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無形人》的主人公是一個出身貧寒的美國南方黑人青年。他發憤讀書,刻意上進。中學畢業時由於出色的演講被推薦到一所黑人大學讀書,沒想到他在接待白人校董時觸怒了校董與校長,被逐出校門,來到紐約,四處碰壁。他深深地體會到作為黑人的自己在白人眼中是“無形無體”的。書中真實地再現了美國社會黑人的生存狀況和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出版後反響強烈,曾引起廣泛爭議。
作者
拉爾夫・艾里森是著名的美國黑人小說家。1914年3月1日生於美國中南部俄克拉荷馬市,父親當過建築工人和小商販。艾里森3歲喪父,由母親幫傭將他扶養成人。俄克拉荷馬州於1907年成為美國的第46州,當時此州種族歧視不算嚴重,艾里森作為黑人,對種族歧視問題仍敏感,卻無種族自卑感。從少年時代起,艾里森就興趣廣泛,對文學、電影、戲劇和爵士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1933年他獲得州獎學金入塔斯克基學院攻讀音樂與雕塑3年,有文藝評論集《影子和行為》(1964)。1936年去紐約學雕塑,在理察・賴特的幫助下進行文學創作。1943年至1945年服兵役,復員後獲羅森瓦德研究基金創作了長篇小說《看不見的人》。小說歷7年完成,1952年出版後受到許多評論家的高度讚揚,從而奠定了他在文學界地位。
拉爾夫・艾里森於1914年出生,1994年逝世。他在一生中寫下了大量文學和音樂的評論文章,卻只寫了一本小說。但是正是這本小說確立了他在美國黑人文學界和美國文學界的地位。這本小說就是《InvisibleMan》。
以Invisible Man命名的小說有兩部,一部是英國小說家威爾斯於1897年發表的科幻小說,另一部就是這本美國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於1952年出版的。艾里森的主人公是一個黑人,他在美國社會中的生存經歷使他感到,在白人主宰的社會中,作為黑人他被忽視,沒有任何地位,對於他的遭遇,白人社會視而不見,仿佛看不見他作為一個人的存在。他是個無形人。《無形人》這個名字一語道破美國黑人的生存境遇,這正是艾里森小說所要表現的主題。這是一個古老而永恆的主題,人從混沌狀態到自我意識的覺醒,在確立自我的過程中探索個人與歷史、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的責任、外因對於自我形成之作用等等一系列不可迴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