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雲南潞西傣族、德昂族信奉小乘佛教,因而奘寺眾多,幾乎每個村寨都建有奘寺,且大多奘房相鄰,輝映成趣,也有塔寺分離,獨放異彩。在潞西市芒市鎮正南路中段,有一座蒼勁古樸的寺廟建築群落,它與眾多的小乘佛教“奘寺”風格迥異,又與內地漢族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一般的傣族小乘佛教“奘房”(佛寺)大抵為方形獨間乾欄式木結構,菩提寺卻在主房兩側各增一偏廈,猶如兩翼緊銜主房,形成三個獨立而又相連相通的佛殿。而一般的漢族大乘佛教佛寺大抵為四合院式。菩提寺正殿供奉的釋迦牟尼像前下方的兩菩薩 也不是普賢和文殊,左邊一尊頭戴金盔,右手執筆左手執薄,名叫“威士眾”,意為司善惡之神;右邊一尊赤著雙腳,腳邊擺著水罐,手理長發作滴水狀,名叫“南娃宋特妮”, 意為土地之神,這又是內地大乘佛教所沒有的。
菩提寺傣語稱為“奘相”,意為寶石寺,緣何得名就不清楚,而菩提寺一名得名則有其根源:那是1940年中國佛教協會等 慈大法師到潞西芒市奘相寺講經時,一進山門見門前有株菩提樹,遂提議以樹為該寺名,以便讓其他民族也方便記稱此寺,久而久之,除當地傣族還稱其為“奘相寺”外,其他民族和外地遊客都只知道該寺為“菩提寺”了。
菩提寺占地面積3125平方米,據漢譯傣文本《芒市土司簡史》稱。原寺建於康熙年間,至今有300多年歷史,後毀於兵災,於嘉慶十四年(1809)重建,至嘉慶二十一年(1816)又毀於戰火,後又重建。幾毀幾復,菩提寺香火日盛,1956年在這裡趕“國際大擺”(國際佛事活動),中國佛教協會把釋迦牟尼的佛牙由北京專門送到菩提寺供奉,一月之內中外香客前來瞻仰人數達24萬之眾,菩提寺在緬甸和東南亞各國佛教徒心目中名聲大振。1985年泰王國王姐乾拉雅尼·瓦塔娜公主到潞西觀光,第一項活動就是到菩提寺拜佛。
一進菩提寺山門便是雄偉的大殿展現於 菩 提 寺目,大殿呈縱式建築,山牆變作面牆,走廊前面加了座重檐式牌門,巧妙地將山牆遮 去大半,只露出飛檐翹角鴟吻,梵宮層樓疊閣,斗拱飛檐,屋頂用漢族歇山式建築,整體結構又呈傣族乾欄式建築風格,漢、傣佛寺建築風格和特點揉合而一,天衣無縫,匠心獨具,在中國佛寺建築中別具一格。1988年在重修中,將瓦底換成鍍鋅波紋瓦,連原脊、鴟吻和屋脊中央象徵天堂的“梯莊”(傣語小塔)都用鐵皮製品。鴟吻傣語為“賀煥”,意為天界,提示善男信女,佛會保佑你走進極樂世界。
大殿石階兩側前,有瓷磚砌的方塔形香火亭。右亭前面豎著多根鋼管焊接的幡竿。左亭前是浴佛亭,傣語稱為“拱轉”,是傣族、德昂族一年一度潑水節開始時對佛像沐浴洗禮處。
在佛殿左面有一鼓樓亭,躺著一座牛皮鼓面的長形巨鼓,據說是德昂族的作品。殿右是天井相連的後側院,布設著廚房、僧樓、浴室等。側院對面有座建在水池中用現代建築材料修建的樓亭,傣語稱為“廳信”,是專供主持佛爺在朝佛期間(傣語稱為“毫窪”)進行修行的地方。從“廳信”出山門,門頭鑲嵌著傣、漢文書寫的菩提寺名的大理石額匾。一對漢式石獅蹲臥門前兩邊,迎接來自各方的香客信徒。
菩提寺不僅是小乘佛教講經說教的禪寺,也是傣族民間文化藝術珍品的寶庫,400多年間菩提寺珍藏了許多傣族民族文化藝術珍品,其中有燦爛奪目的壁畫,琳琅滿目的傣族剪紙、裝裱工藝品和集傣族歷史、文化和佛教教義於一體的萬卷經書。1982年經過再次修繕彩畫後,菩提寺更加氣宇軒昂,每逢傣歷新年(潑水節)和農曆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寺院附近村寨的教徒、洗浴淨身、梳飾整潔、手捧鮮花和供品從四面八方雲集該寺,虔誠拜佛、聽經頌佛,熱鬧非凡,如果值此時到菩提寺觀光,你會對傣族宗教與文化的內涵有更深一層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