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官無責,進退有餘

《無官無責,進退有餘》出自《孟子》的《公孫丑下》。只有無官一身輕,進退都有餘地。

作品原文

無官無責,進退有餘

孟子謂蚳蛙①曰:“子之辭靈丘②而請士師③,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

蚳蛙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蚳蛙則善矣; 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公都子④以告。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 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作品注釋

①蚳(zhi)蛙:齊國大夫。

②靈丘:齊國邊境邑名。

③士師: 官名,管禁令,獄訟,刑罰等,是法官的通稱。

④公都子:孟子的學生。

作品譯文

孟於對蚳蛙說:“您辭去靈丘縣長而請求做法官,這似乎有道理,因為可以向齊王進言。可是現在你已經做了好幾個月的法官了,還不能向齊王進言嗎?”

蚳蛙蛙向齊王進諫,齊王不聽。蚳蛙因此辭職而去。齊國人說: “孟子為蚳蛙的考慮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樣替自己考慮呢?我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齊國人的議論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我聽說過:有官位的人,如果無法盡其職責就應該辭官不乾;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言不聽,計不從,就應該辭職不乾。至於我,既無官位,又無進言的責任,那我的進退去留,豈不是非常寬鬆而有自由的迴旋餘地嗎?”

作品讀解

有官有職就有責。

不能盡職,不能盡責,當什麼官呢?難免失落,難免苦悶與煩惱。

可是,要盡職,要盡責又免不了爭鬥,免不了權術,依然是苦悶與煩惱。

進退維谷。所謂“落入教中”,身不由己啊!如果再加上官場 黑暗腐敗,爾虞我詐,你死我活,那就更是痛苦不堪,人性扭曲了.

只有無官一身輕,進退都有餘地。

可是,對很多人來說,這種“輕”是“人生不能承受之輕”, 真正“輕”下來了反而過得很沉重。這就叫“紅塵滾滾過,幾人能參破?”所以還是要去汲汲於功名,拚命擠進“彀中”。

倒是孟子看得很清楚:

“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與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對於要想瀟灑走一回,輕輕鬆鬆過一生的人來說,還是聽聽孟老夫子的話有好處。

出處簡介

《無官無責,進退有餘》出自《孟子》的《公孫丑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 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