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鄉訊息

烏有鄉訊息

《烏有鄉訊息》 News from Nowhere 是一部長篇政治幻想小說。 作者:英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 作品寫於19世紀90年代。小說主人公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在參加了一次有關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後,回家做了一場夢。在夢中他發現自己已經生活在實現了共產主義的英國,他通過實地觀察和與人交談,驚奇地看到舊時代的生活痕跡已經徹底消失,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作品簡介

烏有鄉訊息》 News from Nowhere 是一部長篇政治幻想小說。
作者:[英]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

作品寫於19世紀90年代。小說主人公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在參加了一次有關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後,回家做了一場夢。在夢中他發現自己已經生活在實現了共產主義的英國,他通過實地觀察和與人交談,驚奇地看到舊時代的生活痕跡已經徹底消失,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在這個全新的世界上,貧富懸殊的現象沒有了,私有財產和貨幣消亡了,人壓迫人的現象也不復存在,一切都實現了按需分配。人們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人人有自己熱愛的工作,個個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小說通過對主人公這場夢的描繪,熱情地讚美了人類的未來的社會形態——共產主義,並對19世紀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及其帝國主義政策進行了批判。
在藝術上,小說繼承了拜倫、雪萊及憲章派詩人的浪漫主義傳統,通過幻想與象徵手法,曲折然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現實。作品筆調熱情洋溢,具有強烈的感召力。

作品目錄

《烏有鄉訊息》
第一章 討論後上床就寢
第二章 清晨游泳
第三章 賓館和賓館內的早餐
第四章 途中市場
第五章 路上的兒童
第六章 買東西
第七章 特拉法爾加廣場
第八章 一個老朋友
第九章 關於愛情
第十章 問答
第十一章 關於政府
第十二章 關於生活的安排
第十三章 關於政治
第十四章 公眾的事務是怎樣處理的
第十五章 論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缺乏推動力的問題
第十六章 在布盧姆斯伯里市場大廳里的午餐
第十七章 變革的經過
第十八章 新生活的開始
第十九章 驅車回漢默史密斯
第二十章 回到漢默史密斯賓館
第二十一章 朝著泰晤士河上游前進
第二十二章 漢普頓宮和一個舊時代的歌頌者
第二十三章 倫尼米德的清晨
第二十四章 朝著泰晤士河上游前進的 第二天
第二十五章 在泰晤士河上的 第三天
第二十六章 頑固的人
第二十七章 上游地帶
第二十八章 小河
第二十九章 泰晤士河上游的一個休息所
第三十章 到達目的地
第三十一章 在新人民中的一座老房子
第三十二章 宴會的開始——故事的結局

作者簡介

威廉·莫里斯生平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是十九世紀後半期英國一位傑出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和小說家,同時又是英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十九世紀的後半期,是英國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在國外,它對殖民地進行瘋狂的擴張和掠奪;在國內,它對勞動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
到八十年代,英國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勞動人民的生活更加貧困,因此階級矛盾趨於激化。工人為了要求增加工資和改善勞動條件,曾經舉行過多次大罷工,對資本家展開鬥爭。英國統治集團儘管試圖用武力瘋狂鎮壓勞動人民,但也無法阻止工人運動日益高漲的浪潮。與此同時,社會主義的思潮在英國無產階級和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當中重新興起。一些宣傳社會主義的團體如社會主義者同盟等也應運而生。這些團體對於推動當時工人階級的鬥爭起了一定的作用。
1834年3月24日,莫里斯誕生在英國埃塞克斯郡沃爾瑟姆斯托城一個富商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擁有不少地產的證券經紀人。莫里斯從小酷愛文藝,特別是酷愛中世紀的藝術和建築。他在少年時代沉浸在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G。G。Byron, 1788—1824)和雪萊(P。B。shelley,1792—1822)的作品中,浪漫主義者那些不滿現狀、反抗壓迫、以歌頌自由平等、強調個性解放為主題的詩篇,在他的思想感情上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對於少年莫里斯來說,藝術的世界和幻想的世界不但是逃避庸俗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安樂鄉,而且也是反抗它的根據地。
在牛津大學學習期間(1853—1855),莫里斯跟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包括當時的著名詩人和畫家但丁·加百利·羅塞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28─1882 和後來的著名畫家伯恩-瓊斯 Burne—Jones,1833—1898)等以“拉斐爾前派協會”①為中心,從事社會活動和藝術研究。
莫里斯在大學學習時期就開始寫詩。他在 1856 年和他的文友創辦了一個月刊,叫做《牛津和劍橋雜誌》(TheOXfOrdandCanbridgeMagazine)。他的早期作品多數在這個雜誌上發表。離開牛津大學之後,莫里斯一方面在一個建築事務所工作,另一方面和羅塞蒂等致力於藝術的研究。他起初從事繪畫,不久就轉入詩歌創作。1858 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捍衛桂尼維爾和其他詩歌》(TheDefenceofGuenevereandOtherPoems)。1861 年,莫里斯和他的文友開設了一家美術裝飾公司,承辦美術設計、戶內裝飾等業務,同時製作染色玻璃、雕刻的家具、刺繡、地毯、窗簾等家庭用品。這家公司所宣布的宗旨是:通過藝術來改變英國社會的趣味,使英國公眾在生活上能夠享受到一些真正美觀而又實用的藝術品。莫里斯認為實用裝飾術起源於民間,因此極力主張把純潔的、健康的趣味還給人民。他在實用裝飾術和美術史方面所進行的活動,對於他的進步世界觀的形成和他的文藝創作的造詣起了重大的作用。通過實用美術的研究,莫里斯建立了自己的美學觀點,從而在這個基礎上意識到資本主義文化的庸俗和貧乏,開始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本質,並下定決心要以文藝作品為武器,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進行鬥爭。
他在1867年發表詩作《捷遜的生和死》(The Life and DeathofJason),在 1868—1870 年間寫成組詩《地上樂園》(The EarthlyParadise)。
在這兩部作品中,莫里斯以古代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神話為題材,表現了他對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制度不合理現象和資本主義文化的憎惡,以及他追求人類美好幸福社會的遠大理想。這兩部作品,特別是《地上樂園》,使他在英國詩壇上享有聲譽。
莫里斯在1877年開始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他加入了自由黨的左派和社會人士聯合組織的東方問題協會,反對保守黨政府和土耳其聯盟對俄國進行侵略戰爭。他寫了一篇題為《不正義的戰爭》的著名政論,揭露統治集團的侵略政策的反動性,指出保守黨政府所策劃的軍事冒險將會危害英國勞動人民的利益,呼籲英國工人起來爭取和平。這篇重要的政論證明莫里斯在政治思想上已經成熟,同時標誌著他的創作生涯和社會活動正在進入一個新時期。
這時,莫里斯還和他的朋友們組織了一個社會團體,叫做古代建築物保護協會,其目的是在保護一些具有民族風格、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建築物,而對資本主義社會中那些唯利是圖的市儈展開鬥爭。莫里斯擔任協會的名譽秘書,經常為協會的工作進行宣傳。在他的演講中,他指出藝術和社會生活的密切關係,並且強調藝術和自由一樣,不是少數人的私有物,而是屬於人民大眾的。
莫里斯在參加東方問題協會的政治活動之後,逐漸認識到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英帝國主義在愛爾蘭、埃及、印度、緬甸和南非的擴張和掠奪行為使他觸目驚心。在國內,他發現:許多原來為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而組織起來的工會,已經被資本家所收買,成為政客和政黨的馴服工具。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他在七十年代後期就和英國工人運動中的進步人士建立了聯繫,並且在 1879 年擔任一個進步的工人團體全國自由同盟的司庫。在 1881—1882年間,他企圖把倫敦工人階級所有的政治團體組織成為一個“激進聯盟”,為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工人政黨創造條件,可是他的努力沒有成功。

社會主義者同盟

就這樣通過二十多年的生活體驗、文藝活動、政治鬥爭,特別是通過和工人運動的直接接觸,莫里斯終於在1883年加入了民主聯盟,成為一個社會主義者。他開始對馬克思的《資本論》以及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Smith ,1723—1790)和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等的著作進行系統的研究。
馬克思的《資本論》使他認識到階級鬥爭的意義。在他最早的一篇題為《商業戰爭》的關於社會主義問題的演講里,莫里斯指出階級社會裡存在著階級鬥爭:“這裡有兩個互相對立的階級……在社會裡,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袖手旁觀是不可能的;你必須參加這個陣營或那個陣營;你要么就做反動派,被民族前進的卒輪輾得粉碎,這樣來發揮作用;要么就加入進步的隊伍,摧毀一切的敵對力量,這樣來發揮作用。”①
①轉引自湯普森(E。P。Thotmpson)著《威廉·莫里斯:由浪漫主義者到革命家》(WilliamMorris,1955)一書第 310—311 頁。
民主聯盟(成立不久就改名為社會民主聯盟)在1884年底發生分裂。莫里斯和其他一些執行委員不同意該聯盟領導人海德門(Henry MayersHyndman,1842—1921)的機會主義的政策路線,便和愛琳娜·馬克思(Eleanor Marx,1855—1898,馬克思的女兒)及其大夫愛德華·艾威林(Edward Aveling,1851—1898)等退出聯盟,在恩格斯的支持下,組織了一個新的社會主義團體,叫做社會主義者同盟。莫里斯並且擔任該同盟的機關報《公共福利》(The Commonweal)周刊的主編。《公共福利》周刊最初幾期發表了一系列以闡述馬克思的著作為主的論文。在主編《公共福利》的六年間,莫里斯為這個刊物寫了大量的宣傳社會主義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包括他的重要詩作《向希望前進的人們》(The Pilgrims ofHope, 1885)。在這首自傳體長詩里,莫里斯以 1871 年巴黎公社的革命事件為中心,表示堅信工人階級只要拿起武器進行鬥爭,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小說《夢見約翰·鮑爾》(1886—1880 和《烏有鄉訊息》(1890)都是首先在《公共福利》周刊上發表的。
社會主義者同盟在1885年發表了一篇由莫里斯執筆的宣言,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提出實現“革 命的國際社會主義”(revolutionaryinternational socialism)的主張,其基本內容是要求改變社會基礎,消滅階級和國家的界限。宣言指出:現代文明社會裡存在著兩個階級——一個階級占有財富和生產資料,另一個階級為那占有財富的階級創造財富。這兩個敵對階級以不同的方式發生無休止的鬥爭。為了消滅剝削,使廣大人民能夠按勞分配,過著幸福的生活,一切生產資料必須公有化。這不能通過“國家社會主義”(state socialism)的改良主義方法去實現,而只能通過革命的國際社會主義去實現。社會主義同盟將致力於教育人民的工作,使人民民眾掌握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來完成這個偉大的事業。
在他五十四歲誕辰的時候,他在一次演講里說:“我自稱為革命的社會主義者,因為我的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徹底革命。我的目標不在改革現有社會制度,而在廢除現有社會制度。……可是,我再一次請你們注意,我的目標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而不是無政府主義。”①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莫里斯不但從事理論研究和宣傳工作,而且也積極參加實際鬥爭。在八十年代的英國,階級鬥爭非常尖銳,工人運動洶湧澎湃,罷工、遊行示成和民眾集會引起了勞動人民和警察的正面衝突。莫里斯投身於這些民眾運動,堅決支持工人對資本家的鬥爭。在 1887 年 11 月 13日,倫敦發生了“血腥的星期日”的慘劇。當日倫敦的社會主義團體及其進步組織在特拉法爾加廣場聯合舉行一次保障言論自由權利的民眾大會,政府出動警察前來鎮壓,結果死傷多人。莫里斯和英國偉大戲劇家蕭伯納(GeorgeBernard ShaW , 1856—1950)也參加大會,親眼看到統治集團殘殺人民的罪惡。莫里斯對政府的暴行極為憤慨,曾寫了一首題為《死亡之歌》(A DeathSong)的詩來悼念犧牲者。
1890年,因為社會主義者同盟和《共同福利》周刊被無政府主義者所把持,莫里斯便自動退出,在1891年另外組織了漢默史密斯社會主義協會,出版刊物,支持工人運動。
①轉引自盧賓斯坦因(A。T。Rubinstein)著《英國文學的偉大傳統——自莎士比亞至蕭伯納》
(TheGreatTraditioninEnglishLiteraturefromShakespearetoShaw。1953)一書第855頁。
在八十至九十年代期間,莫里斯時常通過演講,在工人和知識分子當中宣傳社會主義理論。在一次為保衛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而舉行的民眾大會上,莫里斯發表演說。警察橫加干涉,解散集會,逮捕莫里斯。但是任何挫折都不能動搖莫里斯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的決心。他直到晚年還是和工人運動保持接觸,不斷通過寫作和演講來從事宣傳工作。這一時期的政治運動又促使他建立積極浪漫主義的美學觀點,創作了一系列宣傳社會主義的優秀作品,為英國十九世紀進步文化增添光輝。
莫里斯因病於1896年10月3日在倫敦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在他逝世後,他的女兒,梅?莫里斯(May Morris),把他一生的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浪漫故事、政論、雜丈、演講詞、書信和翻譯等等,編成二十四卷的全集出版(1910—1915)。

最重要的兩部小說

在莫里斯的散文作品中,《夢見約翰·鮑爾》和《烏有鄉訊息》是他最重要的兩部小說。

《夢見約翰·鮑爾》梗概

是一部以英國歷史上著名的1381年農民起義為背景的中篇幻想小說。莫里斯在書中描寫英國一個社會主義者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生活在十四世紀的英國,參加農民起義的部隊,對貴族進行戰爭。他和一個以牧師為職業的農民領袖約翰?跑爾談話。在這次長談中,他把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情況告訴鮑爾,著重指出人民會不斷地反抗壓迫者。莫里斯通過敘述者之口,無情地揭露貴族和富豪的兇狠殘酷,並以深切的同情描繪人民民眾所遭受的苦難。敘述者一方面預言十四世紀的農民起義將會失敗,另一方面肯定說:人民遭遇到的挫折只是暫時的,每一次新的起義和新的鬥爭將標誌著人民力量的成長壯大,使他們更加迅速地由壓迫者的鐵蹄下獲得徹底的解放。在《夢見約翰·鮑爾》第12章中,故事敘述者對鮑爾說:“……這個正在我們眼前開朗起來的夏日的黎明……也許竟是一個寒冷、友暗和陰沉的黎明,但是憑著它的亮光,人們仍然能夠看到一切事物的真相,而不再會被月光的閃爍和夢境的魅力弄得目迷心醉了。憑著這一線灰暗的曙光,聰明的人和勇敢的人就能找到一種挽救辦法,並實際掌握它,它是一種摸得到、握得性的真實東西,而不是什麼只能從遠處向之膜拜的天上的榮耀。……約翰?鮑爾,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的,那時候,你現在對未來的夢想就會被人們看做是一件行將實現的事情而鄭重地加以討論……”
莫里斯在這部小說中強調人民大眾的起義終究會取得勝利,這是意味深長的。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當英國工人對資本家的鬥爭屢遭失敗,有些工人對繼續鬥爭信心不足之際,莫里斯顯然是想借《夢見約翰·鮑爾》來鼓舞工人階級的鬥志。由這一點說來,《夢見約翰·鮑爾》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的。

《烏有鄉訊息》梗概

這是莫里斯的代表作,是西方文學上一部以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為題材的優秀的長篇空想小說。
莫里斯在參加社會主義運動之後,就想以小說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社會主義理想。美國作家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 LAMY, 1850—1890)在 1888 年出版的烏托邦式的小說《回顧》(Looking Backward)促使他實現這個計畫。貝拉米在自己的作品中預言在公元 2000 年,人類社會將由資本主義“和平進化”到社會主義。莫里斯很不同意貝拉米這種空想,因此就創作《烏有鄉訊息》,加以駁斥。這部小說的單行本在 1891 年出版。
莫里斯在《烏有鄉訊息》中以“地上樂園”為主題(這是作者在他以前許多作品中一貫採用的主題),但他在處理這個主題時,已經不象他在早期詩作《捷遜的生和死》和《地上樂園》中那樣,企圖從古代神話傳說中尋求他的理想的烏托邦,而是把烏托邦的理想和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目標結合起來了。在《烏有鄉訊息》中,關於人類未來幸福社會的偉大理想具有更明顯的現實內容,從而使這部小說的思想性更提高了一步。
莫里斯在《烏有鄉訊息》中以新舊對比的方法,一方面描寫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揭露和抨擊十九世紀末葉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故事描述倫敦一個社會主義者在參加一次關於社會主義問題的辯論之後,回家就寢,做了一場夢,在夢中發現自己生活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的英國。
通過實地觀察,也通過和船夫迪克(即理察·哈蒙德)、不列顛博物館圖書管理員老哈蒙德(迪克的年已超過一百零五歲的曾祖父)、克拉娜(迪克的情人)和愛倫等人的接觸交談,這個自稱“客人”的主人公驚奇地看到整個英國社會以及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習慣都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個新世界沒有私有財產,交易不用貨幣;人們需宴什麼東西就可以到商店裡去領取;貧富的界限已經消失,人們不知道什麼叫做貧困。舊時代的“遺傳性的病”——“懶惰”已經消滅,人人熱愛勞動,人人有工作,過著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共產主義的英國,人壓迫人的現象已經消滅,人們獲得了完全的自由。
資產階級政府——保護富人反對窮人的“專制政治的機器人——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講到英國的城市時,作者通過老哈蒙德之口說:在過去,英國的市鎮是封建軍隊的堡壘、鄉民的市集和工匠的聚集場所。後來,英國變成一個由醜惡的大工廠和更加醜惡的大賭窟所組成的國家。倫敦大部分是貧民窟,純潔無辜的人們在那裡受苦受難。在新時代里,這一切醜惡的現象已不存在。
城市和農村的差別逐漸消滅,整個英國已經變成一個花園了。
莫里斯在這部小說里對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老哈蒙德指出: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後階段,資本家為了達到廉價生產的目的,殘酷地剝削工人,使工人無法享受到最起碼的生活條件,同時失掉了勞動的樂趣,而所生產的大部分商品又是人們所不需要的東西。高速度的生產造成商品過剩。在這種情況之下,英國的帝國主義政策就形成了。為了推銷過剩的商品,帝國主義不惜用武力和欺騙的手段去“開拓”別的國家,推行商業奴隸制度,破壞本地人的生活,強迫他們接受他們所不需要的商品,同時又掠奪他們的天然資源。
在作者心目中的共產主義社會裡,商品是完全根揭實際的需要而製造的。由於人們不再被強迫去生產那些毫無用處的東西,他們便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他們製造商品的樂趣。凡用雙手做起來覺得厭煩的工作就都改用機器;而一切用手力機械做起來很有樂趣的工作便不使用機器。人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特殊才能的工作,所做的工作都有益身心,所以對於新社會的人來說,勞動已經成為一種愉快的習慣了。
事實上,莫里斯在《烏有鄉訊息》中熱情地歌頌勞動的偉大。為了說明人們精神面貌和生活習慣的巨大變化,作者力圖在這部小說里描寫自由的人類的創造性勞動和他們在勞動中的樂趣。主人公在新社會裡碰到的第一個人物船夫迪克為他划船擺渡,熱心服務,不取報酬,這就給他極其深刻的印象。
迪克無論是划船操槳或是從事金屬雕刻,都把勞動當做一種生活上最愉快的事情。漢默史密斯賓館裡的姑娘們在招待客人進餐時態度殷勤,打掃大廳時認真從事,真正體驗到工作的樂趣。孩子們在商店裡供應物品給顧客,在市場上看管馬匹,把義務勞動當做一種消遣。
小說的主人公看到這些新現象後,向老哈蒙德提出這么一個問題:在新社會裡,”在勞動沒有報酬的情況下,你們怎樣鼓勵人們去工作?老哈蒙德答覆時指出:勞動的報酬就是生活。人們在勞動中可以得到創造的快樂,這就是再好也沒有的報酬。人為的強迫命令已經不存在,人類的個性獲得了解放,人人都有發展自己的才能的自由,同時也知道新社會所需要的是哪一些勞動的產品,因此勞動便有可能成為快樂的源泉。
資產階級理論家總是歪曲人類對勞動的態度,認為人類把勞動看成苦事,認為人類如果沒有金錢的報酬便不願意勞動。為了證明這種見解的荒謬,莫里斯在這部小說中不止一次描寫集體勞動的動人場面。(例如,第七章中十幾個年輕小伙子修築馬路的場面,第二十二章中一群工人曬於草的場面,第二十六章中男女工人建造新賓館的場面。)在新社會裡,腦力勞動已經遂漸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迪克的主要工作是划船和從事金屬雕刻。紡織工人羅伯特有時在印刷廠排字,有時進行數學研究和歷史寫作。清潔工人亨利?詹森一有閒暇就從事小說創作。每當曬於草的季節到來的時候,許多“經常坐著工作”的科學家和學者總要到乾草場去刈草,一方面熟悉農業勞動,另一方面由體力勞動中獲得樂趣。
在莫里斯筆下的共產主義社會裡,人壓迫人和不平等的現象已經消滅,人們的道德品質大大提高,人與人之間開始建立了新的關係。人人都有工作,可以各盡所能,不再互相鬥爭、互相掠奪了;人與人公平相侍、和睦友愛。
社會上再也沒有“犯罪的階層”,民法失其效用。隨著私有制的消滅,“女人是男人的財產”這個錯誤的觀點已經不再存在。新社會的家庭“不是由法律的或者社會的強制性來維繫的,而是由相互的喜悅和愛情來維繫的,無論男女都有隨意加入或者退出一個家庭的自由”(第十二章)。作者在這部小說中特別舉出迪克和克拉娜這一對情人破鏡重圓的事件,來說明新社會兩性關係和家庭關係的特徵。
莫里斯根據馬克思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和自己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實際經驗(特別是經歷了英國工人多次的罷工鬥爭和1887年11月13日“血腥的星期日”事件)指出工人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是階級鬥爭的必然結果,同時斷定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變革只有通過武裝革命才有實現的可能。這個正確的觀點證明莫里斯是一個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進步性遠遠超過了他同時代的資產階級作家。
老哈蒙德在和小說的主人公談話時,深入分析十九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的情況,並且把工人階級在工人聯合會領導下進行武裝革命鬥爭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經過作了一番概括的敘述。這一部分在《烏有鄉訊息》中占著重要的地位。
雖然莫里斯知道他將不能親眼看到共產主義制度的誕生,可是他深信這個理想的社會總有一天會實現。在小說結束時,主人公仿佛聽見愛倫在對他說:“……你回去吧,但願你因為見過我們而更加幸福,但願你因為使你的鬥爭增加了一點希望而更加幸福。盡你的力量繼續生活下去吧,不辭辛勤勞苦,為逐漸建設一個友愛、平靜和幸福的新時代而奮鬥。”
莫里斯在小說中最後滿懷信心他說道:“是的,毫無疑問!如果其他的人也能象我這樣看到這一點,那么,這不應該說是一場幻夢,而應該說是一個預見”。

《烏有鄉訊息》點評

莫里斯的《烏有鄉訊息》在藝術性方面也有顯著的成就。莫里斯繼承了拜倫、雪萊和憲章派詩人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而加以發揚光大。在他的《社會主義讚歌集》(Chants for Socialists,1884—1885)、《向希望前進的人們》、《夢見約翰·鮑爾》和《烏有鄉訊息》等優秀作品中,人物和情節都是虛構的,但是他的幻想卻有著現實的基礎,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和情節在藝術上真實地反映了現實。
作者在《烏有鄉訊息》中對資本主義制度表示強烈的憎惡;為了擺脫這個不合理的制度,他熱誠地憧憬著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他認識到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總有一天會以武裝鬥爭的方式徹底解決,而隨著工人階級的必然勝利,共產主義社會一定會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在這裡,他表達了廣大人民民眾的願望和意志,也反映了他的堅定信念。可以看出,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積極浪漫主義,對社會發展規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這是他比拜倫、雪萊和憲章派詩人更勝一籌的地方。
莫里斯採取了象徵的、幻想的方法來講他的故事。小說主人公在現實世界中所碰到的問題和他在夢的世界中所碰到的問題性質相同,而且彼此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作者在小說中所採用的筆法是多樣化的,有史詩般的敘述,有激動人心的抒情,有犀利雄辯的政論,有意味深長的對話,也有引人入勝的景物描寫。作者所用的詩的語言是簡練、樸實而生動有力的。作者也塑造了一些鮮明的人物形象,例如主人公所遇到的少女愛倫的形象。
莫里斯受了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他的《烏有鄉訊息》是有不少缺點的。
首先,莫里斯的思想中存在著一個根本矛盾:他一方面向前看,預言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或多或少地嚮往過去的時代,把中世紀的生活方式理想化。例如當他描寫未來的景象時,他不止一次把共產主義的美好理想跟中世紀生活藝術的理想混淆起來。他在描繪未來人類的性格和思想時,往往企圖從他所熟悉的過去時代的材料中尋找類似的特徵。他在描寫未來英國的景色時,喜歡把中世紀的圖景搬出來套用等等。這是莫里斯思想中封建主義的烙印。
其次,莫里斯雖然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裡,繁重的勞動將用機器來代替,可是他過分強調手工業的作用,而把機械工業放在次要的地位。池把機器跟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粗製濫造聯繫起來,跟奴隸和奴隸主聯繫起來。他認為在新社會裡,人們一定會“以譏器不能產生藝術品為理由、以藝術品的需要越來越大為理由,悄悄地把機器一架又一架地擱置起來。”他覺得在未來的社會裡,個人的手工勞動應該是主要的勞動方式。他甚至認為書籍可用手抄或者用手工方法印刷,因而不需要大規模的機器印刷業。儘管他在第七章和第二十四章里也曾含糊地提到在新社會人們可以使用新的動力,但他對人類技術的進步並沒有懷著熱烈的期望。這就充分反映了他的小手工業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莫里斯還不懂得怎樣組織和領導人民民眾進行大罷工和武裝革命,還不懂得工人階級政黨和領袖在社會主義革命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因此,他對於領導工人運動的人物,也只是籠統地用“領袖們”一類的名詞。他在這部小說里,沒有能夠塑造工人階級的正面人物形象,因此就不能通過具體英雄人物形象的突出刻畫來更集中地表現人民民眾的思想感情和鬥爭生活。
儘管在英國文學史上,《烏有鄉訊息》是描寫工人階級通過武裝革命徹底改造社會的第一部小說,但因為莫里斯並沒有真正掌握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理論,沒有完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道路,憑著他的許多美好的預見和熱情的願望,終於只能寫出這么一部屬於空想社會主義的小說。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出版說明我館歷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致力於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賴著譯界鼎力襄助,三十年來印行不下三百餘種。我們確信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夠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彙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於研讀查考,又利於文化積累。為此,我們從1981年著手分輯刊行。限於目前印製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種。今後在積累單本著作的基礎上將陸續匯印。由於採用原紙型,譯文未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一,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別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對我有用的精華,剔除其不合時宜的糟粕,這一點也無需我們多說。希望海內外讀書界、著譯界給我們批評、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叢書出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