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里

灘里

灘里總面積60.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719畝,總人口27292人。轄區位於縣城東北部,北接霸州市勝芳鎮,東與天津市靜海縣接壤,西鄰中國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基地左各莊鎮,省道廊崔線南北貫穿全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全鎮轄15個行政村(富管營村、安里屯一村、安里屯二村、安里屯三村、安里屯四村、楊管營村、中灘里村、西灘里村、東灘里村、張家營村、趙家營村、劉家營村、中新橋村、東新橋村、西新橋村)。

行政村介紹

中灘里

灘里 灘里

據查,明永樂年間,此地是水灘,漁民在此晾網得名晾網灘。後不斷有人在此選擇高地搭鋪居住。到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形成三個居住點並發展成村,以地勢特徵起名灘里。清初分化為三個村莊,這村居中得名中灘里。抗戰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富管營

據查,明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燕王朱棣造反經此,軍中有傅姓首領在此安營紮寨。後發展成村,得名縛官營。清朝演化為富管營。抗戰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安里屯

灘里 灘里

據查,元中統年間(公元1260一1264年),胡、孫、郝三姓在此居住。明永樂十六年,劉姓由安徽省金斗縣棗兒村來此定居,因痛感兵災和逃難之苦,取安居樂業之義,得名安里電。抗戰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楊管營

據查,明洪武三十三年(公元1400年),燕王朱棣發兵經此,軍中有一楊姓將領曾在此安營駐紮。後有楊、陳二姓從江左蘆洲府金斗縣東耳村遷來,發展成村,得名楊官營。清朝演化為楊管營。抗戰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東灘里

灘里 灘里

據查,明永樂年間,此地是水灘,漁民在此晾網得名晾網灘。後不斷有人在此選擇高地搭鋪居住。到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形成三個居住點並發展成村,以地勢特徵起名灘里。清初分化為三個村莊,這村居東得名東灘里。抗戰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西灘里

據查,明永樂年間,此地是水灘,漁民在此晾網得名晾網灘。後不斷有人在此選擇高地搭鋪居住。到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形成三個居住點並發展成村,以地勢特徵起名灘里。清初分化為三個村莊,這村居西得名西灘里。抗戰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張家營

灘里 灘里

據查,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張氏由山西省洪洞縣詔遷此地定居,因該地有宋遼交戰時遺留下的營盤舊址,故以姓得名張家營。抗戰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劉家營

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劉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民於此,因此地有來遼交戰時遺留下的營盤舊址,故以姓得名劉家營。抗日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趙家營

灘里 灘里

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趙氏由山西省洪洞縣詔遷此地占產立莊,因該地有宋遼交戰時遺留下的營盤舊址,故得名趙家營。抗日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吳家台

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一1722年),吳氏遷此定居,以姓得名吳家台。抗日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西新橋

據查,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村。趙、魏、何等姓在此散居,形成幾個居民點,因村南有座小土橋,統稱土橋里。後人煙增多,形成四個村落,稱四土橋。由於洪水泛濫,村莊幾經毀建,於民國年間形成三個自然村,取棄舊迎新之義,將土橋村改稱新橋。該村居西,得名西新橋。抗日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中新橋

據查,明朝(公元1368一1644年)建村。趙、魏、何等姓在此散居,形成幾個居民點。因村南有座小土橋,統稱土橋里。後人煙增多,形成四個村落,稱四土橋。因洪水泛濫,村莊幾經毀建,於民國年間形成三個自然村,取棄舊迎新之義,將土橋村改稱新橋。該村居中,得名中新橋。抗日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東新橋

據查,明朝(公元1368一1644年)建村。趙、魏、何等姓在此散居,形成幾個居民點。因村南有座小土橋,統稱土橋黽。後人煙增多,形成四個村落,稱四土橋。由於洪水泛濫,村莊幾經毀建,於民國年間,形成三個自然村,取棄舊迎新之義,將土橋村改為新橋。該村居東,冠以方位得名東新橋。抗日期間該村由靜大縣開闢。1950年歸屬文安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