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阜鐵路

濉阜鐵路

濉溪至阜陽鐵路

在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上,有一條從淮北市濉溪縣至阜陽市的鐵路——濉阜鐵路,這條被當地民眾譽為“幸福路”的鐵路是阜陽和宿州市幾十萬民眾在1969年至1970年間僅用9個半月時間自力更生修建而成的。

在1970年以前,擁有11個縣、600多萬人口的阜陽地區連一寸鐵路都沒有。1965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作出修建濉阜鐵路的決定,並上報國家計委和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1969年11月,國家計委和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作出批示:“建設這條鐵路以地方為主,自力更生,利用冬閒發動民眾建路基,鐵道部派人作技術指導。”根據規劃,濉阜鐵路自符夾線青龍山站西端引出,經臨渙、渦陽、西潘樓至阜陽站,全長146.029公里,在阜陽地區境內有93公里。

經過積極準備,1969年12月13日濉阜鐵路全線施工拉開序幕。有人說濉阜鐵路是小板車拉出來的,此言毫不誇張。當時,阜陽、宿州2個地區13個縣共抽調了12萬民眾自帶工具、自理食宿,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以“白戰烈日夜戰星,不完成任務不收兵”的堅強意志參加修路。在施工最緊張的時候,平均每天用於修路的材料多達六七千噸,最多時超過萬噸,而鐵路工地遠離公路,況且當時也沒有那么多汽車,唯一的制勝法寶就是發動民眾。為了修鐵路,沿線各縣各公社都組建了民兵運輸團。10多萬民兵和5萬輛小板車日夜兼程,其壯觀的場面,當地人稱之為再現了當年淮海戰役老百姓支前的景象。

在修路過程中,民眾運用聰明才智發明了許多有效的運輸方法。淮北平原風大,民眾便在板車前部掛上一張白色的風帆,這樣拉起車來又快又省力。運送鋼軌時,將鋼軌架在前後2輛板車上就形成了雙帆車,這樣一次就能運4到6根鋼軌。於是在各條通往工地的道路上,隨處可見旱地行舟的奇特景象。路基上跑板是民眾發明的另外一種有效的運輸方法:在鋪好的軌枕上鋪上木板或竹笆,板車就可以在上面運送鋼軌和道碴。正是充分發揮了民眾的作用,濉阜鐵路才比原計畫提前7個月順利完成施工任務。

1970年10月1日,濉阜鐵路全線鋪軌完成。當天19時30分慶祝通車的專列抵達終點站——阜陽站。阜陽地區終於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這條全長146.029公里的鐵路,施工歷時9個半月,耗資4018.9萬元,平均每公里27.52萬元,單位造價不足當時國內同類標準鐵路的三分之一。

1971年11月1日,濉阜鐵路由濟南鐵路局接管,1975年劃歸蚌埠鐵路分局管轄,同時更名為青阜鐵路。經過歷年的整修,青阜鐵路的運輸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今年,這條鐵路又開始了複線改造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