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團秦劇團

簡介:新疆兵團秦劇團全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隸屬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95O年隨解放大軍進疆的原六軍十七師(當時系駐迪化城防師)政治部猛進秦劇團,後來該團集體轉業並改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 同年年底,新疆猛進劇團分出演出二隊和三隊,新疆猛進劇團分出演出二隊駐紮在新疆伊犁為農四師猛進秦劇團,三隊進駐新疆奇台縣,成立了新疆前進秦劇團。

簡介:

新疆兵團秦劇團全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隸屬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

劇團沿革

原為國民黨陸軍第十七師猛進秦劇團。1949年5月,周至猛進劇社所在的國民黨六軍十七師起義投誠,劇社由解放軍收編,改名猛進劇團,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七師序列,仍沿用“猛進”原名,並隨軍進疆同時還吸收了其他班社的一些演員,從此成為駐紮在烏魯木齊市的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轄的猛進秦劇團(當時的團長是趙義忠、狄得民)。
195O年隨解放大軍進疆的原六軍十七師(當時系駐迪化城防師)政治部猛進秦劇團,後來該團集體轉業並改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劇團回響毛主席關於“屯墾戍邊”的偉大號召,發揚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節衣縮食,自籌資金,自己動手打土塊,建起了“民主劇院”(今烏魯木齊市兒童影劇院址),開闢了自己的演出陣地。他們首先向邊城各族人民推出了使人耳目一新的《白毛女》、《窮人恨》、《一貫道》、《劉介梅》、《血淚仇》等宣傳革命思想的現代戲,在建立新政權、推進民主改革的鬥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建團初期演出的傳統劇目主要有《雙明珠》、《北京四十天》、《青梅傳》、《方絲帕》、《周仁回府》、《魚腹山》、《劈山救母》、《雙下跪》、《游龜山》、《奪錦樓》、《貂蟬》等許多劇目,並多次在新疆自治區調演中獲獎,受到官兵及民眾的好評。
1953年,新疆猛進劇團專門招收的一批學員,新疆猛進劇團著名演員李秀英、劉慧軍、蘇萍、朱士蘭、邵景淑、邵景珠、蔣孝民、陳新民、王生雲(原籍戶縣)和崔瑞玉(原籍戶縣)等,即是這次招收的學生。個個成就非凡。
同年年底,新疆猛進劇團分出演出二隊和三隊,新疆猛進劇團分出演出二隊駐紮在新疆伊犁為農四師猛進秦劇團,三隊進駐新疆奇台縣,成立了新疆前進秦劇團。
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改屬兵團政治部領導,
1960年兵團成立藝術劇院,猛進秦劇協和成為藝術劇院的八大劇團之一
文革期間解散,1978年恢復,
1984年又重新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代表劇目及主要演員

現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下屬的四個專業院團之一。四十年來,他們時刻牢記上級“要為新疆各族人民多辦好事”的要求,堅持黨的文藝方針,經常深入廠礦、部隊、學校和軍懇農牧田場及邊遠地區,為各族人民演出,足跡踏遍了天山南北。據統計,自1956年至1966年,該團平均每年演出400多場,多次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和獎勵。其代表劇目有《三滴血》、《竇娥冤》、《趙氏孤兒》、《奪錦樓》、《雙明珠》、《火焰駒》、《孔雀膽》、《游西湖》、《謝瑤環》、《三擊掌》、《三堂會審》、《梁秋燕》、《豹子灣戰鬥》、《兩顆鈴》、《紅旗牧歌》、《春到草原》、《婦女代表》、《青年一代》、《騎上驢兒上北京》、《江姐》、《天山紅花》等3OO多個傳統戲、新編古代戲和現代戲。該團的著名演員主要有鬚生“三民”(即邸德民、郭孝民、陳信民),還有王省民(工花臉)、曹玉民(工花臉)、常新智(工三花臉)、何玉琴(工青衣)、蘇玉琴(工小旦)、周志詳(工小生)、韓坤義(工花旦)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