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運河

”“閘漕者即會通河,北至臨清與衛河會,南出茶城與黃河會。 ”可見,這時南至徐州,北至臨清,統稱為會通河。 這條河道可以避免徐州茶城間的黃河淤塞,保證了南北漕運暢通。

今微山湖西畔原被稱為大澤、沛澤的低洼沼澤地,泗水縱貫其中。唐武德七年(624年),任徐州經略使的尉遲敬德,為運輸糧餉,曾開挖過運河,將汶、泗二河之水引到濟寧,然後南北分流,北順濟水故道北去,南順泗水下流,經今微山境,南達徐淮。元朝定都北京,每年所需江淮一帶糧米400萬擔,海運損失嚴重,陸運耗資過巨,因此,急需開闢一條溝通南北的內陸漕運航道,京杭運河也就應運而生了。從此,運河不斷開挖、遷徙,歷經明清,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兵部尚書李奧魯赤主持興工開河,首先疏導了濟寧以南的一段洸水,至魯橋入泗水,重點開鑿了從濟寧至東平的濟州運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開挖從東平北至臨清的會通河,濟寧以南借泗水為運河,經魯橋、棗林、南陽、谷亭、湖陵、沛縣城東,出茶城,直通大浮橋(今徐州市北鎮口附近)。並相繼於大德、延祐年間建成了辛店閘、師莊閘、棗林閘、孟陽泊閘、金鉤閘、沽頭閘。《元史·河渠志》載:“江南行省起運諸物,皆由會通河以達於都。”“閘漕者即會通河,北至臨清與衛河會,南出茶城與黃河會。”可見,這時南至徐州,北至臨清,統稱為會通河。這是微山湖區最早的運河。
嘉靖六年(1527年)黃河於徐州、沛縣等地決口。黃水越過運河,闖入昭陽湖,遂使運河廟道口一帶淤塞了30餘里。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黃河又於曹(縣)沛(縣)大決口,洪水再次淤塞河道,嚴重地破壞了明朝京師的漕運。於是,嘉靖四十五年到隆慶元年間(1566~1567年),又開挖一條北起南陽,經建閘、夏鎮,過西柳莊、馬家橋,南至留城,全長141里的漕運新渠。將河道由湖西窪地,移往湖東高地,從而解決了黃河淤塞問題。大批貨船進入新渠北上。使原來荒涼小村,變成港口碼頭,熱鬧起來。面對“漕轉萬艘通職貢,潤流百邑返耕桑”的景象,不少人作歌賦詩,頌揚治理運河的功績。有詩讚道:“疏鑿再經神禹手,平成遍起野人謳。”連穆宗皇帝也高興地作誌喜詩四首,以示諸臣。並詔治河功臣朱衡進京,加封為太子太保。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黃河從單縣蘇家莊決口,河水沖入昭陽湖,穿李家口南流,出鎮口淤塞運道,都御史李化龍上疏開河,皇廷非常欣賞這項建議,令“速集丁夫開挖”。萬曆三十二年八月工成。河自夏鎮東南行,經西萬、彭口閘、郗山,出韓莊,奔台兒莊,至邳州直河口匯黃河。這條河道可以避免徐州茶城間的黃河淤塞,保證了南北漕運暢通。清代人靳輔稱這次改道為明代治河的最大成績。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將京杭大運河列為重點發展的內河航運主幹線之一。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運河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2000年,京杭運河續建工程完成後,千噸級貨船,可滿載微山湖區被譽為烏金的煤炭,直抵長江以南江浙地區,又可把江南水鄉的貨物,運回山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