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曆十一年,澄觀大師登上山西五台山,參訪文殊的靈跡;又往四川峨嵋山,親睹普賢菩薩的聖容,因此豁然大悟。隨即返居五台山大華嚴寺,寺主賢林和尚請澄觀講說《華嚴經》。澄觀經過思考後,認為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文章繁雜,文義又嫌簡約,因此決心重新注釋《華嚴經》,以弘通真義。此心一發,當天夜裡就夢見一個金人站在向陽處朝澄觀招手,他應邀前往,竟被金人所吞。夢醒之後,全身汗流浹背,欣悅不已。澄觀認為金人代表“光明”,自身被金人所吞,自身即為光明,自身也能遍照一切。從此,開始撰述《華嚴經疏》,時為興元元年(七八四)正月,五台山上白雪紛飛,但澄觀卻仍日日執筆不輟。經過四年的歲月,到貞元三年(七八七),完成了六十卷的《華嚴經疏》,大華嚴寺為此特別舉辦千僧供養法會,以資祝禱。完成《華嚴經疏》後,澄觀開始將華嚴的教法分散流布。翌年,應賢林和尚之請,開講《華嚴經疏》,名震京國。貞元十二年(七九六),應德宗召請,前往長安,與罽賓三藏般若共同譯出烏荼國王所獻《四十華嚴》,進之於朝廷,奉敕奏對華嚴大義,德宗大悅,敕賜紫袍及“教授和尚”之號。又奉詔在終南山草堂寺制新經之疏,是為《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本疏完成後,又奉敕宣講一遍,當時堂前池中生有五枝和合的蓮花,每朵有三節,嘆為觀止。貞元十五年,德宗誕辰日,澄觀奉召入殿,闡揚華嚴宗旨,德宗感動的說:“以妙法清涼朕心。”因此賜號“清涼國師”。澄觀曾立十誓以勉勵自己,世人稱為“清涼十願”:
一、體不捐沙門之表。 二、心不違如來之制。
三、坐不背法界之性。 四、性不染無礙之境。
五、足不履僧寺之塵。 六、脅不觸居士之榻。
七、目不視非儀之彩。 八、手不釋圓明之珠。
九、舌不味過午之齋。 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可見澄觀自律的嚴謹。順宗即位,亦禮之為國師,朝野皆景慕他的高風懿德。憲宗元和五年(八一○),澄觀回答憲宗所問,闡述華嚴法界之義,深得聖意,於是獲憲宗再加封“僧統清涼國師”之號,並擔任國師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