澉浦鎮

澉浦鎮

浙江省海鹽縣澉浦鎮位於縣境南端。東、南瀕臨杭州灣,西與海寧縣黃灣鄉接壤,北靠甪里、長川壩兩鄉。總面積24.23平方公里(水面1.77平方公里)。 2007年,全鎮轄1個居民委員地(1個自然鎮)、12個農業行政村(114個村民組、59個自然村)、3個林業隊、1個漁場。有5788戶,15518人(非農業人口260戶、1960人)。全鎮僑居國外和港澳的有47戶、250人,占全縣僑胞、港胞總數的三分之一強,鎮政府駐地澉浦集鎮。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地勢

澉浦鎮地圖 澉浦鎮地圖

澉浦鎮地勢險要,歷來是海防要地,長山、葫蘆山、高陽山俯視

杭州灣,為濱海天然屏障。

澉浦故城東南有黃道關,是杭州灣重要關隘;西南有譚仙嶺,地處鹽寧兩縣交界處山岙中,是古代通往杭州的陸上要道。

地理及土地

澉浦鎮屬平原孤山丘區,平均海拔3.94米,負山面海,中部為沖積平原,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說。隨著嘉興地區出海排澇工程長山河竣工和水系配套,歷史上十年九旱、水路不暢的狀況才得以改變,首次增設水上航道。全鎮可耕地7731畝(水田5879畝)、專桑2200畝、山12500畝、圍墾海塗120畝。

除農業外,兼收山海之利,以種植水稻、棉花為主,兼有茶葉、柑橘、瓜果、蠶桑、水產等多種經營。主要土特產有南湖柑橘,總產208萬斤;茶葉,總產近7萬斤。

舊時產鹽,宋大觀(1107-1110)前,鮑郎鹽場移至鎮東側。全鎮有海鹽絲綢印染廠、澉浦針織二廠、澉浦服裝廠、澉浦電瓷耐電火廠等24家鎮辦企業和43家村辦企業,另有84家聯戶,家庭企業,6111名農從事工業生產。工農業總產值4305萬元。

澉浦鎮民好學,文化昌盛,代有名人,80年代學成博士兩名。至07年,設1所中學,2所國小,11所幼稚園,鎮有衛生院,各村設保健站。鎮西南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北湖。

建制沿革

澉浦,在縣城西南36里,鎮以“(縣)東南有秦望山,傍有谷水流出為澉浦”而得名。唐開元五年(717)蘇州刺史張廷 奏置鎮。明《海鹽縣圖經》記載,澉浦有城,並置戍。鎮域歷史上屢有變遷。唐時地屬尚父鄉、德政鄉;後屬德政鄉。明初屬德政鄉十二、十三都;

萬曆九年(1581)後,鎮東屬十三都東南區,鎮西為十三都西南區。清末屬澉浦區。民國21年(1932)始為建制鎮,民國23年(1934)為澉浦鎮、永安鄉及秦駐鄉一部分,民國35年(1946)10月並為澉浦鎮。1949年5月,澉浦解放,建置澉浦鎮和永安鄉,屬澉浦區。

1956年撤區並鄉時,澉浦鎮東方村併入鹽管鄉,城北和長山兩村劃入永安鄉,仍保留澉浦鎮。1958年10月,永安、六里兩鄉和澉浦鎮合併建立澉浦公社。

1960年,官堂公社南部(原鹽管鄉)劃入。1961年5月,重新劃出,另建長川壩公社。同年10月,澉浦公社北部(原六里鄉範圍)劃出另建六里公社。1983年10月復為澉浦鄉,1985年10月改置澉浦鎮。

名勝古蹟

省級風景區——南北湖

南北湖位於澉浦集鎮西南約3公里,總面積45平方公里,由湖塘、山林、古城、濱海四大景區組成。區內山、海、湖融為一體,景色宜人,風光旖旎。

海鹽縣委、縣人民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一項支柱產業來抓,先後投入景點、道路、交通、供電、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2億多元。湖山真意、載青別墅等一批景點得到開發。通過舉辦旅遊節和“金秋遊”等活動,遊客數量每年以25%以上速度遞增。

改革開放大事記

1977年7月,南排工程-長山河段開工,1979年竣工完成,這是澉浦歷史上首次增設水上航道。

1983年,葫蘆灣步炳甫在全縣率先創辦家庭服裝廠。

1984年,在海鹽首創個體聯戶企業。

1993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百強鄉鎮”;位於鎮北的海鹽輕紡市場落成,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1994年,僑居加拿大的澉浦籍實業家朱伯衡先生捐資70萬元,總投資130萬元的鎮幼稚園——有寶幼稚園建成;10月,投資100多萬元的澉浦文化中心大樓落成。

1997年10月,朱伯衡先生又捐贈價值10萬多元圖書,使圖書室藏書達32000多冊;全鎮最大的聯戶個體企業——海鹽高壓開關廠購買式兼併中外合資企業浙江翔遠機械有限公司。

1998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東方村被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蔬菜專業村。

澉浦鎮獲全國人口計生依法行政示範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