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尼迦

潘尼迦

潘尼迦,曾任印度駐中華民國大使、印度駐中華人民共和第一任大使。

潘尼迦(Kavalam Madhava Panikkar)
KM 潘尼迦,(1895.6.3-1963.12.10)印度學者、記者、歷史學家、官員和外交官。曾任印度駐中華民國大使、印度駐中華人民共和第一任大使。

潘尼迦生平

KM潘尼迦,出生於英屬印度西南部 Travancore土邦的Puthillathu Parameswaran Namboodiri 和Chalayil Kunjikutti Kunjamma。
早年在牛津接受教育,潘尼迦在倫敦的中殿律師學院攻讀律師資格。之後返回印度。
回印度後,他先後在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Aligarh Muslim University)和加爾各答大學(University of Calcutta)。1925年,他從新回答新聞業,在《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任編輯。
他的政治家生涯緣起於為印度王子做私人秘書。1944年至1947年期間,他先後做了帕蒂亞拉(Patiala)和比卡爾內(Bikaner)的外交事務大臣。
在印度獲得獨立以後,他被寄予眾望,於1948至1952年任駐中國大使,1952至1953年任駐埃及大使,1956年至1959年任駐法國大使。他曾為印度州重組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關於印度州的重組,潘尼迦說:“這種新式的組成單位(指印度由土邦轉化為各個州),實際上,有他自己的聯合方式,但是他們願意平等的作為印度的一部分。”在他之後的生涯里,他回歸學術道路,成為了邁索爾大學(University of Mysore)的副校長,一直到逝世。

印度首任駐華大使生涯

在1948年至1949年期間,潘尼迦是印度駐中華民國的大使。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蔣介石逃往廣州前通知各國使節撤往廣州時,印度大使潘尼迦拒絕撤走。這實際上代表了當時尼赫魯政府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隨後,在中印兩國正式建交後,潘尼迦便順理成章地擔任了印度首任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使,任期從1950年至1952年。雖然是短短的兩年,但這是中印建交的最初階段,對中印關係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潘尼迦於1950年5月20日向毛主席呈遞國書潘尼迦於1950年5月20日向毛主席呈遞國書

作為尼赫魯的親密助手,對共產黨有著友好傾向的潘尼迦為中印友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以尼赫魯承認中國對西藏主權的政策為例,潘尼迦曾對尼赫魯說,在西藏沒有中國軍隊駐紮的證據,還說如果抗議中國入侵西藏的話那么就無法在聯合國代表中國講話了。這就意味著無法保證印度對外政策的一貫性,不可能在西藏問題上反對中國的同時在聯合國支持中國。再考慮到當時印度在朝鮮問題上對中國的支持和同情,就更不可能在西藏問題上反對中國了。為此,時任印度國會領袖的帕特爾(Sardar Patel)曾說潘尼迦是在“想盡辦法來為中國的政策和行動尋找原因。”除此之外,在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問題上一直是尼赫魯政府堅定該信念的推動者,也是這項政策的積極支持者。即使在他離任回國後,也在中印關係中發著揮作用,一直對中國持友好態度。比如在1955年的新德里台灣問題討論會上,他認為英國方面“兩個中國”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在潘尼迦於1952年奉調回國時,中印友好協會在北京舉行酒會歡送他,當時出席的有郭沫若、黃炎培、沈鈞儒、蔡廷鍇等著名人士,對於潘尼迦在過去兩年來為中印友好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作為首任駐華大使,潘尼迦在很多問題上都是從兩國的共同利益進行考慮的,對尼赫魯政府提出了許多有益於維護中印友誼的政策建議,實事求是地觀察中國發生的變化和發展,客觀地向尼赫魯政府反映中國的現實,務實地為兩國政府溝通搭建橋樑,是中印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