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栒子[灰栒子]

灰栒子[灰栒子]
灰栒子[灰栒子]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灰栒子(學名: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是薔薇科,栒子屬落葉灌木,高可達4米;枝條開張,小枝細瘦,圓柱形,葉片橢圓卵形至長圓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葉柄具短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脫落。聚傘花序,總花梗和花梗被長柔毛;苞片線狀披針形,萼筒鍾狀或短筒狀,萼片三角形,花瓣直立,寬倒卵形或長圓形,白色外帶紅暈;花柱離生,短於雄蕊,果實橢圓形稀倒卵形,5-6月開花,9-10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北、陝西、甘肅、青海、西藏。蒙古也有分布。生於山坡、山麓、山溝及叢林中,海拔1400-3700米。

該種樹形秀麗,作為園林觀果植物,宜於綠地草坪邊緣栽植或在花壇內叢植。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形態特徵

灰栒子 灰栒子

落葉灌木,高2-4米;枝條開張,小枝細瘦,圓柱形,棕褐色或紅褐色,幼時被長柔毛。葉片橢圓卵形至長圓卵形,長2.5-5厘米,寬1.2-2厘米,先端急尖,稀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幼時兩面均被長柔毛,下面較密,老時逐漸脫落,最後常近無毛;葉柄長2-5毫米,具短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脫落。

花2-5朵成聚傘花序,總花梗和花梗被長柔毛;苞片線狀披針形,微具柔毛;花梗長3-5毫米;花直徑7-8毫米;萼筒鍾狀或短筒狀,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稍鈍,外面具短柔毛,內面先端微具柔毛;花瓣直立,寬倒卵形或長圓形,長約4毫米,寬3毫米,先端圓鈍,白色外帶紅暈;雄蕊10-15,比花瓣短;花柱通常2,離生,短於雄蕊,子房先端密被短柔毛。果實橢圓形稀倒卵形,直徑7-8毫米,黑色,內有小核2-3個。花期5-6月,果期9-10月。

近種區別

該種的葉片形狀和毛茸極似尖葉栒子C.acuminatusLindl,惟後者果實紅色,葉片下面柔毛較多,可以區別。

主要變種

灰栒子密毛變種C. acutifolius Turcz. var.villosulus Rehd. & Wils.

該種葉片較大,下面密被長柔毛,花萼外面也密被長柔毛,果實疏生短柔毛。

分布於中國河北、陝西、甘肅、湖北、四川。生於山谷或草坡叢林中,海拔1000-2200米。模式標本采自湖北興山。

同物異名

灰栒子廣泛分布華北、西北等地區,葉片形狀、大小,上下兩面被毛多少,花序著花數目,花梗和萼筒被毛多少,果實形狀大小,常因產地生態條件而有變異。中國植物志除記載了一個密毛變種以外,其餘暫作同物異名或存疑種處理。例如在中國北部除本種外,還另分為以下四種,種的特性並不明顯,分布地區也不易劃分,有時作為變種變型還有困難,作為獨立的種看待,就更不合理了。以下僅列其名稱、特徵和產地。

C. pekinensis Zabel

該種葉片下面有稀疏短柔毛;花梗和萼筒也被稀疏短柔毛;果實近球形或橢圓形,長達14毫米,黑色,無毛。產華北。

C. hurusawaianus Klotz

該種葉片上下兩面及萼筒都有稀疏柔毛,以後脫落近於無毛;果梨形,黑色,直徑約5毫米。產河北。

C. dissimilis Klotz

該種小枝及葉片下面先被密毛,以後脫落成短柔毛,花序有花3-12朵,花梗和萼筒初被平鋪柔毛,以後脫落近於無毛;果橢圓形或近球形,直徑7-9毫米,黑色,有2-3小核。產陝西。

C. villosulus (Rehd. & Wils.) Flinck & Hylmo

該種葉片下面密被柔毛;花序有花3-5朵,花梗和萼筒密被柔毛;果梨形,黑色,先端有毛,長8-10毫米。產河北、陝西、甘肅、湖北。詳見前頁,已列為灰栒子的密毛變種。

早田文藏發表C. konishii Hayata,摘譯原記載如下:“枝近直立,褐灰色,無毛,平滑或微具少數皮孔,側枝多數,長約5厘米,先端著生葉和花序。葉片紙質,菱狀卵形、倒卵形或卵形,長23毫米,寬1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圓鈍,上下兩面均具長硬毛,中脈及側脈4-5對,在上面微陷,下面突起;葉柄長2-3毫米,上面有溝;托葉線形或披針形,長2-3毫米。花序頂生,少花,有長硬毛,苞片線形或披針形;萼筒鍾狀,外面具長硬毛,內面無毛,長4毫米,寬5毫米;萼片5,三角形,長寬各約1.5毫米,邊有髯毛,內面無毛;花瓣5,倒卵形,長4毫米,寬2.5毫米,先端圓鈍,基部楔形,先端邊緣呈齧蝕狀;雄蕊10,無毛,長2.5毫米,花葯長圓形;心皮5-3,先端分離,下部被絨毛,花柱長2毫米,柱頭截形。產中國台灣馬太鞍溪,海拔3200米,N. Konishi 采,1902年。”本種近似灰栒子,但葉片很小,心皮較多 (5-3),是其異點。

又據金平亮三 R. Kanehira 增補改版台灣樹木志 258. f. 202. 1936 所記:“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6米;冬芽密被柔毛。葉片卵形或倒卵形,長7-9厘米,寬2-4.5厘米。”葉片的大小與早田文藏所記載者相差3倍以上,兩人均未記果實的顏色和構造,是否同指一物,尚有可疑。李惠林在台灣木本植物志 Li, Woody Fl. Taiwan 270. 1963. 中記載,與金平亮三所述完全相同。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西藏。蒙古也有分布。生於山坡、山麓、山溝及叢林中,海拔1400-3700米。

繁殖方法

種子採集與儲藏:灰栒子種子採集時間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實成熟時,選擇優良母樹進行人工採集,採收果實後除去雜質,將種子浸泡36小時,然後撈出平攤於地面,將果肉踩爛,用清水衝去果肉,撈取種子,晾曬乾後,再用篩選除去果皮等雜質,選出淨種後裝袋入庫,庫存管理與其它種子庫存方法相同。

種子處理:播種前用0.5%-1%硫酸銅溶液浸種6-8小時,撈出用清水沖洗後陰乾表面,即可播種。如果需翌年春播,則用乾淨濕潤細沙與消毒過的濕種子2;1的比例混合均勻,並在露天陰暗處挖一個深0.8-1米,長寬根據地形和種子數量而定的坑,坑底鋪一層10厘米厚的淨沙,然後放一層10厘米厚備好的種子,上面蓋一層15厘米厚的濕潤淨沙,這樣放2-3層後上面蓋30-40厘米厚土即可,如果處理種子較多,挖的坑較大時要放通氣孔,翌年春天個別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切不可大意;種子發芽過長後播種,造成損失。

播種方法:灰栒子適宜秋播,省時省工,翌年春天出苗整齊,苗壯,播種時間在10月中下旬(一般在土壤凍結前播種即可)。春播則利用頭年秋冬在露天濕沙冷藏過的種子,待土壤解凍,個別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但是,未經冬季處理的種子,由於其種子生理後熟期很長,春季直播當年很少發芽。大田育苗一般採用條播,條距為20厘米。經測定灰栒子種子千粒重為40-50克,果實含種仁率70%。一般播種量600-900千克/公頃。且作好分床定量播種,做到播種、覆蓋1:2:1(鋸末:細土:細沙)1-1.5厘米、鎮壓工序緊密銜接。

栽培技術

水分管理:秋天播種後,即可進行漫灌,也可以利用冬灌進行漫灌,翌年待土壤解凍時床面進行打土保墒,處理後蓋上遮陰網或一層樹枝。當幼苗出土70%以上時,即可選擇在陰天或傍晚揭去覆蓋的樹枝§(遮陰網可推遲到8月份),利用噴灌機噴霧,直到床面濕透。

除草:要用手輕輕摘除,不可動土;苗木出齊後,拔草時鬆土要逐步加深,但不能鬆動幼苗。除草後要及時噴水,使被鬆動的苗木根部土壤緊實,以免影響苗木生長,減少死亡,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淨”。

追肥:追肥應在苗芽萌生3-4片真葉時,於陰天或早晚進行根外追施氮肥,一般90千克/公頃,追肥間隔在10-15天,做到少量多次,清洗幼苗葉面的化肥和泥沙後清水漫灌,也可用噴施寶或二氫鉀進行葉面追肥效果更佳,8月中旬停止追肥進行煉苗,保證苗木安全越冬。

間苗:幼苗出現3-5片真葉時,進行初次間苗,保持60-70株/平方米,當幼苗出現6-7片真葉時定苗,保持在50株/平方米左右。

病蟲防治

一般幼苗出齊後,可用0.3%-0.5%的高錳酸鉀、1%的硫酸亞鐵溶液等防治猝倒病及根莖腐病;當幼苗出現6-7片真葉(即6月底-7月初)時,可用75%可濕性粉劑托布津、45%代森銨水劑、多菌靈等防治。常見蟲害主要是地下害蟲地老虎、金龜子等,用40%乳油的樂果或氯氰菊酯等殺蟲劑加水稀釋,澆灌苗木根部防治害蟲。

主要價值

該樹種樹形秀麗,果色黢黑,作為園林觀果植物,價值高, 宜於綠地草坪邊緣栽植或在花壇內叢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