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村貌
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312戶,1164人,耕地面 積1192畝。 過去,山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其交
通、信息、技術等通達能力都較低,村民生活水平十
分落後。近年來,該村緊緊抓住國家扶貧開發和建設
新農村的歷史機遇,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將
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大膽創
新,走出了一條符合山區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之路,取
得了顯著成效,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主導產業基
本形成,農民收入迅速提高,科技套用水平、環境衛
生條件、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較大改變。
經濟發展
火龍村 2005年納入湖北省重點貧
困村“整村推進”計畫
。三年來,鄉黨委認真組織實施“整村推
進”和搬遷扶貧,取得了明顯成效。 2007
年,該村被列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基礎設施建設
三年前,火龍村的“五難”(行路難、飲水難、就醫難、上學難、通訊難)問題十分突出。有 4個組不通公路,有 113戶農戶(占全村 36.2%)散居在高山峽谷中; 85%的村民飲水困難, 200畝水田灌溉得不到保證;村衛生室條件簡陋;電視入戶率低,且收視不到本州、縣的新聞節目;手機只能使用重慶市的信號。三年來,散居在高山峽谷中 113戶農戶全部搬遷到村集鎮周圍;維修灌溉渠 5980米,保證了全村 200畝水田旱澇保收;安裝 3700米供水管網,建成了集中供水工程,村民吃上了清潔的自來水,結束了背靠大河無水吃的歷史;建成了移動通訊基站, 90%的農戶安裝了“村村通”電話, 結束了用外省移動信號通電話的歷史;安裝了有線電視線路,入戶率達到 98%,結束了看不到本州、縣新聞的歷史;村衛生室進行了升級達標,配備了合格的鄉村醫生;維修改建了村國小校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 100%;尤其是交通條件改善之後,過去運不出來只能自食的生豬、紅薯、洋芋、林果等,直通市場,擴大了增收門路。
環境建設
過去進村,“路難行,味難聞”,三年來,火龍村
堅持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作為建設新農村的必要條件來抓, 大力實施“六改五通四建”。“六改”即通組公路改造、用
水設施改造、廚房改造、廁所改造、欄圈改造、垃圾堆放處
改造;“五通”即通水泥路、通自來水、通電、通信息(電
話、有線電視)、通沼氣;“四建”即建曬場、建洗衣台池
建優美小庭院、建經濟林果園。建成了4個標準化的村民小區:
即以衛生室、學校為中心的王家坪商貿小區;天二公路南側的
養殖小區;老村灣的生態家園小區;正
坪的黃金梨小區。小區與小區之間新建2000多米水泥路,安
裝了52盞高大5冠式路燈,85%以上的農戶建起了沼氣池,
全都用上了潔淨的自來水,全村已有12戶購置了電腦。走進村
莊,牆壁雪白,院落乾淨,道路通暢,環境優美,處處充滿生
機活力,偏僻而古樸的村莊呈現出新農村的氣息。
主導產業
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是關鍵,產業開發是核心。經過重新規劃、幾年建設,該村立足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確立並發展了3個主導產業。一是種植業。種植的850畝火龍柚已初見成效,2006年總產量達25萬斤,總產值30萬元,其中單戶產值10000元以上的2戶,5000元以上的30戶,2000元以上的占到已見收益戶的80%;發展了150畝黃金梨;種植了650畝速生林,到2009年開始輪伐,預計畝產值將達3000元,總產值達200萬元;此外,村里正在和科技局聯繫,擬利用海拔低的地理優勢,發展100畝反季節蔬菜,建成建始縣反季節蔬菜供應基地。二是養殖業。2006年出欄商品豬800頭,規劃到2010年,全村培育年出欄50-100頭的生豬養殖戶100戶,出欄1000頭以上的15戶;目前全村規模在500-1000隻養雞大戶有4戶。三是打工業。 2006年全村365人外出打工,實現打工收入280多萬元 ,打工人數占總勞力的比重達到29.3%。主導產業的確立和發展給農民帶來了很大實惠,2006年達到2186元 ,比三年前增加 522元,年均增長25.4%。
火龍村火起來
傍著火龍村集鎮,蜿蜒的火龍河緩緩西去。河兩岸、公路旁,排排新房錯落有致,農家果園迎風飄香,農貿市場熱鬧非凡。
在節日的歡笑聲中,村支書何顯電興奮地對記者說:“窮窩子今非昔比了。”
火龍村是建始縣長梁鄉的貧困村,以往吃糧靠供應、飲水貴如油。為幫助村民儘快脫貧,全村102戶村民去年整體搬遷至村集鎮。今年初,建始又將其列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祖輩偏居高山的村民,開始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新生活。
何顯電家存放著一個形似水桶、狀如背簍的器物。這是他專門收藏的歷史見證物“背水桶”。過去,村民吃水需步行10里到火龍河背運,“背水桶”成了家家戶戶必備之物。搬下山後,用上了自來水,背水桶“退役”了。
村民彭祖照說,以前住在高山上,一天只能背一桶水。在鄉、村幹部幫助下,他下山找到好屋場,分到1。4畝耕地,種了1畝玉皇柚,家裡完成了“六改五通四建”,用上太陽能熱水器,門前安裝了路燈。“這些,以前做夢都不敢想!”
走到村民楊春喜家旁,不禁為碩果纍纍的柑橘園所陶醉。他靠這些“搖錢樹”脫貧致富了。去年,他家有棵柚子樹產果190公斤,單株收入570元,成了遠近聞名的“果樹王”。
扶貧搬遷後,新的居住地適合發展優質水果。鄉、村幹部幫助村民發展以玉皇柚為主的優質水果930畝、黃金梨150畝,註冊了“火龍玉皇柚”商標,並成立了火龍林果協會。
村民增收後開始提高生活質量。村里修通街道和戶間小路,家家建起沼氣池,裝上有線電視、程控電話,有的還添置了電腦。村電影放映隊和鑼鼓表演隊經常演出,樂滿山村。
“現在,火龍村‘火’起來!”何顯電喜形於色。(記者 翟志清 通訊員 李玉華 胡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