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珠江水系幹流北江的支流]

濱江[珠江水系幹流北江的支流]

濱江,珠江水系幹流北江支流。發源於廣東省清新縣西北部的石潭鎮大霧山,上游稱大岩水,流至石潭圩與白灣水匯合後稱濱江。向南流經清新縣境,由飛水口匯入北江。全河流域均在縣境內,全長97千米,流域面積1728平方千米。飛水口上游7千米處有一正江分水道,分洪流量約占濱江洪流量的40%。

注入濱江的支流(坑、涌)共40多條。其中較大的有白灣水、大岩水、黃洞水、新洲河、石坎河、南沖河等。

濱江沿河灘多水急,加上水土流失導致河床淤積嚴重,不利航運。

幹流概況

濱江清新縣龍頸鎮段 濱江清新縣龍頸鎮段

濱江,珠江水系幹流北江支流。發源於廣東省清遠市清新縣西北 部的石潭鎮大霧山,上游稱大岩水,流至石潭圩與白灣水匯合後稱濱江。向南流經浸潭、禾雲、龍頸、太和等鎮後由飛水口(飛水塔腳)匯入北江。全河流域均在縣境內,全長97千米,流域面積1728平方千米,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3%,平均坡降1.1‰。飛水口上游7千米逕口處有一正江分水道,在長地附近開叉南流,經萬壽村、青龍圍、獅子崗至正江口注入北江。分洪流量約占濱江洪流量的40%。

流域水文

濱江清新縣浸潭鎮段 濱江清新縣浸潭鎮段

流域面積1728平方公里、占清遠縣總面積的47.4%,兩岸有耕地24.2 萬畝,河道最窄處65米,最寬處200米,平均寬度130米,平均比降1.1‰,據珠坑水文站資料顯示,最大平均流速為2.5米/秒,最高洪水位為1982年5月13日達33.63米,流量為3970立方米/秒,洪水最大漲率為1.92米/時,年平均含沙量為0.18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為39.06萬噸,年最大徑流量為34.39億立方米。峽溪以上河床以石底為主,峽溪以下河床沙石底兼有,珠坑以下河床以沙底為主。正江原是濱江水注入北江的主流水道,因河床不斷淤淺,約在1870年前後(清同治末光緒初)起,只在洪水期的正常情況下,才有約40%的濱江水由此水道注入北江,平時濱江水都由飛水口水道注入北江。濱江沿河灘多水急,加上水土流失導致河床淤積嚴重,不利航運。

水利概況

濱江河水淺流急險灘多,共有險灘24處,行船較困難。新中國成立後,雖沿河興建了浸潭馬頭石、沙河潭口、龍頸馬安頭和逕口閘壩等工程,而梯級開發的工程尚未完善,故迄今船舶航行不順暢。

沿江防洪工程主要有:

防50年一遇以上洪水的江堤有:清城聯圍的濱江河支堤。

防20年一遇洪水的江堤有:

飛水圍,位於回瀾鎮北江河段右岸之濱江河下游飛水、正江兩條叉河之間,全長14.79公里(其中北江乾堤長3.58公里),捍衛耕地面積1.3萬畝,此堤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有金叉崗、大塘圍、半邊山至婆角段飛水圍等。1954年至1955年間新修三丫海至禾順崗堤段而聯成,堤頂高程17.55米,寬3米。

黃崗圍,位於回瀾鎮北江河段右岸之濱江的正江叉流和秦皇水之間,全長13公里,捍衛耕地面積0.97萬畝,始建於清代,曾多次決堤。1957年聯圍,堤頂高程16.07米,堤頂寬3米,全堤有涵閘13座,圍內建有大灣崗,大樹園電動排澇站。

此外還有按10年一遇以下洪水設計的:東社圍、蓮塘圍、留良洞圍、龍北圍、水東圍、珠坑圍、北社圍、黃塘圍、高華堂圍、大洲洞圍、周田圍、黃田圍、楊梅圍等。

主要支流

注入濱江的支流(坑、涌)共40多條。其中較大的有(從上游至下游為序):

(一)白灣水。發源於雪頂山南麓,向南流經中和、中所、東安至石潭圩東南側與大岩水匯合,長21公里,流域面積約10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8‰,枯水期流量0.26立方米/秒,本流域為石灰岩地區,注入此水的有人勝岩、聯滘岩、蓮花岩、建風岩等。

(二)大岩水。發源於大霧山南麓的大塝,向東南流經大岩、蒲坑、西安至石潭圩東南側與白灣水匯合,全長17公里,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2.8‰,枯水期流量0.88立方米/秒,流域內為石灰岩地區,流入此水的較大坑涌有大塘龍、黃石沖、蒲坑和大水坳等。

(三)黃洞水。發源於桃源天堂山,向南流經倉邊在桃源圩附近折向東流。通過龍鬚帶水庫進入浸潭的黃洞坑、高車、高華塘、在留良洞村附近匯入濱江,長37公里,集水面積232平方公里,兩岸有耕地6.4萬畝,平均比降為12‰,屬石灰岩地區,枯水期流量1.58立方米/秒。在民國時期,小坑艇仍可直達桃源圩,新中國成立後,陸續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水源減少已不能行船。流入此水的有塘坑、吉地水、高車水、雞見坑等。

(四)新洲河。發源於長坑尾,向西流經羅東、新洲圩、富羅至北社注入濱江,長14公里,集水面積94.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3‰,枯水期流量為1.12立方米/秒,河底大部分為卵石與砂質,有官田、溢坑、新蓮等坑水注入。

(五)石坎河。主要發源有三:一是源於烏樹頭山南麓的大新水,二是源於七星崗山東南麓的龍潭水,三是源於坑尾與廣寧接壤的石磯頂東麓的坑尾水,這三支水在紅衛附近匯合後向東南流經南星、石坎圩、螺地流出龍頸的建星、共和、龍頸圩至水東山背村附近注入濱江,長32公里,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有耕地2.6萬畝,平均比降10.3‰,枯水期流量為0.94立方米/秒,河底為卵石、砂質、險灘多,行船困難,在1962年以前,由龍頸水東山背村至石坎圩的16公里河段,仍可航行10噸以下的木帆船。注入此河的有廟坑、臘坑、橫坑和歐坑等。

(六)南沖河。俗稱炳水,發源有二:一是發源於南沖與廣寧縣接界的寺洞村西頂,二是新洞的界板尾村。兩水在冷水坪附近匯合後流經南沖圩、平崗圩,向東流經石馬的南田、龍頸的黃茅坪至車田村附近匯入濱江,長34公里,流域面積169平方公里,有耕地2.9萬畝,平均比降6.2‰,在南沖圩至平崗圩間有白芒回新水、龍屈葛菜水二條大坑湧水匯入,枯水期流量為1.59立方米/秒,水深僅0.4米。60年代初以前,平崗以下河段仍可航行3噸以下民船,1970年在石馬的石榴坑,開鑿隧道340米長,把河水截引至石馬建水電站,使下游流量減少。

(七)河洞水。其上游又稱石馬河,發源於觀音頂,向北流經石馬圩,折向東北流經布田、板潭在河洞口注入濱江,長18公里,集水面積93.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7.4‰,枯水期流量0.86立方米/秒,在石馬圩以下有西潭水、古坑、長江等坑湧水注入。

(八)長洞河。發源於禾雲花蘭頂,向西南流經飛鵝、新村至良種場附近折向南流經鹿田,有楊桃樹水注入,繼續南流至龍頸黃田的禾惠嶺,在三洲壩村附近流入濱江,長17公里,集水面積65.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8‰,枯水期流量為0.71立方米/秒,由於河床淤淺嚴重,平時可涉水而過,故已不能航船。

(九)壩仔河。發源於魚壩義合獨樹腦山西麓,向西流經石根坑至三馬坑附近,有元墩坑水自北而南匯來,繼續向西流經魚咀圩、壩仔圩、在下逕折向西南流經墨溪、佛洞、珠坑的北樓、車頭壩、石崗,在下村匯入濱江,長29公里,集水面積185平方公里,有耕地1.3萬多畝,平均比降4.4‰,中流河段壩仔圩的枯水期流量1.78立方米/秒,注入此河的有黃沙坑、昇平水、風雲坑、中星水、大陂坑、立石水、北樓水等。70年代曾在墨溪河段搞裁灣取直,以縮短河道、擴大耕地,後來堤壩被山洪沖毀,至80年代又把新河道改建為墨溪水電站,舊河道未變動。

注入濱江的支流還有石潭鎮的雷坑水、東聯水、聯溶水、浸潭鎮的蛤塘坑、沙河鎮的桂湖水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