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育作用
—-般認為潛育化作用就是土壤在漬水條件下所產生的鐵的還原作用。它使土體呈藍至灰綠色,或有或無黃棕色、棕色或黑色斑塊,以及鐵或鐵錳結核。有些學者也稱之為灰粘化過程或潛水離鐵過程。
潛育作用是所有潛---沼型土壤共有的。沼澤上是潛育化作用和泥炭積累的共同產物。
灰粘土具有潛育過程,不過其泥炭化作用較弱。洞庭湖區潛---沼型水稻土中的灰粘層一般是其前身沼澤土、灰粘土所殘留的。在人類耕種過程中,土壤可能朝潛育化作用減弱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向潛育化作用加強的方向演變。當人為灌溉不當或管理不力失去控制,潛育化作用則迅速加強。若漬水程度繼續加劇,則向有機潛育土的方向發展,形成沼澤土。
假潛育作用
中文名稱:假潛育作用
英文名稱:pseudogleyization
定 義: 濕潤平原區由地表季節性滯水引起氧化還原交替,使鐵錳還原淋溶,土壤變酸,乃至黏粒礦物發生蝕變的作用。
假灰粘層
假灰粘層是由於季節性還原淋溶作用,在腐殖質層(或耕層)之下形成的,粉砂粒含量高,粘粒含量低,鐵、錳貧乏的淡色淋溶層。該層結構不良,養分含量低,通透性差,為作物高產的障礙層。凡有白土層的土壤,一般為低產土壤。
多見於濕潤或半濕潤地區土壤或水稻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