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克頓學派

潘德克頓學派是在19世紀中葉以後,由原來歷史法學派中的羅馬學派逐漸演變而來。

基本信息

其中所謂"潘德克頓"(pandekten)即古羅馬《學說彙纂》的漢語音譯,國內又有學者將其譯為"潘德夏克",其實是一回事情。

溫德海得(Windscheid)是潘德克頓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有:《關於前提的羅馬法理論》、《條件成就的效力》以及《潘德克頓教科書》。其中《潘德克頓教科書》是潘德克頓學派的集大成。其特點在於:

①此書對該學派所有文獻進行概括、整理和闡明內容的同時,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對其進行了公正的批判;

②該書體系完整、理論結構嚴密,不僅在各項制度研究上運用了由概念的形式邏輯性操作構成的系統的法學方法,而且將其推廣到了整個私法學領域;

③傳統潘德克頓學派的作品,或偏向於理論或偏向於實用,而本書則第一次將理論和實用結合在一起。

特點

①強調民法概念的分析闡述,對概念的分析、闡述非常完善和嚴密;

②注重構造法律的結構體系,尤其是溫德海得在《潘德克頓教科書》中確立的五編制民法學體系,成為1900年《德國民法典》(包括後來日本等多很多國家的民法典)的淵源;

③以羅馬《學說彙纂》作為其理論體系和概念術語的歷史基礎,這與法國民法典不同(法國民法典以古羅馬《法學階梯》為藍本。

民法體系

第一編 總則

第二編 債權

第三編 物權

第四編 親屬

第五編 繼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