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據相關資料顯示,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17.1畝,人均耕地0.9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蔗、香料煙、大棚蔬菜等農作物。擁有林地1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8畝,主要種植芒果、荔枝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29戶通自來水,有181戶飲用井水,有68戶還存在引水困難。有181戶通電,有7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8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1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84戶。該村到柯街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擁有汽車4輛,農用車2輛,全村共有拖拉機6輛,機車74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5戶;已建成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7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有215畝,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17.1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有2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0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其他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1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為234萬元,畜牧業收入144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72頭,肉牛104頭,林業收入5萬元,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60萬元,工資性收入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53元,農民收入以糧食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1人,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79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9年底,全村有農戶181戶,鄉村人口686人,其中男性365人,女性321人。其中農業人口664人,勞動力465人。該村以漢族、彝族混居,其中彝族3人,布朗族3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48人,享受低保3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衛生所和柯街鎮衛生院,距離村衛生所0.3公里,距離柯街鎮衛生院2公里。
文化教育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地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柯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3公里,柯街中學2公里。該村義務教學在校學生129人,其中小學生77人,中學生52人。
村務公開
該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到2009年底,該村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酬勞。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9人,黨員中男黨員16人,女黨員3人。
發展重點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由於地處低熱河谷,氣候炎熱,土地乾燥,能有水灌溉的土地較少,大面積土地在西山坡,無水澆灌,所種農作物產量較低,人均土地又少,給民眾增收造成很大困難,急需解決西山大面積的灌溉用水及人畜飲水困難。該村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產業布局,採取長短相結合,山壩結合的發展思路,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重點在壩區發展以香料煙和蔬菜產業,山地以發展堅果、柑橘、芒果等乾果、水果類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