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特色
長江師範學院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創建於2002年,2006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為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匯聚36位專兼職研究人員(其中外聘教授5名,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8名、教授20名、博士研究生15名),長期致力於烏江流域研究。本中心擁有重慶市高等學校“十二五”重點學科——民族學、重慶民族研究所和西南地區土司文化研究中心,有烏江文化陳列館、西南土司文化陳列館及烏江流域文獻資料室,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具有良好的學術影響。
經近十年努力,本中心的特色主要有五:
一、獨立的研究方向。研究中心搭建平台以聚集賢才,培養了一支學養深厚、敢闖能拼、開拓進取的學術團隊,常年致力於烏江流域城鄉統籌與社會發展、區域經濟與生態環保、民族歷史與地域文化等領域的學術研究。
二、豐富的文獻資料。研究中心專用資料室擁有圖書資料近10000冊,烏江流域乃至西南地區不同時期的地方文獻全面豐富(明清、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後的地方志達近1000冊;涉及西南地區歷史、民族、民俗、文學、教育、經濟、環保等方面資料近5000冊),常年訂閱80餘種學術刊物,陳列館是展示烏江文化與土司文化的平台,全面輔助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以及服務地方發展。
三、豐富的科研項目。研究中心以科研課題引領學術研究,專兼職研究人員近十年成功申報以“西南”、“烏江”、“渝東南”等冠名的各級各類課題近20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項、教育部社科項目10項),累計獲得科研經費計600餘萬元;研究中心與文化部民族民間藝術研究中心和重慶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等機構有深度的合作。
四、突出的科研成就。研究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在《光明日報》、《歷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出版《教育公平與烏江流域民族教育發展研究》、《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史》等學術專(編)著近20部,先後獲得各級各類獎成果獎70餘項。
五、新穎的研究方法。中心跨越以單一民族、某一政區為對象的研究範式,採用跨民族、多省市、眾學科的立體綜合研究,將理論研究與套用研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實用性與實效性有機結合。
根據建設重慶民族研究高地、烏江流域研究高地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目標,研究中心將根據學校辦學定位,以科學研究為中心,以團隊建設為根本,以科研項目為支撐,以烏江流域、重慶民族、西南土司為研究重點,以服務地方發展為導向,把握學術前沿,培育基地特色,努力建設在重慶市乃至西南地區有一定影響的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機構主任
李良品,男,漢族,1957年3月生,重慶石柱人,大學本科。2005年4月,擔任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其間:2006年11月破格晉升為教授);2009年4月擔任長江師範學院歷史文化與民族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重慶市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重慶市涪陵區歷史學會副會長。長期西南民族歷史文化和中國教育史研究,主要承擔《烏江文化概論》、《烏江流域民族史》及《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係研究》2項,主持和主研省級科研課題5項,主持福特基金項目子課題1項。先後在《教育研究》、《貴州民族研究》、《民族教育研究》、《軍事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教育評論》、《貴州社會科學》、《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周易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60篇,其中核心期刊30餘篇(CSSCI期刊近20篇),1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全文轉載,數十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目錄索引。獨立出版《中國語文教材發展史》專著1部,與人合著《烏江流域民族史》、《石砫土司文化研究》等2部,參編著作3部。2001年-2007年,三次分別獲重慶市涪陵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2001年-2007年,三次獲得重慶市人事局優秀教師光榮稱號;2005年、2008年兩次獲得我校教學成果二、三等獎;2006年、2009年兩次獲重慶市人民政府優秀成果三等獎;2008年獲重慶市教委基礎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2008年,獲長江師範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3年被評為長江師範學院首屆學術帶頭人,2002年、2007年兩次被評為涪陵區科技拔尖人才。
科學研究
一、主持和主研的項目
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史研究”(2005年);
2.主研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研究”(2004年);
3.主研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係研究”(2006年);
4.主持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國語文教科書發展史研究”(2004年);
5.主研市教委科研項目“烏江流域土司文化與文學研究”(2008年);
6.主研重慶市社科規劃課題“烏江流域土司制度與社會控制研究”(2008年);
7.主持福特基金項目子課題“石柱土家族有關黃連種植的地方性生態知識發掘、傳承、推廣及利用研究”(2007年);
8.主研重慶市移民局項目子課題“後三峽時期三峽移民教育培訓問題研究”(2007年)。
二、出版的專著及編著
1.《中國語文教材發展史》,獨著,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
2.《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歷代碑刻輯錄》,主編,重慶出版社2007年版;
3.《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主編,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
4.《烏江流域民族史》,專著,第一著者,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5.《二十五史西南土司史料輯錄》,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6.《石砫土司文化研究》,專著,第二著者,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
三、發表的論文
1.《明清時期四川官辦皇木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1期(核心、CSSCI);
2.《民國時期貴州的場期制度及成因》,《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CSSCI);
3.《烏江流域民族地區古鎮的特徵、現狀與保護措施》,《城市發展研究》,2009年第1期(核心、CSSCI);
4.《明代貴州水西“安氏之亂”的起因、性質與處置》,《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核心、CSSCI);
5.《論古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態倫理觀念與生態環境》,《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第3期(核心);
6.《近三十年清水江流域林業問題研究綜述》,《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核心);
7.《清代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義學教育研究》,《教育評論》,2008年第4期(核心);
8.《明清時期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社學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核心、CSSCI)
9.《明清時期西南地區土司進獻大木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核心、CSSCI);
10.《石砫土司軍事徵調述略》,《軍事歷史研究》,2007年第4期(核心);
11.《商務印書館近代國文教科書的編寫特徵與啟示》,《教育評論》,2007年第4期(核心);
12.《建國以來西南地區土司問題區域研究綜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核心、CSSCI);
13.《論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的緣起、特點與實績》,《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7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6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4.《語文教材的發展及新課程語文教科書建設理念》,《學術論壇》,2006年第8期(核心、CSSCI);
15.《重視中國小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核心、CSSCI);
16.《科舉制度影響下的明代重慶教育》,《教育評論》,2005年第1期(核心);
17.《中國語文課程的近代化》,《教育評論》,2005年第3期(核心);
18.《試論元代書院的特徵》,《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年第1期(核心);
19.《論中國語文教科書的近代化》,《學術論壇》,2005年第3期(核心、CSSCI);
20.《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百年演進與述評》,《學術論壇》,2005年第10期(核心、CSSCI);
21.《近代國小語文課程設定的特點及啟示》,《國小語文教學》,2005年第7期(核心、CSSCI);
22.《論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明清官學的管理》,《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核心、CSSCI);
23.《試論古代蒙學教材的類型、特點及教育功能》,《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核心、CSSCI);
24.《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歷代科舉人才的地理分布》,《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核心);
25.《略論烏江下游少數民族地區近代教育的發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核心、CSSCI);
26.《略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第3期(國中版、核心、CSSCI);
27.《對“語文”及“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與認識》,《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第11期(國中版、核心、CSSCI);
28.《論巴渝舞的起源與嬗變》,《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9期(核心、CSSCI);
29.《論易學“涪陵學派”的形成、特點與深遠影響》,《周易研究》,2003年第4期(核心);
30.《論渝東南民族地區明清官學教育與科舉考試》,《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11期(核心);
31.《巴渝舞與擺手舞之比較》,《吉首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核心);
32.《論中華書局對語文教科書近代化之貢獻》,《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33.《烏江流域土家族地區土司時期的經濟發展及啟示》,《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34.《武陵山區經濟發展的優勢、問題與對策研究》,《銅仁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35.《清代及民國時期烏江水道鹽運研究》,《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36.《中國近代鄉土教材的內容、特點與作用》,《重慶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37.《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明代學校教育的發展、特點與深遠影響》,《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38.《石柱“秦良玉文化”的類型、成因與保護》,《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第11期;39.《論中國近代語文教科書的特徵與貢獻》,《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40.《論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的產生、歷程及貢獻》,《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41.《烏江流域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保護與傳承》,《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12期(2006年11月國際學術會議交流);
42.《三峽地區科舉時代的教育發展與人才分布》,《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43.《論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明清書院的組織、》,《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44.《三字經的成書過程與作者歸屬考略》,《社會科學家》,2004年第5期(核心);
45.《論國民政府時期貴州的民眾教育》,《貴州文史叢刊》,2004年第4期;
46.《試論清代三峽地區郵驛管理》,《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47.《川江號子的形成、內容與文化精神獨著》,《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48.《論三峽地區板楯蠻的賦稅繳納與社會動盪》,《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49.《清代三峽地區郵驛的設定、管理與功用》,《宜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50.《論古代三峽水上交通的開發對經濟的影響》,《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51.《涪州學校教育與人才培養》,《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52.《三峽地區水驛文化淺探》,《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53.《杜甫辭幕原因考》,《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7期;
54.《略論古代巴渝地區郵驛詩的藝術特色》,《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9期;
55.《巴渝歌舞的起源、發展與動因》,《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1期;
56.《論渝東南土家族地區古代學校教育》,《吉首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核心)。
四、獲獎
1.《中國語文教材發展史》獲重慶市人民政府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9年3月);
2.《中國語文教材發展史》獲重慶市基礎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2008年9月);
3.《中國語文教材發展史》獲長江師範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2008年3月);
4.《中國語文教材發展史》獲重慶市涪陵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7年12月);
5.《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歷代科舉人才的地理分布》獲重慶市人民政府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6年);
6.《論易學“涪陵學派”的形成、特點與深遠影響》獲重慶市涪陵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