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柳

灞河柳

灞河柳因灞河而得名,亦稱灞柳。是古代詩人傷別時取之不盡的托情之物。

灞河柳簡介

因灞河而得名,亦稱灞柳。灞河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鄉東家溝,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欲顯耀其武功,成就霸業,改名“灞水”。全長109公里,為流經西安東面之河。
灞河橫陳長安東隅,為東西交通必經之地,宋程大昌《雍錄》說:“此水最為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面出入隴、潼兩關者,路必由之。”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聞名於世。灞河兩岸從秦漢時期開始,廣植河柳,每年春季柳絮隨風飄揚,宛若雪花,“灞柳風雪”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唐代在此設驛站,親友出行多於此告別,故有“楊柳含煙灞岸柳,年年攀折送行人”的詩句。“柳”和“留”同音,折柳贈行人,為留客之意。

灞河柳

灞柳的文化內涵很深,是古代詩人傷別時取之不盡的托情之物,也常是他們渲染長安景色的落筆之處。暮春三月,灞岸柳花飄灑,猶如漫天飛雪。於是“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一。那么富於文化意味的景色是由岸旁楊柳造就的。這一景觀,自古就有知名度,它既是自然遺產又是文化遺產,大可展示古城西安的別樣風韻。如果能在灞岸多植楊柳,加上疏理河道,灞上風采定不亞於當年,必然能讓詩人沉吟而讓遊客愜意。想得到,植柳於灞岸,除了展示古城傳統文化的意味外,還能體現出旅遊價值。
有關 灞河柳的詩
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楊巨源《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
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遊。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