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載機

潛載機,搭載在戰艦上的飛機,在太平洋戰場,中途島之戰是一個重要轉折,日本海軍妄自尊大的自信遭到了無情打擊,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開始轉向美國一邊。

在太平洋戰場;中途島之戰是一個重要轉折。日本海軍妄自尊大的自信遭到了無情打擊。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開始轉向美國一邊。
中途島戰役之後,美國人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
1942年9月的一天夜裡,燈火通明的美國籠罩在一片和平的氣氛中。突然,天空中響起了飛機的轟鳴聲。當時,大多數美國人都習慣地認為這是美機在進行夜間訓練。但不久便大禍從天降,炸彈的爆炸聲四處響起。美國戰鬥機立即起飛迎戰,敵機向海上逃逸,轉眼間消失在茫茫的太平洋上,不見蹤影。訊息傳出,美國國內譁然,人們紛紛議論:美洲大陸遠離戰場,敵人的飛機難道是從海底下鑽出來的嗎?
原來,這是日本飛機的偷襲。它們還真是從水下冒出來的。
事後查明,這是日本伊-25潛艇上所搭載的“零”式小型水上飛機,投下了兩枚50公斤的炸彈。顯然,轟炸造成的破壞微不足道,但對美國人的心理卻產生了極大的震撼。
當時,人們只聽說過艦載飛機。那么,潛載飛機又是怎么一回事?其實,潛載飛機並不是一個新聞,早在本世紀年代,它就已經成為科研部門的一項研究課題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飛機的軍事價值被人們所認識。但是,飛機的作戰半徑非常有限,相對於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來說,顯得“腿”太短了。於是人們研製出了航空母艦。可是,航空母艦同一般水面艦艇一樣,是完全暴露的。儘管它自身防衛能力強,但它面積大,速度慢,正是航空兵最佳的攻擊目標。於是,人們便產生了把飛機與潛艇結合起來的思想。
本世紀20年代,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開始了這方面的研製工作。其中以日本海軍最為努力,進展最大,先後槁了幾種可在潛艇上搭載的小型水上飛機,並改裝和建造了幾艘可搭載飛機的潛艇。小型水上飛機多數是在已有飛機的基礎上經改裝和小型化而成的,專門設計的數量很少。為了區別於艦載飛機,人們把能被潛艇搭載的飛機稱為潛載飛機。不過由於當時潛艇搭載飛機的數量太少,通常只有1~3架,因此,這樣的潛艇還稱不上是潛水航空母艦。
1923年,日本海軍從德國引進了一架小型偵察機,以此為基礎,1927年日本橫須賀工廠自製了一種稱為“橫廠”1號的小型水上偵察機。為了與伊-51潛艇協調,1931年又製成了2號機。
“橫廠”2號機,淨重520~570公斤,翼展8米,機長6.69米;裝一台五缸氣冷活塞式發動機,功率為96千瓦;最大飛行速度每小時168公里,續航時間4.4小時,可見是一種很小的飛機。
1932年1月,日本海軍決定採用“九一”式水上偵察機(E6Yl)作為潛艇的制式裝備,並於1933年在伊-51潛艇上彈射成功,到1934年共製造了10架。“九一”式水上偵察機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型潛載機。1936年和194O年,日本海軍又先後改用“九六”式小型水上偵察機(E9Wl)和“零”式小型水上偵察機(El4Y1)作為潛艇的制式裝備。其中偷襲美國本土的潛載飛機,就是“零”式小型偵察機。
“零”式小型偵察機是由日本愛知公司研製的,翼展11米,機長8.54米;空重1.12噸,總重1.45噸,最大重量1.61噸;動力裝置是一台九缸氣冷活塞式發動機,起飛功率250千瓦;最大時速246公里,升限5420米,航程819公里;裝一挺71毫米機槍,乘員兩人。該機也可攜帶少量炸彈。
儘管當時潛載飛機載彈量相當少,對地攻擊威力非常有限,但日本發展潛載機卻有著浣的戰略目的。據有關資料介紹,當時日本海軍研製潛艇搭載飛機,主要目的是想以此隱蔽橫渡太平洋,用潛載飛機突襲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咽喉要道——巴拿馬運河,以切斷兩洋交通,造成對日本有利的態勢。由此可見,日本發展潛載飛機的目的不只是偵察,主要是想實施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講的“外科手術式”的戰略性轟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