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潮州,廣東潮汕地區的古稱和別稱,是港澳台和海外對潮汕的稱呼,潮州名始於隋朝。潮汕地區地理相連、歷史相承、文化相同、經濟相關,歷代是一個城市政區,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初歷代名稱潮州府,當代原稱汕頭市,1991年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造成了潮州兩個概念,一個是潮汕三市之潮州市,另一個是潮汕地區別稱。 潮汕地區,是指廣東的潮汕方言地區,主體是潮汕三市(汕頭、潮州、揭陽),潮汕三市涵蓋10區4縣1縣級市普寧,總常住人口1300多萬,總面積10918平方公里,接近溫州面積(11612平方公里)。 潮汕位於粵東沿海,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潮州文化的發源地,隋代經略流求(台灣)之始發地 ,十相留聲之地,中國四大古橋廣濟橋所在地,是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潮汕鐵路誕生地 ,古代潮商紅頭船的始發地,北宋宰相陳堯佐稱譽的“海濱鄒魯”。 潮汕是著名僑鄉、美食之鄉、名茶之鄉 ,亞洲玉都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中藥 、商貿名城,中國紡織、五金、不鏽鋼基地 ,自古是海絲重鎮和廣東第二大城市 ,享有“嶺南名邦 、嶺海名邦、南國邦郡、海濱鄒魯、文化櫥窗”和中國體育“世界冠軍搖籃” 等美譽。

歷史沿革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廣東潮汕地區自古同屬一個城市政區,秦漢三國名稱揭陽縣,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初歷代名稱潮州府,當代原稱汕頭市,1991年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統稱潮汕地區。

名稱來由

“潮州”名稱起源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以原義安郡地設定的潮州。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 ,潮汕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初歷代名稱潮州,今港澳台和海外仍稱潮汕為潮州。

“潮汕”名稱起源自中國近代第一條民營鐵路潮汕鐵路1904 年的興建,廣為人知自1907年孫中山領導的潮汕黃岡起義,廣為使用是在1991年原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之後。

建制沿革

潮汕自古同屬廣東潮州府,是粵東首邑,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

·上古

舊石器時代,潮汕已有人類居住繁衍。
新石器時代,潮汕南澳象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

·先秦

夏商屬海陽國(南甌國)境;商代屬南越地;西周屬揚越地;春秋戰國屬百越地。

·秦漢

秦漢三國屬南海郡揭陽縣,古揭陽縣境今廣東潮汕三市、梅州、陸豐及福建漳州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一帶。

·晉代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古揭陽縣境設定義安郡,析海陽縣北部設定義招縣,義安郡統領海陽、潮陽、海寧、綏安、義招5縣,郡治海陽縣(今潮州),義安郡便是潮州(今潮汕)的前身。

·隋唐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原義安郡境設定潮州,隸屬廣州總管府,潮州統領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6縣,州治海陽縣。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 。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唐承隋制,仍稱潮州,隸屬嶺南東道,潮州統領海陽、潮陽、程鄉3縣。唐天寶元年(742)改稱潮陽郡,至唐乾元元年(758),復名潮州 。中期曾隸福建爾後復隸廣東。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和潮州部分合置福建漳州。

·宋元

宋代仍稱潮州,隸屬廣南東路,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析潮州海陽縣復置揭陽縣,潮州統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故潮州下轄的海陽、潮陽、揭陽3縣合稱“潮州三陽”。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改潮州為潮州路總管府,隸屬廣東道,潮州路仍領4縣,仍轄“潮州三陽”。

·明清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隸屬廣東布政司,統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縣邑擴容,“潮州三陽”析置了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大埔,程鄉縣析置了平遠、鎮平2縣,崇幀六年(1633年)潮州府共轄11縣,程鄉、平遠、鎮平3縣聚居客家人,故聚居潮汕人的海陽、揭陽、潮陽、饒平(別稱饒陽)、惠來(別稱葵陽)、澄海(別稱蓮陽)、普寧(別稱洪陽)、大埔(別稱茶陽)8縣合稱潮州八邑。

清承明制,仍稱潮州府,仍領11縣,隸屬廣東省。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潮州府下轄的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3縣與興寧、長樂2縣另設立嘉應州,合稱“嘉應五屬”。析出嘉應州後,潮州府共轄8縣,即潮州八邑:海陽、揭陽、潮陽、蓮陽(澄海)、洪陽(普寧)、葵陽(惠來)、饒陽(饒平)、茶陽(大埔)。

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潮州府海陽縣、揭陽縣、大埔縣三縣地合置豐順縣後,潮州府共轄九縣,大埔縣聚居客家人,故潮州府下轄聚居潮汕人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澄海、豐順8縣合稱潮州八邑。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清鹹豐八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定潮州府澄海縣鮀浦司沙汕頭為通商口岸。

清鹹豐十年(1860年)汕頭港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民國

民國初,廢潮州府,改置潮州安撫使,駐汕頭,隸屬廣東省。

1914年設潮循道,道治汕頭,曾一度改駐潮州城。

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與澄海縣分治。

1936年改設為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當代

新中國成立後,設潮汕專署、粵東行政公署,均駐潮州城,隸屬廣東省。

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

1955年9月,粵東行署治所從潮州城遷往汕頭。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1956年改粵東政區設為汕頭地區專員公署,治駐汕頭市,汕頭地區管轄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豐順、南澳、海豐、陸豐、梅縣、興寧、五華、蕉嶺、平遠、鎮平18縣和汕頭市。

1968年成立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治駐汕頭市,汕頭地區轄潮安、潮陽、揭陽、揭西、澄海、普寧、饒平、惠來、南澳、陸豐、海豐11縣和汕頭市。

1981年10月汕頭市郊龍湖劃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頭經濟特區。

1983年改汕頭地區設為汕頭市,同年9月海陸豐改屬惠陽地區(1988年1月海陸豐設今汕尾市),汕頭市管轄潮安、潮陽、揭陽、揭西、澄海、普寧、饒平、惠來、南澳9縣和汕頭市,轄境今汕頭、潮州、揭陽3市。

1991年經濟特區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同年12月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即潮汕三市,港澳台和海外仍稱潮汕為潮州。

註:根據當地政府官網整理

地域辨析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 潮汕三市 潮州八邑

潮州八邑,也稱潮州八陽,是今潮汕三市和豐順縣,潮州八邑是指潮州府下轄的聚居潮汕人的海陽、揭陽、潮陽、澄海、普寧、惠來、饒平和豐順8縣。潮州府九縣邑,均是從宋元潮州三陽析置,均有〖陽〗之稱,有著名的海陽縣、揭陽縣、潮陽縣三陽,此外有饒平別稱饒陽、澄海別稱蓮陽、普寧別稱洪陽、惠來別稱葵陽、大埔別稱茶陽;豐順作為潮州府最晚建立的縣,故得名〖新陽〗。潮州八邑隸屬潮州府,地理相連,歷史相承,文化相同、經濟相關,故合稱潮州八邑,非僅指今潮州市,是今潮汕三市(汕頭、潮州、揭陽)和豐順縣。

· 汕尾市 海陸豐

汕尾市的前身是隸屬惠州府的陸豐與陸豐2縣 ,合稱海陸豐,歷代屬惠州十屬,1958年-1983年屬汕頭(潮汕),1988年海陸豐設定今汕尾市。

行政區劃

潮州八邑是今潮汕三市和豐順縣,亦是今潮汕三市(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和豐順縣本地居民的來源地。

潮汕三市當代原來同屬汕頭地區,政區、市治在今汕頭市,1991年原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即潮汕三市,統稱潮汕地區。

汕頭市下轄澄海(現分澄海、金平、龍湖3區)、潮陽(現分潮陽、潮南、濠江3區)2邑和南澳縣(原屬饒平邑),潮州市下轄饒平(南澳縣以外)和海陽(現分潮安、湘橋2區)2邑,揭陽市下轄揭陽(現分榕城、揭東、揭西2區1縣)、惠來、普寧3邑。豐順邑今屬梅州市。

潮汕三市政區

地級行政區 行政區劃數 縣級行政區 面積(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備註潮州八邑
汕頭市 6區1縣 金平區 109 金砂路 澄海
龍湖區 104 龍湖北路
澄海區 345 文冠路
濠江區 135 府前路 潮陽
潮陽區 668 文光街道
潮南區 596 峽山街道
南澳縣 108 後宅鎮 南澳
潮州市 2區1縣 湘橋區 153 鳳新街道 潮安
潮安區 1261 庵埠鎮
饒平縣 1732 黃岡鎮 饒平
揭陽市 2區2縣1市 榕城區 182 新興街道 揭陽
揭東區 684 曲溪街道
揭西縣 1279 河婆街道
惠來縣 1207 惠城鎮 惠來
普寧市 1620 流沙北 普寧
總面積 10182

註:根據當地政府官網整理

潮州人災難史

內地災難

潮州人的祖先自古便是因為戰亂而從中原南遷,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靖康之亂。一路逃,本來以為安穩了下來,卻每幾百年就要面對一次族群的大災難,後來抗日時期的屠澄海城也是。颱風、地震,抵禦海盜、日寇外,還遭受元軍和清軍兩回大屠殺。中國在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是被少數民族統治,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清朝。都是從北方關外打進來,南宋小朝廷和南明政權只能一直向南退,都在省尾國角的潮汕做最後的抗爭。

潮人信仰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潮州[廣東潮汕的別稱和古稱]

頻繁遭遇天災人禍的潮人的信仰是寄托在一位位各司其職的神明和先賢。潮汕善堂逐漸演化成集釋、道、儒文化於一爐的帶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救濟機構。那一句“老爺保號”裡面包含了潮人太多的屈辱與艱辛,是潮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外顯儀式。

海外苦難

潮州人跨海至他國始於宋元,盛於清代。他們與猶太人一樣屢遭排斥,潮人在東南亞國家特別是泰國和印尼遭受過幾次類似西方反猶的排華苦難。 台灣著名歌手侯德健的《潮州人》,記述了潮人在越南的遭受的苦難。

“東方猶太人”

“東方猶太人”之說源於上世紀初泰國國王拉瑪六世《東方猶太人》一書。拉瑪六世在位期間掀起了第一次排華高潮,由於潮人在泰國華人中占大多數,這就是這一稱號的由來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