礙。
第五,對國有無形資本監管不力。國有企業在與外商合資過程中,以及在兼併等資產重組過程中,存在不計算或低估國有無形資本價值的情況;國有企業的技術訣竅流失、專利技術被侵權、商業秘密泄露、名牌商標被假冒等現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國有無形資本大量流失。第六,國有企業無形資本的投資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捨得投資,不敢冒風險。一方面是投資效率不高。比如,前幾年中央電視台的廣告標王之爭,中標企業花費的巨額廣告費用並沒有給企業帶來預期的收益,投資行為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和投機性,沒有和企業有形資本的生產經營很好地結合,巨額投資開發出的是“泡沫”無形資本。
2、通過企業制度創新為國有無形資本的有效開發和經營提供操作平台
首先,要改革無形資本產權制度。明確產權主體、明晰權責邊界,保證產權的可交易性是實現無形資本最佳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條件;反映無形資本特點,保證無形資本的安全,是實現上述目標的特殊條件。國有企業中建立的“法人財產制度”,為明晰國有資本的產權找到了有效的辦法。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要逐步取消對包括無形資本在內的國有資本進入資本市場的限制,改善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具體來說:
1)、除了與企業無法分離的無形資本(如商譽)和企業無法完全控制的無形資本(如供銷網路),應允許可交易的無形資本進入資本市場;
2)、對於產權可以自然人化的無形資本(如專利技術、專有技術),不應片面強調其國有化或法人化,應鼓勵國有企業的無形資本的結構中存在自然人產權,並賦予其與國有產權和法人產權平等的權利,這樣可以鼓勵技術創新,同時可以避免非自然人產權帶來的交易費用,有利於企業的發展;
3)、應在法律的層次上明確國有企業在國有無形資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責任。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解決國有企業中存在的無形資本產權模糊、產權主體錯位和產權結構單一化的問題,將會改變國有企業中無形資本開發無動力、經營無活力、負責無能力的狀況。
其次,要建立企業人力資本制度。如果說有形資本的積累主要依賴於大自然的恩賜的話,那么無形資本的發展壯大則主要依賴於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就是企業中進行創新活動的企業家和技術人員,他們雖然是人,但是他們所具有的創新能力卻具有資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資本制度就是要承認他們的資本所有者地位,他們進入企業就是以人力資本對企業投資,雖然他們沒有投入貨幣資本,但是應該擁有產權。相應的,他們的收益應該是投資收益,而不是工資。具體來說,就是要在企業的股份構成中設立人力資本股,其產權屬於企業中的人力資本,並適當限制其轉讓或上市交易,以此作為企業人才激勵制度和約束制度的基礎。湖南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在企業中建立人力資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擁有該公司的250萬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這250萬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資本投資,體現的是他所擁有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價值。我們認為,這種人力資本股制度比經營者年薪制更科學、更規範、更到位,因為它把分配製度完全納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制度,包括人力資本的引入制度和開發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國有企業應打破地區和部門的條條框框,打破戶籍甚至國籍的限制,依託人才市場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資本。國家作為國有企業的最大股東,當然有權力選擇企業的經營者,但選擇的對象應該是市場中形成的企業家,而不應該是政府的行政人員;二,以人力資本股制度的建立為龍頭,確立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特殊地位和權利,創造吸引人力資本的企業制度環境;三,為人力資本充分發揮其功能創造寬鬆的環境和廣闊的舞台;四,與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應有退出制度,保證人力資本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就開發制度而言,企業對人力資本開發要捨得投資,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迴避制度。企業要清醒地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意味著要企業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將是長遠的利益。企業可以依託院校培訓和市場實踐為企業開發人力資本,並把人力資本的引入和開發結合起來。
第三,要加強企業的無形資本開發組織和經營組織。企業無形資本的開發組織和經營組織,好比是企業的“兩翼”,缺少任何一個會失衡,只有“兩翼”豐滿,富有力量,協調一致,企業才能展翅高飛。就技術開發而言,第一種模式是設立企業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優點是技術的可轉化性強、擁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能掌握競爭的主動權。第二種模式是與國內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進行聯合,把技術開發交給他們去做,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精簡機構,轉移開發風險,缺點是開發周期長,技術的適用性差。第三種模式是完全通過技術市場購買企業所需技術。引進的技術不可能是最好的技術,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中,我們提倡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但是從長期來看,我們還是要立足於自己開發,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以避免在技術上受制於人。從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考慮,我們主張企業設立專門的技術開發機構,這樣既有利於企業形成技術優勢,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同時,又有利於提高技術的轉化率。從巨觀上講,國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和人才上的優勢,是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要保證。
就企業行銷用無形資本(如品牌、商譽、供銷網路等)的開發和經營而言,應該是企業的整體行為,不是哪一個部門可以單獨完成的,但應配備具備創新能力的專門人員負責。由於這些無形資本一般存在於企業同其他市場主體的關係中,所以協調企業同外部環境的關係是他們的基本職責。加強企業的開發組織和行銷組織,並不是否認生產組織的重要性,而是我們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製造加工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同企業之間不會有太大差異,因生產水平上的差異而形成企業在競爭中絕對優勢的情況,不具有普遍意義而已。
第四,要調整無形資本的管理制度和經營制度。無形資本的管理是無形資本經營的基礎,主要涉及無形資本的價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價值管理而言,無形資本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而且價值量難以準確計量,給無形資本的價值管理帶來很大難度。價值評估和財務核算是無形資本價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體制度應以企業無形資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時地計量為原則。現行的無形資本核算制度和註冊制度應予以調整,解除其對企業進行無形資本價值管理和引入無形資本投資的影響和限制。同時,應特別注意對無形資本的效益進行監控,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設立反映無形資本效益的指標體系,並把其納入企業的效益指標體系中去,這是企業配置和使用無形資本的依據。無形資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於有形資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資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盜、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發生,而無形資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權、防損害、防泄密等,其難度更大,對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對法律的依賴性更強。
無形資本經營是發揮其增值功能的關鍵。在國有無形資本可以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的前提下,通過轉讓、租賃、特許經營等方式,充分發揮無形資本可以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的特點,實現無形資本本身的價值和價值增值。充分認識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之間相互促動的關係和無形資本在企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用企業無形資本帶動有形資本的生產和經營,實現企業資本的迅速增值。以無形資本為紐帶,進行企業間的兼併聯合,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競爭力。
[編輯]無形資本如何擴張
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已經是第三次。這三次經濟全球化浪潮,與三次產業革命的發展密不可分。產業革命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這些革命中獲得了不斷的發展。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帶來的是資本的積累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資本自身的增殖屬性又必然要求突破一切地域的限制,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擴張和增殖,以獲取更大的利潤。所以,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擴張。每一次資本擴張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目前的經濟全球化也不例外。
一、經濟全球化的必然性和實質
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定義,“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這僅僅是對現象的描述,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它的實質。
從其發源和形成來看,所謂全球化實質上就是資本的全球化,是資本在全球的擴張。從世界歷史的直接表現來說,近代以來資產階級拚命開拓世界市場、擴大世界貿易。這主要是由資本的內在本性決定的。“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51為了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潤,“資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時間去消滅空間,就是說,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程度。資本越發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52近代以來出現的全球化實質上就是資本的全球化,也就是資本的世界性擴張。儘管全球化的發展已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每一階段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也各有不同,但這種全球化的實質並未發生什麼改變。當代全球化基本上仍是按著資本的內在邏輯進行著。
資本的生命力在於追求利潤,正因為如此,它要求商品和貨幣關係的無限擴大化和深化,從而使自己成為一種無限制的社會力量。正如法國學者呂西安·塞夫所分析的那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世界性的。這種“世界性”具有外延和內涵兩個層面。外延的“世界性”表明資本要衝破任何邊界,建立世界市場和各民族的相互關係;內涵的“世界性”表明資本追求最高的利潤率,無限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因此,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對立統一的發展過程,是資本內在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的本性是無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潤,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會制度的限制和地方上的限制,使整個世界和所有生產方式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這種統治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民族社會內部,資本把任何勞動都變為僱傭勞動,並打破生產和交換上的一切行會限制和地方限制;另一方面,在國外,資本通過國際競爭來強行傳播自己的生產方式,使世界上所有的生產方式都服從自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資本的本性可以說發揮得淋漓盡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雖然資本逃避動亂和紛爭,它的本性是膽怯的。這是真的,但還不是全部真理。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資本事實上就是這樣開創世界市場,進行全球擴張的。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初次繁榮的歷史前提,乃是同外國各民族的交往。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後,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又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對外貿易的擴大,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幼年時期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由於這種生產方式的內在必然性,由於這種生產方式要求不斷擴大市場,它成為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53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場中才能真正存在和發展。
馬克思認為,世界市場產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在於資本的擴張本性。資本是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它只有靠不斷地占有剩餘價值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資本天生所具有的對剩餘勞動的追求本性,使資本不斷處於擴張狀態,從而使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和流通也不斷處於擴大的運動之中。“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其條件是創造一個不斷擴大的流通範圍,不管是直接擴大這個範圍,還是在這個範圍內把更多的地點創造為生產地點。”54隨著資本的發展,國內市場變得越來越小,以致成為資本發展的障礙。要實現剩餘價值,資本家必然要突破國內市場走向世界市場。因此,馬克思指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55
資本雖然最初是從商品流通領域起步向世界發展的,但隨著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滲透和影響,必然會形成生產的國際化。生產國際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它促使各種經濟因素日益向國際化發展,並使各國經濟連為一個整體,形成世界市場總體。在這裡,“生產以及它的每一個要素都表現為總體”,56而且“各國人民日益被捲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57
通過馬克思的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來,資本的擴張本性導致它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張,世界市場既是資本擴張的結果,也是資本存在的前提,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隨著資本的擴張也在世界市場中不斷擴大,成為世界性的生產方式。這實際上是經濟全球化最本質的內容。馬克思雖然沒有用“全球化”這個概念來形容這一切,但是正如美國學者約翰.卡西迪所說:“‘全球化’是20世紀末每一個人都在談論的時髦語詞,但150年前馬克思就預見到它的許多後果。”58日本學者伊藤誠也非常明確地指出,《共產黨宣言》中預見到資本主義通過世界市場的擴大和深化,帶來了生產、消費和文明的相互依存和世界化,在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經營中令人再次想起這一預見適用於現代。所以說,對於全球化這種現象,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已經預見到了它的許多後果,即使是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馬克思超前的預見性。馬克思關於世界市場和世界歷史的論述,實際上都是關於全球化的內容。在馬克思的經濟寫作邏輯中,資本的世界性擴張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也是其自身存在的一種必然前提。因此,用馬克思的觀點來看全球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它的實質是資本在世界範圍內的不斷擴張,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大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與資本擴張的新特點
歷史上三次產業革命與資本擴張的特點,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每一次經濟全球化與每一次產業革命實際上都是一次資本擴張,每一次資本擴張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時代特點不一樣,所以,每次資本擴張的特點也不一樣。目前正在進行的是第三次資本擴張,歷史上同樣的資本擴張已經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這次是以蒸汽機為動力、以紡織業為中心的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大發展,大量廉價的、過剩的工業產品打破一切國家的樊籬,湧向世界。第二次是在19世紀末葉,當時發生的以電力的發明和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的興起,把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工業化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把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的發展也推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上兩次資本擴張,都是以傳統的有形資本為主要力量,精明的資本家還沒有注意到無形資本的威力,所以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等有形資本成為主要的擴張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電子計算機、雷射、生物技術等先進科技為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不論其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出前兩次,在它的推動和影響下,經濟全球化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資本又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它的第三次擴張,而這一次擴張與以往的擴張不同,它不是以有形資本為主,而是充分依靠無形資本進行擴張。無形資本是這次資本擴張的急先鋒,緊密配合有形資本進入世界市場,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市場,使資本衝破了本國的局限,在更大範圍里為資本家創造利潤。無形資本在這次資本擴張中充分發揮了這種新型資本的威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充分認識到無形資本的重要作用,按照自我利益擴張的要求,極力營造統一的世界遊戲規則,從20世紀中葉開始,聯合出台了一系列世界性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規,尤其是1994年簽訂的《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簡稱TRIPS)的誕生,為已開發國家推動對無形資本的保護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國際法參考依據。也為建立世界範圍內統一的無形資本保護規則,做出了貢獻。在這次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無形資本可以說是資本擴張的主導力量,是資本擴張的急先鋒,之所以這么說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
1、世界性的智慧財產權制度逐漸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統一的世界性智慧財產權制度逐漸得到完善,並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第二次產業革命時期簽訂的智慧財產權協定越來越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成員國不斷增多,如截至1997年6月《巴黎公約》成員國數量達到142個,《伯爾尼公約》成員國達到125個;其次是新的智慧財產權法不斷出台,世界性的智慧財產權法體系越來越完善,從20世紀中葉開始,出台了一系列世界性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規,如《世界著作權公約》(1952年)、《為商標註冊目的而使用的商品與服務國際分類的尼斯協定》(1957年)、《保護原產地名稱及其國際註冊里斯本協定》(1958年)、《保護表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和廣播組織的國際公約》(1961年)、《建立外觀設計國際分類洛加諾協定》(1968年)、《專利合作條約》(1970年)、《國際專利分類斯特拉斯堡協定》(1971年)、《建立商標圖形要素國際分類維也納協定》(1973年)、《播送由人造衛星傳播載有節目信號布魯塞爾公約》(1974年)、《避免對著作權提成費重複徵稅馬德里多邊公約》(1979年)等,豐富和完善了對無形資本進行保護的法律體系。為了更好的保護無形資本,1967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簽訂了一個公約,成立了世界知識產權局,專門負責協調和保護國際範圍內的智慧財產權問題。尤其是1994年簽訂的《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簡稱TRIPS)的誕生,為建立世界範圍內統一的無形資本保護規則,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使無形資本的保護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2、無形資本的數量急遽膨脹,與有形資本相比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在企業利潤形成來源中無形資本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僅從專利制度上看,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較為完善的專利保護制度,每年公布約30萬項新發明。一些公司專利申請數量驚人,某些公司每年申請的專利有的達數萬件之多。這些公司對於無形資本研究和開發的投資都非常大,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某些大公司的無形資本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有形資本,其比例已經達到了2-3:1。
3、無形資本輸入國對無形資本的輸入進行了有效保護,並因此而獲得相應的對等利益。無形資本輸入國迫於世界範圍內智慧財產權協定國的壓力和世界性智慧財產權協定的約束,通過立法,對輸入的無形資本進行了良好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無形資本的擴張。無形資本輸入國同時有可能也是某些無形資本的輸出國,由於本國對無形資本進行了良好的保護,本國也可以要求其他國家對自己的無形資本進行相同水平的保護。因此,無形資本輸入國對無形資本保護的積極性也得到提高。良好有效的保護,促進了無形資本的進一步擴張。
由此可見,第三次產業革命後,經濟全球化和資本擴張達到新的高峰。這次資本擴張與前兩次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資本擴張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在這次資本擴張中,無形資本成為擴張的主導力量,在資本擴張中起著不可忽視的先導作用。
三、無形資本擴張的主要方式
無形資本包括: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特許經營權和著作權等,為了更形象地了解無形資本的擴張方式和途徑,從無形資本的具體內容來研究無形資本的擴張方式也是有必要的。結合具體的不同的無形資本,其擴張的方式也會不同,總體來說會存在以下幾種方式:
1、通過收取專利費的形式,間接占領開發中國家的市場,獲取壟斷利潤;或者通過收取專利費,增加開發中國家廠商的生產成本,降低其市場競爭能力,擴大已開發國家自身市場份額。如2002年3月28日日經BP社報導的中國DVD廠商和6C之間的專利風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日立、東芝、松下、三菱、JVC、美國時代華納等六家管理DVD專利的廠家,對約100家中國DVD廠商發出通牒要求交納專利費。繼6C之後,由飛利浦、索尼、先鋒組成的3C聯盟也向中國廠商提出了收取專利收費的要求。最後中國DVD生產廠家不得不妥協,向6C和3C支付數量可觀的專利費,目前已經支付30億元人民幣,今後還將陸續賠付200億元人民幣之多。繳納專利費之後的中國DVD產品在國內和國外市場都普遍漲價,降低了市場競爭能力,價格低廉的競爭優勢蕩然無存,市場份額也有所下降。而且,通過收取專利費,6C和3C兵不血刃的間接控制和占領了中國DVD市場。
2、收取特許經營費,獲取壟斷利潤,並利用開發中國家的資源實現低成本擴張,擴大有形資本經營規模,增加在開發中國家的影響和市場份額。如作為快餐業巨頭的麥當勞,在全球有3萬多家連鎖店,其中有1.7萬家設在美國本土以外的國家,而且大部分是在開發中國家。麥當勞最近幾年來一直積極推行在全球範圍內通過特許經營擴張分店的措施,擴大市場占有率。在此經營理念推動下,麥當勞如今已在全球120多個國家開設了連鎖店,平均17個小時就有一家新店誕生。開發中國家的市場已經成為麥當勞利潤來源的一個主要支撐點。目前,麥當勞在中國70個城市已經擁有500多家快餐連鎖店。中國日益成為其迅速擴張的基地,成為其最有利可圖的市場。70
3、壟斷核心專利、專有技術,利用開發中國家無自主核心智慧財產權的弱點,輸出有形產品,獲取壟斷利潤。如計算機晶片,屬於核心技術,目前大多數開發中國家還沒有完全掌握該技術的工藝水平,不得不大量從英特爾等公司進口計算機晶片,英特爾也因此而大發橫財。在中國市場,英特爾公司賣給中國的桌上型電腦和個人攜帶型電腦的晶片每個大約是1500元,而其成本僅120元左右,利潤率達到1216.2%。這個家喻戶曉的世界晶片巨頭壟斷著目前世界上90%的高性能通用CPU市場,市場份額大的驚人。71
4、直接投資建廠,吞併或削弱開發中國家同類品牌產品,推廣自身品牌產品,實現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的同時擴張。如1994年聯合利華提出與上海牙膏廠合資建廠,聯合利華以1800萬美元現金入股,取得控股權,上海牙膏廠僅占40%的股份。聯合利華的品牌是“潔諾”,上海牙膏廠是“中華”和“美加淨”。這兩個品牌是當時上海牙膏廠的主力,英方把這兩個品牌進入合資公司作為合資的前提。但是聯合利華在合資公司成立以後不久對“美加淨”採取了一項被人們認為是致命的措施:把美加淨的價格從4.5元壓到了3元一支,並且從1997年開始,聯合利華停止在各種媒體上投放美加淨的廣告。美加淨是中高檔品牌,降價使它低檔化了,部分消費者肯定流失,而且大多數從美加淨游離出來的顧客成了潔諾的用戶,這正是聯合利華所需要的。在1994年雙方合資之初,美加淨牙膏在中國可以算得上是威名赫赫,年銷量6000萬支,出口量全國第一,但到2001年,年銷量卻只有2000萬支,而且市場地位還在下降。72這是開發中國家品牌在合資過程中遭受外資企業暗算的典型案例之一。
5、控制著作權,通過收取版稅或者獨家出版發行而在文化產業領域獲取壟斷利潤。已開發國家在向開發中國家擴張過程中,文化輸出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們不只滿足於向開發中國家灌輸西方思想和意識形態,而且也力圖從文化產業的輸出過程中獲利。開發中國家出版發行西方國家的書籍、音像製品等,都要交付一定的版稅,然後才能進行;對於一些市場前景較好的文化產品,已開發國家則傾向於自己壟斷出版發行,從而獲得更高的壟斷利潤。
6、控制核心原始碼,向開發中國家高價出售計算機軟體,獲取高額壟斷利潤。據行業專家稱,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在印度占據著電腦用戶的統治地位,印度計算機用戶必須為此支付高額費用,購買一套微軟個人電腦Windows軟體包大約需要150美元,合人民幣1200多元,占計算機整機購買成本的將近三分之一。73據日經BP社2002年11月27日報導,美國微軟的結算報告顯示,該公司的主力產品即Windows的利潤率高達85%之多!目前開發中國家,除了印度軟體業發展較快以外,其它開發中國家都不能與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相提並論。即使如此,印度消費者也不得不從國外花高價錢進口大量軟體,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就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