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烏魯木齊市秦劇團是秦腔藝術傳播到新疆最早的秦腔劇社,它經歷了清代末期、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 三個歷史時期。
烏魯木齊秦劇團起源與1890年清末的“新盛班”。1917年5月更名為“三合班”,1939年取名“新中舞台”。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對“新中舞台”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舊戲班中的各種陳規舊章,確立了民主辦團的社會主義的新制度。
1950年在人民政府領導下,新中舞台實行實行民主建政,將其更名為新中劇院.
1953年,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投資四萬元,將城隍廟戲台改建成簡易劇場,並將“新中舞台”改名為“新中劇院”。相繼排演了《魚腹山》、《玉虎墜》、《蝴蝶杯》、《血淚仇》、《三世仇》、《窮人恨》、《白毛女》、《小二黑結婚》、《鐵流戰士》等幾十部優秀劇目,對配合當時的民主建政、減稅反霸和抗美援朝鬥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當時,在觀眾中影響較大的演職員有:樓英傑、史韻秋、呂秀民、張興國(兼導演)、陳維秦、符子和(板胡)、郭左芬(司鼓)等。特別出眾的是為新疆廣大觀眾所稱道的“鬚生三王”(指王義民、王正民、王北平等三位陝西籍秦腔老藝人),他們以演鬚生戲而聞名一時,享有很高的聲譽。
1955年,“新中劇院”劃歸烏魯木齊市文教局管理,更名為烏魯木齊市新中秦劇團。
1959年,新中秦劇團由集體所有制轉為全民所有制,並改名為烏魯木齊市秦劇團。
隨之,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烏魯木齊市兩級人民政府撥款七十萬元,將原簡易劇場拆除,於1961年建成擁有1131個座位、水暖、通風、燈光、音響、舞台設備齊全的現代化劇院,標誌著劇團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劇團概況
劇團成員主要來自劇團1952年自培甲、乙兩班學員,新疆藝術學校,烏市藝術班歷屆畢業生,及陝、甘兩省來疆演員組成。
目前專業技術人員84名,副高級以上職稱16人,中級職稱45人。大、中專畢業66人,由漢、維、回、蒙、滿、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組成。
建團五十多年來,劇團始終堅持黨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在藝術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除排演了《楊門女將》、《白玉樓》、《鍘美案》、《銀屏掛帥》、《楊八姐盜刀》、《九江口》、《金沙灘》、《屠夫狀元》、《瀟湘夜雨》、《五典坡》等500齣優秀劇目。
還先後創作移植了排演了《草原一家》、《血淚仇》、《林基路》、《毒霧下的悔恨》、《細君公主》、《瑤池情》、《孽夢》、《易寶情緣》等一大批有質量的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多次參加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文藝調演並獲獎。
劇團長期紮根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常深入廠礦農牧區,為各族人民演出足跡遍布天山南北,1979、1982、1986年三次赴北京、河北任丘油田、山東勝利油田、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玉門、敦煌等地行程萬里,巡迴演出。
烏魯木齊市秦劇團是由漢、回、滿、蒙、俄羅斯、塔塔爾等六個民族組成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現有演職人員191人。劇團先後創作排演了《楊門女將》、《白玉樓》、《鍘美案》、《銀屏掛帥》、《楊八姐盜刀》、《九江口》、《金沙灘》、《屠夫狀元》、《瀟湘夜雨》、《五典坡》、《草原一家人》、《血淚仇》、《林基路》、《毒霧下的悔恨》、《細君公主》、《瑤池情》、《孽夢》、《一份彩禮》、《老少喜》、《易寶情緣》等500多出劇目,多次在西北五省(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烏魯木齊市等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舉辦的藝術節、調演和專業團體大獎賽中獲獎。該劇團除在市內演出外,還經常到區外演出。深受各族觀眾的歡迎。1979年——1986年,劇團曾三次赴北京、河北、山東、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玉門、敦煌等地巡迴公演,受到各地觀眾的好評。1994年,該團應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的邀請,赴該國進行演出,榮獲該國文化部頒發的榮譽證書,為秦腔藝術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1989年至1998年連續參加了十屆西北五省(區)首府市秦腔名家新秀交流演出活動,湧現出一批深受觀眾歡迎的名家、新秀,主要有:熊月玲(一級演員),主要代表劇目有《鍘美案》、《五典坡》、《三堂會審》、《楊門女將》;楊新蓮(二級演員),主要代表劇目有《白玉樓》、《春江月》、《銀屏掛帥》、《竇娥冤》;崔保善(一級演員),主要代表劇目有《審誥命》、《屠夫狀元》、《十五貫》、《金玉奴》;和強(一級演員),代表劇目有《金沙灘》、《轅門斬子》、《護法滅親》、《五典坡》;田新桂(二級演員),主要代表劇目有《白玉樓》、《楊八姐盜刀》、《狸貓換大子》、《游西湖》;辛新民(一級演員),主要代表劇目有《鍘美案》、《忠保國》、《探陰山》、《海瑞告狀》。目前正活躍在戲曲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員有熊小玲(二級演員)、王瑋(二級演員)、楊娥、李金花、王小弟、和小強、謝建偉、李曉鳴等。目前,該團已成為以中青年為主、陣容整齊、團風嚴謹、創作上銳意革新、藝術上刻苦追求、在區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秦腔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考慮到未來發展的需要,劇團還招收了36名秦腔中專班學員,委託陝西省藝術學校定向培訓,為邊疆秦腔藝術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培養後備人才。前不久,市政府又決定在新中劇院原址興建一座現代化的劇場,此項工程不久即可完成,將為推動邊疆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劇團成員主要來自劇團1952年自培甲、乙兩班學員,新疆藝術學校,烏市藝術班歷屆畢業生,及陝、甘兩省來疆演員組成。
目前專業技術人員84名,副高級以上職稱16人,中級職稱45人。大、中專畢業66人,由漢、維、回、蒙、滿、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組成。
建團五十多年來,劇團始終堅持黨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在藝術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除排演了《楊門女將》、《白玉樓》、《鍘美案》、《銀屏掛帥》、《楊八姐盜刀》、《九江口》、《金沙灘》、《屠夫狀元》、《瀟湘夜雨》、《五典坡》等500齣優秀劇目。
還先後創作移植了排演了《草原一家》、《血淚仇》、《林基路》、《毒霧下的悔恨》、《細君公主》、《瑤池情》、《孽夢》、《易寶情緣》等一大批有質量的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多次參加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文藝調演並獲獎。
劇團長期紮根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常深入廠礦農牧區,為各族人民演出足跡遍布天山南北,1979、1982、1986年三次赴北京、河北任丘油田、山東勝利油田、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玉門、敦煌等地行程萬里,巡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