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草原
東烏旗歷史悠久,是蒙古族遊牧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烏珠穆沁長調是蒙古族民歌的精髓,是蒙古族長調的典型代表,在東烏旗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原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這樣評價東烏旗:會走路的就會摔跤,會說話的就會唱長調。
發展
全力打造“長調之鄉”及研究基地
近年來,經過積極努力,烏珠穆沁長調水平有了全新的提高,成功註冊了“蒙古長調”品牌商標,於2007年8月被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榮譽稱號;2008年4月27日,東烏旗正式申報“中國蒙古族烏爾汀哆(長調)之鄉及研究基地”,並通過考察團初步驗收。
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近年來,東烏旗把發展文化事業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納入全旗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年度工作計畫中,專項推進。編制出台了《2004—2010年東烏旗民族文化大旗建設規劃》、《進一步加快民族文化發展實施方案》、《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工作的意見》、《東烏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中長期規劃和政策,確立了“保護、傳承、創新”並重的文化工作指導思想,確定了到2015年步入全區乃至全國先進行列的任務目標。以“研究烏珠穆沁、描繪烏珠穆沁、歌唱烏珠穆沁、展示烏珠穆沁”為主題,大力弘揚推廣“烏珠穆沁十大文化”(長調文化、搏克文化、馬文化、服飾文化、棋藝文化、飲食文化、婚嫁文化、祭祀文化、額吉淖爾文化、口岸邊境文化),以長調為首的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品牌逐步形成,珍貴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漸成體系。重點實施了文化娛樂演出、傳統體育競技、民族服飾及工藝品製作銷售、烏珠穆沁博物館館藏文物徵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文化建設外宣等六個專項推進工程,將設施配套、隊伍建設、活動開展和財政投入等任務和目標細化、量化到具體部門和蘇木鎮,實行目標責任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制度,確保了各項任務順利完成。成立了長調、馬文化、搏克、蒙古服飾等10多個協會,成功舉辦了烏珠穆沁民間藝術學術研討會和民族服飾製作培訓班等文化活動。
烏珠穆沁是長調民歌創作最繁多的地區,東烏旗通過積極努力,現已蒐集到烏珠穆沁民歌二百餘首,內容極為豐富,其中部分民歌至今依然廣為傳唱。為提高文化傳承功能,2005年,東烏旗將《烏珠穆沁長調民歌》正式編入中國小校本課程規劃。注重民歌的研究和推廣,創編了《烏珠穆沁民歌》、《烏珠穆沁民間故事歌集》、《烏珠穆沁新歌專輯》等一大批長調民歌作品的書籍和音像製品,與內蒙古電視台聯合錄製了東烏旗2006年春節晚會《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光碟,引起較大反響。
東烏珠穆沁草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烏珠穆沁長調歌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莫德格、昭那斯圖等著名歌唱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湧現出的毛古力格、查乾夫、元登等著名長調歌手,直到目前的烏雲格日勒、胡日查、陶格套等一大批著名長調歌手,多次在全國、全區重大賽事中獲得優異成績。為使培養長調歌手工作步入專業化、正規化渠道,東烏旗在蒙授學校開設了長調、馬頭琴興趣班,成立了長調、馬頭琴俱樂部;成立了“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協會”、“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協會”西烏旗分會及呼和浩特市分會,成立了長調民歌協會合唱團,註冊會員達到160人,影響力日益提高,覆蓋面不斷擴大。
打造特色旅遊文化產業集群
近年來,東烏旗成功舉辦多次大型長調文化活動,積極組織人員參加區內外長調演出活動,極大地提高了烏珠穆沁長調文化知名度,為打造烏珠穆沁長調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成功舉辦了千人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大賽、5000人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合唱表演、600人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合唱及全盟蒙古長調民歌業餘歌手大賽等大型文體活動,得到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等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2006、2007兩年,選派長調歌手參加了中國民族博物館舉辦的首屆和第二屆文化遺產日——“多彩中華”民族文化節活動,長調錶演引起強烈反響。2007年7月,組織選手參加國際長調大賽,東烏旗三名牧民榮獲業餘組三等獎。
東烏旗依託“口岸區位優勢、民俗傳統文化、草原特色風景”三大資源,按照“民族特色為主線,遊牧文化為內容,觀光旅遊為載體”的原則,著力打造文化事業、旅遊業、口岸經濟三位一體的烏珠穆沁特色旅遊文化產業集群,努力打造旅遊、文化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今年將在呼市舉辦烏珠穆沁長調專場文藝晚會,派優秀長調歌手參加第三屆文化遺產日—“多彩中華”民族文化節活動,並赴日本演出,與蒙古國開展大型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提升長調水平和知名度,推進長調民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將烏珠穆沁長調精心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品牌。
長調——大草原上的空靈絕響
有人說,長調是藍天上一隻翱翔的雄鷹,是馬背上一段顛簸的傳奇,是氈包里一碗醇香的美酒,是草原上一陣飄溢的乳香,是姑娘臉上那一朵羞澀的紅霞,是牧人心中那一片纏綿的回憶,是塵囂中來自天籟、來自遠古那一曲空靈的絕響。一位長調歌迷說:你可以不懂蒙古語,卻無法不為蒙古族長調所動容,因為那是一種心靈對心靈的傾訴。
錫林郭勒籍歌唱家達瓦桑布在學術論文《長調的演唱法》中說:“錫林郭勒長調民歌可稱為是包括所有蒙古族長調藝術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而研究者普遍認為,烏珠穆沁長調是錫林郭勒長調的典型代表。正因如此,2007年8月10日,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將東烏珠穆沁旗命名為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
相傳,烏珠穆沁部落曾經居於阿爾泰杭蓋烏珠穆山,沿著歷史的足跡,一路唱著《神山寶力根杭蓋》來到了如今的錫林郭勒草原。烏珠穆沁人崇尚歌舞,歷經長期積累提煉,漸漸形成了烏珠穆沁長調節奏舒緩、鏇律優美、行腔自由、音域寬長、高亢遼遠的特點。烏珠穆沁長調多用馬頭琴伴奏,歌詞明晰簡樸,多為頌歌、情歌、宴歌和思鄉歌。烏珠穆沁長調是草原天籟與牧人心籟的完美統一,通常是一人引唱眾人齊和,歌聲富有草原韻味、藝術感染力和生命穿透力。
烏珠穆沁長調是烏珠穆沁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小孩童,無人不會吟唱長調,他們中很多都是歌手世家。孩子在母親輕吟的長調中入睡,老人在悠遠的長調中回憶以往美好的時光,博克手在雄渾的長調中搏擊爭鰲。除夕的氈房伴著一夜不停的長調迎來新年第一縷陽光,賓客來訪,主人必將獻上一曲長調以示歡迎,喜慶豐收、婚嫁壽誕,長調都會伴隨人們度過難忘的時光,就連母畜遺棄幼仔時,那低回深情的長調都能喚起它的母愛!
近幾年來,東烏珠穆沁旗旗委、政府在保護和弘揚長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05年至今,共成功舉辦了千人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大賽、5000人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合唱表演、600人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合唱及全盟蒙古族長調民歌業餘歌手大賽。該旗還申請成立了蒙古族長調協會,申請註冊了蒙古族長調商標,現在正與內蒙古草原文化促進會合作打造烏珠穆沁長調文化藝術精品。2005年,蒙古族長調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項目。2006年,蒙古族長調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活動中,東烏珠穆沁旗烏蘭牧騎蒙古族長調歌手走進清華園,並且於6月參加了首屆“多彩中華”民族文化節——清華大學行。
神秘的烏里雅斯太山
烏里雅斯太山位於東烏珠穆沁旗政府以北27公里處,主峰海拔1050米,山勢雄偉,狀如臥龍,景色異常壯觀。高聳的懸崖峭壁突兀而起,山上怪石嶙峋,登到山頂俯瞰大地,烏珠穆沁草原盡收眼底。烏里雅斯太山的蒙古語為有楊樹之山,也被人們稱為草原上平地突起的一座神山,是人們旅遊休閒的絕佳去處。1995年,當地有關部門把烏里雅斯太山開發為旅遊景區以來,這裡常常遊人如織。
據《蒙古秘史》記載,公元1203年春天,成吉思汗與當時蒙古草原上最強大的脫里罕(又稱王罕)克烈部展開了激烈的戰爭,兩軍一直戰到日暮,雖然沒有分出勝負,但是雙方損失都非常大。戰後,脫里罕率領眾部往東撤退,成吉思汗率部往西撤退,到烏里雅斯太山以南的道倫陶魯蓋安營紮寨。第二天早上,成吉思汗觀看山川形勢時突然感嘆到:“這是一塊吉祥的土地,東有賀熱雅扎哈達的依託,西有斯日古朗哈日阿圖的險要,背靠烏里雅斯太山的根基,真是天助我也!”隨後,成吉思汗召集散失的將兵北上。不久後,成吉思汗在合蘭真沙陀之戰,一舉擊敗脫里罕。直到現在,在烏里雅斯太山不遠處的白音額日圖敖包兩側,當年成吉思汗車帳的基石遺蹟仍然清晰可辨。多年來,無數活佛僧眾每年聚會敖包誦經祭祀,緬懷800年前聖祖開創的宏偉業績,祈禱草原風調雨順,興旺發達。
當地牧民傳說,不知何年何月,有一位聖者在烏里雅斯太山南面的懸崖峭壁上端掛了一個藏有銳甲、兵刃和金銀財寶的玉匣。時至今日,當人們登上懸崖對面的小山頂上,用望遠鏡詳細觀察時,玉匣一角還若隱若現。
額吉淖爾——母親湖
額吉淖爾位於東烏珠穆沁旗西南50公里處,是內蒙古三大鹽湖之一,湖區總面積25平方公里,地下水比較豐富。該湖因盛產大青鹽而馳名中外。額吉淖爾系蒙古語,漢意為母親湖。
有學者說,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書·地理志》上所記的青鹽澤就是這個鹽湖。據說對這個鹽湖的食鹽開採始於隋唐,在遼代時期,這個鹽湖就被開發利用,當時稱大鹽濼(廣濟湖),金代以後朝廷派人對這個鹽湖進行管理,稱其為達布蘇池(蒙古語鹽池)。
因為額吉淖爾的鹽是青的,因此人們就把母親湖的鹽稱為大青鹽。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大青鹽據說還能治療疾病。草原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草原上的路都會通往母親湖,草原上的兒女都要去見母親湖,由此可見母親湖在牧人心中的位置。還有一個關於額吉淖爾的傳說:“額吉淖爾的鹽可以拉走,但是額吉淖爾的水永遠不能帶走,不管放在多么嚴密的瓶子裡,走不過額吉淖爾南邊的小山丘水肯定會漏完,所以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帶走過額吉淖爾的水。”
據探明,額吉淖爾鹽湖食鹽儲量達到2300萬噸,芒硝儲量達到3700萬噸。1946年建立額吉淖爾鹽場,現在年生產規模達到10萬噸以上,這裡不僅是內蒙古三大鹽場之一,也是全國109家食鹽定點生產企業之一,其生產的母親湖系列鹽產品已銷往全國各地。
珠恩嘎達布其口岸
珠恩嘎達布其口岸位於東烏珠穆沁旗烏里雅斯太鎮以北68公里處,與蒙古國畢其格圖口岸相對應,相距7公里,口岸歷史上稱蒙馬處,是中蒙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通道,在蒙古國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口岸位於內蒙古中部,對內輻射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對外輻射蒙古國蘇赫巴托省、東方省和肯特省,輻射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輻射人口20多萬人。
2004年9月28日生效的《中蒙邊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協定》,確認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和畢其格圖口岸為國際性常年開放口岸。2006年8月1日,國務院同意珠恩嘎達布其口岸擴大為國際性常年開放的邊境陸路口岸。珠恩嘎達布其口岸自1992年開通以來,邊境貿易取得長足發展,帶動地區旅遊業快速發展,截至2006年底,口岸出入境人員達5萬人次,車輛達6萬輛次。
為配合口岸常年開放,東烏珠穆沁旗舉全旗之力加大對口岸聯檢區和嘎達布其鎮基礎設施及配套工程的投入力度,已經完成口岸聯檢大樓、邊檢生活樓、聯檢生活樓和海關查驗倉庫等,正在開工建設三星級賓館、烏里雅斯太鎮至嘎達布其鎮二級公路等工程。2007年,旗旅遊局正式向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申報中蒙跨境游,開展蒙古國一日游、二日游及多日游等。如今,珠恩嘎達布其口岸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其必將成為繼滿洲里、二連浩特之後我區又一連同歐亞的重要樞紐和新興邊境旅遊城鎮。
烏珠穆沁服飾魅力獨特
近年來,東烏珠穆沁旗在保護和發展烏珠穆沁服飾文化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不僅組織舉辦或承辦各級各類民族服飾表演大賽及展覽,還參加區內外各級各類民族服飾展覽。2006年,該旗成功舉辦了全區首屆“阿爾哈達杯”吉祥·烏珠穆沁民族服裝設計表演大賽、全旗首屆烏珠穆沁傳統服飾大賽、全旗烏珠穆沁服飾展覽,赴鄂爾多斯參加了第四屆中國蒙古族服飾服裝藝術節暨第四屆中國蒙古族服飾服裝大賽,榮獲團體二等獎、團體優秀組織獎和頭飾設計金獎,向世人展示了烏珠穆沁服飾的獨特魅力。該旗還鼓勵牧民進城從事服飾製作行業,並且把烏珠穆沁服飾製作工藝引入市場機制,把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變,達到了弘揚烏珠穆沁服飾文化與牧民增收雙贏的目的,烏珠穆沁服飾製作逐步走向了文化產業化發展軌道。目前,東烏旗共有43家烏珠穆沁服飾製作加工點,從業人員達200餘人,年加工量3000餘件,年銷售量1500餘件,年均收入達到40餘萬元。
此外,該旗還成立了兩個民間手工藝品製作室,現有從業人員50多人,年均銷售額已達60餘萬元。這些製作室在打造新型文化產業的同時,也為牧民轉移就業闖出了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