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內容
歌劇《火天使》的故事發生在1534年的德國科隆附近。自海外遊歷歸來的青年騎士魯普萊希特在小客店裡邂逅美麗的雷娜塔,她正被幻覺所折磨,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魯普萊希特設法讓雷娜塔平靜下來,進而了解了她的身世。在雷娜塔的幼女時代,一位名為馬迪爾的火天使經常出現在她的眼前,要求她過苦修生活,成為一名聖徒。被火天使吸引的雷娜塔長大後希望成為他的愛人,遭到拒絕,火天使從此消失,但又託夢給雷娜塔,許諾不久將回到她身邊,不再作為天使而是作為凡人。當雷娜塔遇到海因里希時,她認定他就是馬迪爾的化身。儘管海因里希拒不承認自己與火天使相乾,但他與雷娜塔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在他離開後,雷娜塔即開始終日被幻影纏繞。
出於對雷娜塔的愛,魯普萊希特希望將雷娜塔從痛苦的幻覺中挽救出來。他陪著雷娜塔到科隆尋找海因里希。當他們終於找到海因里希時,後者卻拒絕了雷娜塔的愛情,稱雷娜塔是魔鬼的化身。魯普萊希特在與海因里希的決鬥中受傷,贏得了雷娜塔的芳心,但雷娜塔認定她對魯普萊希特的愛是有罪的,因而進入修道院修行。她的到來給修道院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她自己也再度陷入幻影的折磨。最後她以與魔鬼相通的罪名被處以火刑。
指揮簡介
瓦列里·傑吉耶夫,指揮,1953年出生於莫斯科,23歲在柏林榮獲卡拉揚指揮比賽大獎。作為當今俄羅斯最具有代表性的傑出指揮家之一,傑吉耶夫不僅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與包括柏林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在內的世界頂級樂團有著固定合作,更重要的是,他是俄羅斯音樂生活重建工程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自1978年起開始在基洛夫歌劇院擔任指揮,1988年任該劇院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成為這座歷史悠久的歌劇院的靈魂。在他的率領下,劇院將大量俄羅斯經典歌劇搬上舞台,賦予它們以新的生命力,其中包括普羅科菲耶夫的《火天使》。
作曲家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Sergei·Sergeyevich·Prokofiev,1891-1953),蘇聯作曲家、鋼琴家。普羅科菲耶夫出生於烏克蘭頓涅茨克州,父親是一個莊園管家,母親會彈鋼琴,他早年就顯示出其音樂才華,三歲即隨母親學習鋼琴。 五歲時,他就寫出第一首鋼琴小曲。六歲時,就創作了一首進行曲、一首圓舞曲和一首迴旋曲。九歲時,他竟寫出一部歌劇《巨人》。
1902年和1903年普羅科菲耶夫在作曲家格里埃爾底下接受家庭授課,在接下來的1904年初,老師就介紹他認識了格拉祖諾夫,後者立刻促成了普羅科菲耶夫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學習。他的老師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里亞多夫。他在那裡一直學習作曲,對位法,配器,鋼琴和指揮直到七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在畢業演奏會上獨奏自己創作的《降D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並獲安東·魯賓斯坦獎。
1914年,他寫的《斯基夫組曲》,以不協和音響而使這位二十三歲作曲家引人矚目。直到1918年他一直留在俄國,不定期旅遊還做過不少演出。
1918年十月革命之後的混亂時期,普羅科菲耶夫為躲避戰亂週遊世界。他取道西伯利亞、日本、檀香山,到達美國。但不久出現的財政危機使他1920年4月回到法國,1922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埃塔爾鎮,1923年他又在巴黎與西班牙歌手卡羅林娜·科丁娜結婚,開始他的十年定居生活。
1927年,思鄉之情日上心頭,將他第一次帶還回蘇聯,他在接下幾年來穿梭於巴黎於莫斯科之間。
1932年,作曲家決定返回祖國,在蘇聯普羅科菲耶夫經歷了自己的創作之春,他許多重要的作品就是誕生在這片大地之上。1941年他拋妻棄子,選擇了25歲的女作家米拉·孟德爾頌(Mira Mendelson)同居。
1948年。他曾受到蘇共中央譴責,把他同蕭士塔高維奇等人稱為“頹廢的形式主義”,犯上了形式主義的錯誤,並被要求要注意作品的“民族性”。儘管這件事影響了普羅科菲耶夫的健康,可是他到死也沒有停止過創作。
1952年,普羅科菲耶夫恢復了在蘇聯音樂界的名譽,相繼創作出一些優秀作品,並獲史達林獎金和列寧獎金。1952年起他獲得了國家津貼。1953年3月5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