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簡稱濟南一中,是一所有著近百年歷史的省級重點高級中學,山東省首批規範化學校。學校占地5.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是一個花園式的現代化學校。
學校創建於1903年。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早期同盟會會員劉冠三創辦。劉以山左公學為據點,宣傳和組織民眾,招致清政府的鎮壓,三十三年學校被查封。1914 年改名省立第一中學。1918—1922年鄧恩銘在此讀書並從事革命活動。鄧在校期間曾出席中國共產黨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 1927年停招高中。 1933年改省立濟南初級中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遷四川綿陽,併入國立六中,一部分學生離開濟南到抗日根據地,參加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隊伍。1950年改現名。1958年改為高級中學。1960年後,濟南第十八中學併入, 恢復為完全中學。1985年又改為高級中學。素以從嚴治學著稱。要求教師嚴以律己,教風嚴謹,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嚴格管理、嚴格考核,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自治能力。1978年以來,各科堅持教學改革,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徵、教師特長,語文課結合不同教材及教學特點,試行多種課堂教學類型和授課模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外語課以口語為主,聽、說、讀、寫並重;政治課在講授理論同時,培養優良品德和作風;理化課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法,自己動手實驗,總結實驗結果;數學課提倡實施自學引導教學的討論方法。學校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勤奮努力的優良學風,嚴謹科學的治學態度。為山東省重點中學。1983年與日本山口市立湯田中學校結為友好學校。1988年在校內建立鄧恩銘烈士塑像。
學校新貌
百年的業績 、悠久的歷史和廣博的文化,而今又融合了現代化氣息。為了將優質教育資源做大做強,實現社會發展與教育發展的雙贏,2006年濟南市政府作出了將濟南一中整體搬遷至原山東省輕工業學院,擴大辦學規模,完善教學設施,提高辦學質量,把濟南一中建設成為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管理規範、質量一流的現代化寄宿制學校的重要決定。
按照生態化、園林化、人性化、信息化、現代化校園的理念進行設計建設。學校新校區占地158畝,建築面積89000平方米。新建主教學樓建築面積16032平方米,設有90個標準教室,新建學生餐廳建築面積7023平方米,4層建築,設有固定餐位4000個。現代化的餐飲製作設備、餐具消毒設施配以科學規範的管理讓學生一日三餐的質量和衛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售飯處學生取餐快捷;洗碗間、衛生間設施齊全,學生生活更加方便。
綜合服務樓建築面積3919平方米,4層建築,局部2層,設有校醫院、超市、鍋爐房、開水房、浴室和多功能廳。4960多平方米的體育館,內設籃球場、桌球館、羽毛球館、體操房、健身房、多功能室等多種體育功能,1000多平方米的車房,下層停放汽車,上層停放腳踏車。齊全的功能設定,先進的內部設施為滿足學生在校日常生活,享有周全的服務,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學校對總面積達27137平方米的7座學生公寓進行了徹底檢修、改造,內部設施更加完善,環境更加整潔,生活條件更加舒適。對包括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在內的運動場地進行了徹底改造,總面積達24800平方米。改造後的400米塑膠跑道、人工草皮的標準田徑運動場、足球場已經通過國家田徑聯合會的認證,達到了承接國家級比賽任務的標準,為學生放鬆精神、開展體育活動、進行專業訓練開闢了天地。重新鋪裝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的校園道路,整修32000平方米的校園綠地,使校園更加整潔美麗,為師生營造了輕鬆愉悅、書香濃郁的校園環境。
一所莊重、古樸、典雅又具備現代化功能、充滿人文氣息的高中校園赫然展現在全市人民面前,成為泉城的一個美麗的亮點。怡人的環境,豐富的文化內涵,愉悅的視覺景觀,構成了一幅優美和諧的畫面;一條條整潔通暢、綠樹遮蔭的校園道路將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自然分割,區域分明,動靜分離,功能完善;新建主教學樓迎校門而立,雄偉壯觀,古樸大方;新建學生餐廳、綜合服務樓寬敞明亮,設施齊備,服務功能齊全;樓前的文化廣場展現著百年老校的深厚與博大;廣場兩側裝飾一新的辦公樓、第一實驗樓相映成輝;緊臨主教學樓南側和西側的是功能完備的教學實驗綜合大樓、電教館和圖書館;經國家田聯認證,達到一流標準的體育運動場靚麗多彩、充滿活力,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宗旨。
學校榮譽
濟南一中是山東省首批重點中學、首批省級規範化學校、首批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山東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基地。
學校在2000年8月與日本和歌山縣立南部高中正式結為友好學校,實現了雙方的互訪。學校1996年被評為山東省電教先進單位。1998年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1999年獲市容貌工程先進單位、市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單位、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自1996年以來,連續5年被評為市教育系統全方位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學校成績
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有著醇厚的文化氛圍和悠遠的育人傳統。一百多年來,它以不屈不撓、勇於奮進的精神,兼收並蓄、厚積薄發的品格,民主科學、嚴謹求實的作風,為民族的崛起和振興,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社會英才。鄧恩銘、楚圖南、季羨林、臧克家、賀敬之、羅乾、歐陽中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知名學者,以及陳力為、葉連俊、馬祖光、袁業立、崔爾傑、王恩多、彭實戈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王浩等為代表的莘莘學子都是從這裡走向成功。
學校有一支人數眾多、在全國、全省、全市享有盛名的優秀教師隊伍在杏壇上授業,在講台上耕耘。全國勞動模範、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王安東,全國模範教師、山東省特級教師耿文波,山東省特級教師、齊魯名師陳軍,山東省優秀教師、濟南市十佳教師劉增敏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師德高尚,治學嚴謹,教藝精湛,教學成績斐然,深受學生歡迎。學校高考升學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幾年,學生在省級以上學科競賽中,獲國際競賽金牌1人;獲全國級等級獎者,一等獎8人次,二等獎14人次,三等獎21人次;獲省級等級獎者,一等獎35人次,二等獎37人次,三等獎34人次。學校設有濟南一中校友基金會和李振德獎學金。
師資隊伍
3600多名學生。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有72名高級教師,1人具有博士學位,34人具有碩士學位。山東省特級教師耿文波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山東省優秀教師、濟南市勞動模範劉暖祥,山東省優秀教師、濟南市十佳教師劉增敏等是其傑出代表。他們師德高尚,治學嚴謹,教藝精湛,教學成績斐然,深受學生歡迎。近幾年學校在全市統考、全省會考、學業水平測試和高考中成績突出,先後榮獲“濟南市教學質量進步獎”、“濟南市教學質量優勝獎”。學生學習勤奮刻苦,學風濃厚。繼第23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我校金寧同學獲得金牌第一名後,先後又有多名學生在全國、全省、全市各學科競賽中獲獎並取得保送升入高等院校資格,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全省中學生運動會上也都取得了驕人成績。
校園環境
百年的業績、百年的英名使學校具有獨特的魅力、悠久的歷史和廣博深厚的文化。學校新校區的落成又使這所百年老校面貌煥然一新,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新校區占地99959平方米,建築面積92319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靜優美,校舍莊重、古樸、典雅,具備現代化功能、充滿人文氣息,成為省城濟南一座令青少年學生嚮往的高中學府。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優良的辦學傳統,不斷創新的管理機制和制度,優秀的教師隊伍,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為學校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特色發展,率先發展,跨越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發展基礎。
辦學理念
百年精魂礪心志,攜手同心展宏圖。學校全體師生秉承“革命性、民主性、科學性”的優良傳統和“勤學致知,敦品勵行”的校訓,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新課程實踐與創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於創新,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正在把濟南一中建設成全國一流品牌高中。
學校驕子
季羨林
季羨林(1911.8.6~2009.7.11),男,山東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2009年7月11日台北時間8點50分,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個人履歷: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國小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 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關於季羨林的生日,這裡順便作一點說明。幾十年來,大家都知道季羨林的生日是8月6日。每逢這一天,他的親朋好友,學生晚輩,各級領導,甚至外國大使,都會向他祝壽,這已經成了慣例。可是,2001年八月,聊城和臨清市的市政領導邀請他回故鄉,慶祝他的九十歲生日。在祝壽大會後,他在寫《故鄉行》一文時,卻寫了下面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這裡順便說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從舊曆折合成公曆是八月二日。由於一次偶然的筆誤,改成了六日,讓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這件事也算得上季羨林生平中的一件趣聞。不過,這么多年來,他對自己生辰的訛誤,聽之任之,將錯就錯,不置一詞,也頗耐人尋味。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係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去。”“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
1978年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其著作已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2009年07月11日八時五十分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因突發心臟病病逝。季老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5次前往北京301醫院看望他。這五次探望的時間分別是2008年8月2日、2007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2005年7月29日、2003年9月9日。 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羨林的骨灰在他的家鄉—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安葬。至此,季羨林先生實現了生前遺願—回到“母親身邊”。季羨林先生生前遺願將骨灰分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還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為季老生前跟好友約好要安葬在一起,“談一談生前不能談的問題”;而另外一部分,則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帶回老家山東臨清,與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
鄧恩銘
1931年4月5日,在響亮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口號聲和悲壯的國際歌聲中,一位著名的共產黨人在濟南緯八路英勇就義。這位烈士便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鄧恩銘。
鄧恩銘(1901-1931), 中共一大代表, 山東中共黨組織的創始人。男,1901年生,水族,原名鄧恩明,字仲堯,化名黃伯雲、丁友民、丁佑民、丁又銘、堯欽、建勛等,貴州荔波人。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鄧恩銘同志,1901年出生於貴州省荔波縣一個水族勞動人民家庭。青年時期到山東求學,1920年加入共產主義小組,1922年去蘇聯出席遠東各國共產國際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任青島市委書記,1925年領導青島日本紗廠工人大罷工,1928年秋因叛徒告密在濟南被捕,1931年4月犧牲於濟南,時年30歲。 1917年8月,16歲的鄧恩銘從荔波縣城出發,步行經九阡、周覃、三洞、中和、水龍、牛場、過三郎渡口抵三都縣城,然後棄陸行舟,在三合大碼頭僱船順都柳江而下,過榕江、從江至廣西柳州啟岸,再經梧州、香港、上海、南京,水陸兼程輾轉一個多月,才抵達山東濟南市投靠一遠房親戚。 到達濟南後,即考取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讀書。
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積極回響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選為學生自治會領導人兼出版部部長,主編校報,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1920年11月,他與王盡美等組織勵新學會,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抨擊社會現狀。1921年春,鄧恩銘參與發起建立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年7月,鄧恩銘與王盡美代表山東共產黨早期組織,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回濟南建立中共山東區支部,任支部委員。
1922年1月,鄧恩銘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受到列寧的親切接見。同年底,鄧恩銘赴青島,創建黨組織,先後任中共直屬青島支部書記、中共青島市委書記。
大革命時期,鄧恩銘先後領導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和青島全市工人大罷工,組織成立青島市各界聯合會和市總工會。1927年4月,鄧恩銘赴武漢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回山東後,任中共山東省執行委員會書記。
大革命失敗後,鄧恩銘輾轉山東各地,領導黨組織開展鬥爭。1928年12月,鄧恩銘在濟南被捕。在監獄中,鄧恩銘領導其他黨員組織越獄鬥爭。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在1931年殘酷地將他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