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家潘宗和
簡歷
1937年生,如東人,副研究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美術家協會會員。退休前任南通市書協副主席、如東縣文聯副主席。數十年來,他的作品參加過省和全國各種類型的展覽。部分作品先後赴加拿大、泰國、日本、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展出,並多次在國內外獲獎,得到著名書畫家的讚賞。其中書畫作品在菲律賓展出時獲國際文化交流榮譽金獎,書法作品在國際文化交流賽克勒杯書法競賽中獲銀獎。國畫《平凡的崗位》參加全國美展,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美術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以各種規格和形式多次出版發行。他的作品在省內外有一定的影響,很多作品被美術館、博物館、碑林和個人收藏。
部分文章
我所認識的潘總和先生文/孫天浩
一位藝術家,既能在自身取得成就的同時,又能於一方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並且從歷史的角度來審視,由此所產生的影響不會因生活地域而受限制。在與我縣著名書畫家潘宗和先生的密切交往中,我更加堅定了以上的認識。
認識潘先生,實在是一次不算偶然的機會。初出茅廬的我出於對書法的愛好,決定搞一次書法展覽,想請名家為展覽題字。朋友說,何不請潘先生呢?能請潘先生題字當然是蓬蓽生輝的美事,我孩童時候就仰其大名,何期能聆其大教!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和朋友走進先生的工作單位,一位高大魁梧的中年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朋友說明來意,那中年人爽快地答應了要求。原來他就是潘先生!他詳細詢問了我的姓名,構思片刻,就從抽屜中抽出一張宣紙,唰唰地如雲煙落紙,搖曳生姿的“孫天浩書法展”六個大字頓時流瀉了出來。我慌亂中竟然連宣紙都沒帶,而現在,潘先生卻毫不介意地滿足了我這個素不相識的年輕後學的願望!這件事在我的頭腦中激起的漣漪時至今日仍沒有平息,成了我在墨海暢遊的巨大力量源泉,生怕稍有懈怠而荒廢了學業,辜負了他對我的拳拳扶掖之心。
由於有了這一次的面晤,我三番五次斗膽地向他請教。他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諄諄教誨,可以說,我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他的熱情鼓勵和悉心指導,先生的人品藝品由此可見一斑。
先生的書法承王鐸餘緒,跌宕起伏,韻律感、抒情性極強。他在繼承王鐸的基礎上,將碑的蒼茫和帖的典麗融合在一起,把對線條的理解把握髮揮到了嶄新的高度,用筆更加豐富,變化更加多端。他主張“書法藝術就是線條的藝術”,這是他在長期艱苦的書法實踐中得出的經驗總結,也是對孫過庭“用筆為上,形質次之”的直觀詮釋。我在欣賞他大氣磅礴、酣暢淋漓又意態百出的行草書法時,每每產生了巧奪天工的感喟和自己無處落筆的感慨。
“書畫同源”在先生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他的國畫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先生於人物、花鳥、小品、山水等無不精工,尤以山水為善。所作山水,一如其書法,大氣渾茫,具有北國大川的巍峨氣勢,同時具有南國丘壑的靈秀浸潤。先生所畫的竹也很有特色。我曾向他求得一幅墨竹,畫面上的叢竹瘦勁有板橋的筆意,滋潤有水鄉的風情,更多的是他氣度修養的綜合寫照。
先生常自謙文化底蘊不厚。其實,他興之所致寫的打油詩,時有意境深遠的神來之筆。比如,他在《織娘理青紗》畫上題寫道:“籬下豆和瓜,織娘理青紗。莫道千丈亂,巧織書和畫。”由物理聯想到藝理,聯想奇特。又如在《大肚》一畫上題詩曰:“大腹便便貌不奇,身旁布袋自非輕。試問其中藏何物?但笑搖頭言不知。”充滿禪意,意在詩外,耐人尋味,等等。
潘先生雖年逾七十,但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仍然臨池不息,不斷攀登藝術的新高峰。我很慚愧拙劣的筆無法記述潘先生的藝術內涵和博大胸懷,正應了青蓮居士“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的感嘆啊!(孫天浩)
訪清心齋主潘宗和 文/劉欣
(一)
潘宗和是著名的書畫藝術家,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他在書法上很有成就,大街上到處有他的題字,店鋪,商場,公司,工廠,都能見到潘老師的墨跡。
我看過許多潘老師的書法作品,其用筆酣暢淋漓,墨韻十足,我對他的藝術十分欣賞,他的字我認為並不算秀氣,但絕對大氣,看他的字,心裡就是覺得很歡暢,我是如東縣實驗中學的一名國中生,對書畫很熱愛,決定去潘老師家拜訪。
獨自去一個陌身人家拜訪,對方是社會的一個名流,是一個卓越的藝術家,這對於我一個孩子來說,是挺害怕的,況且以前我也從未對當地某人有過如此的崇尚。也許是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去拜訪一下潘宗和老師,我期待和他交流學習。
一個豐利的美術老師告訴了我潘老師家的大體位置,我到那裡詢問了一些人,終於找到潘老師家的具體位置,我在他家門口徘徊了很久,但始終是沒勇氣進去,心裡很急噪,幾次蹬著腳踏車走了,又回來。
我越想心裡越不爽,咒罵自己無能膽小,思考一番後我終於鼓足勇氣敲起了潘老師家的門。
開門的是潘老師的妻子,她很親切問我要找誰,我問她潘宗和老師在不在家,她還是很客氣的用國語問我是誰,找他有什麼事,我告訴她我是來拜訪潘老師,象他學習,請教的。她聽這話頓時變得更加和藹和客氣,這使我的緊張也頓時消散了許多。她告訴我,潘老師的一個南京的老同事回來請他吃飯去了,讓我明天上午過來。她朝我笑笑,並關切的詢問了我一些。
第二天上午九點鐘左右,我來到潘老師家,潘老師也和他妻子同樣的和藹,他絲毫不曾因為我是一個學生而擺什麼大人架子,他招呼我坐。
我們坐在他的書齋--清心齋里,聽到清心齋這個名字我起先覺得這名字好象很大眾很普通,潘老師告訴我,他以前在文化館在黨校都住過一段時間,在那他的書齋有過兩個齋號,而前幾年搬家到這裡的時候,以覺得自己垂垂老矣了,想塗個清淨塗個清心,所以把齋號叫作清心齋。聽到他的解釋以後,我發覺這個看似很普通的書齋名實則包涵著一個老人最樸素的願望。
在我來之前,潘老師在書齋里看電視,為了我們的交談,他把電視關了。清心齋里的布置很簡約,但卻不失一種文人的味道,齋內懸掛著一些他的書畫作品,與他養的花草和一些瓶瓶罐罐,這使他的書齋顯得很典雅。
(二)
我和潘老師談了起來,我談了許多,談藝術,談人生,談學問,談教育。
他拿了許多他的畫冊,書法集,以及即將出版的四本書畫集給我看,他給我介紹畫冊上的一幅幅畫作,這些作品有許多都是在泰國,日本,新家坡,加拿大,美國等地展出過的,畫得真的很不錯,我很幸運看到這么許多潘老師的作品。
潘老師給我講述了一些他的藝術歷程,在他的藝術歷程里充滿了艱辛,他說藝術這東西不同於其他,不同於做領導,不同於開店做老闆,藝術是要看作品說話,搞藝術的人想要出人頭地,他的作品必須先出人頭地。而藝術跟那些做領導做老闆還不同的是,藝術是永恆的,而那些或許只是過眼雲煙。
潘老師不是藝術學院畢業的,而他卻比諸多在藝術學院畢業的人畫畫得好,字寫得好,他在藝術上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是靠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三)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潘老師說在大學,在美術學院裡其實學不到太多東西,關鍵是要靠自己鑽,自己實踐。
或許這個觀點在許多中庸人眼裡看來是十分荒唐的,但我十分認同,我曾經在《雜文報》上發表過一篇雜文題為《學校能學什麼》說得也基本是這個道理。
其實大學從某種程度上講真的是一個很可笑的地方,我有一個作家朋友叫陳進,她是個少年作家,小小年紀書都公費出過兩三本了,她在她《固都》一書的後記里這樣評論大學中文系,她說中文系學的東西絕對培養不了作家,那地方只能培養文藝評論家。
其實想文學和書畫也是一對姊妹藝術,它們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想寫好文章必須有好的閱歷,以及對人生有深刻的思考,這些都要靠實踐,而同樣想搞好書畫必須不斷練習,不斷實踐。
(四)
潘老師是個很實在的人,他讓我現在一定要先把學校里的學習搞好,這樣才能上一個好的大學,身價才能高。而且考藝術院校文化成績也不能差。他當年不是美術學院畢業的不錯,但現在時代變了,新一代的書畫人才,沒學歷什麼都搞不成,用人單位不要啊!
中國的應試教育,誰也改變不了,學生必須先把應試教育作為一塊跳板,使自己在學歷上有一定的資本,這樣才能立足。
潘老師說的這一點讓我受到很多啟發,我的文化成績並不理想,我曾經在許多報刊上筆伐過中國教育,寫過許多小說,雜文諷刺抨擊過。
其實現在想想,中國的領導人肯定也不是傻瓜,他們肯定比誰都清楚應試教育的弊端,但中國國情決定中國教育就應該是應試的,在短期內,這一現實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必須面對這一現實,先過好應試這一關,才能更好的享受藝術。
(五)
潘老師的兩個女兒都是專業搞藝術的。而他的外孫女今年剛剛高考,學的是理科,但業餘時候也愛畫畫。
令我吃驚的是,我看到他外孫女的畫作雖是業餘愛好也畫得很不錯。
潘老師說,其實學一門藝術最重要的也不是什麼工作,不是什麼賺錢,最重要的是自己一心裡喜歡,自己快樂就行。或許一個人在其他的方面,其他的學科,有取得比書畫更好的成就,而同樣也喜歡書畫,那書畫就成了那個人很高雅的一個愛好。
我想我以後也不一定非走書畫這條路不可,除書畫以外我也有許多其他愛好,也取得過許多其他成就,比如在文學方面,我在許許多多的報刊雜誌以及網站上發表過文章。同樣我對攝影藝術也十分熱愛,拍過許多自己尚算滿意的作品,我的嗓子也不錯,歌唱得挺好,在學校也拿過一些獎。
我如此多的愛好,在以後的工作中並不一定非要選擇書畫,但無疑書畫將是我高雅的一門愛好。
(六)
我要離開潘老師家之前,潘老師以墨寶相贈。
他揮筆寫下四個漂亮的大字“多思必得”他說這是他希望我能做到的。
我點點頭,潘老師還把他的一本畫冊送給我,他還說等他新的四本書畫冊出版後到時候也送給我。
這令我很是感動,一個著名的書畫家,對一個曾經素昧平生的小孩兒,以墨寶和畫冊相贈。
我想其中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和潘老師一樣有對藝術的一種執著,與追求。潘老師願意把自己珍貴的藝術品贈給一個與自己一樣對藝術熱愛的人,雖然他們藝術創作水平有高低,但執著的愛是一樣的。
從這一點更可看出潘老師對藝術是多么的愛!我想到一句話,藝術總是為了表達美。
2007年7月4日
七律•清心齋賞畫致潘宗和師
● 汪劍坤
清心齋里有何悟,
筆即心香硯即爐。
畫軸展開宜緩緩,
嵐煙驚動會浮浮。
天機探究疊山石,
雨水甘甜試瓦壺。
天地情思誰解得,
船頭簫管忘江湖。
詩話:有一種禪悟與晨鐘暮鼓無關,卻比晨鐘暮鼓更為悠長;距青燈木魚甚遠,卻有著青燈木魚旁的莊嚴。身處紅塵,靈台不染塵埃;也是凡人,胸懷十分正氣。對功利淡薄,煩惱忘卻,走遍大山大川,吸納天地元神。閱盡前人名作,收拾自家山河。對藝術的虔誠,佛家高僧相似,對天地的情思,古稀猶是赤子。一方端硯為爐,一支湖毫為香,去叩拜藝術之殿堂,去成就藝術之人生。清心齋主潘宗和給人即如此印象。
清心齋的門總是為來訪者開著。為我沏一杯綠茶,點一支香菸,然後打開大大小小的畫作。大的長可十數尺,攤在地板上,小的團扇,由人掌上品味。或書法,或山水花卉,或飛禽走獸,或古代聖賢,甚或鮮味佳肴。你不得不嘆服,潘師心中之天地,腕底之功力、筆墨之趣味。
有幸看潘師作山水畫,邊蘸墨揮毫紙上,邊念念有詞說與賓客:山,大物也。其形欲聳拔,欲磅礴,欲渾厚,欲雄豪,欲精神,欲嚴重,欲顧盼。欲上有蓋,欲下有乘,欲前有據,欲後有倚……停筆退後幾步,一番思考,復墨染宣紙,又說到: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汪洋,欲迴環,欲噴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說到得意處,畫到得意時,也點上一支煙,吸上幾口,又在畫上小心收拾,小心收拾,還有言詞由人見識: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畫畫說說,說說畫畫,補上一句:這都是古人的經驗之談……
天已傍晚,潘師就這樣悟著,說著,畫著。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心。
註:山石、瓦壺、船頭、簫管皆為潘師畫中景物
媒體及名人的評價
●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說:“今天看了你(潘宗和)的一幅小字,雖然字很小,但氣勢很大,也很有法度,真不錯。”
●著名書畫家陳大羽說:“老潘的人物、花鳥、山水都能畫,而且畫得相當的好,一般的人達不到,為什麼?我認為他有書法的基礎,他的書法非常好。我很欣賞他。”
●著名書法家尉天池說:“恣意縱橫、氣韻生動,潘宗和的書法恢宏大氣,看得出他的胸襟非常開闊。”
●著名書法家黃惇說:“潘老師的書法雄渾大氣,線條老辣飛動,學王鐸而能自出己意,十分難得。”
●著名畫家康平說:“潘宗和在南通書畫界,在他們那個年齡段,他的花鳥畫應該是一個代表人物。”
●著名畫家范揚說:“山水渾厚,花鳥清朗,扇面人物雜畫筆法爽快,書法壯氣,手札靈動,諸般好處,可以細究,先生多年潛心翰墨,吾輩當引為楷模。”
●著名畫家方冰山說:“在南京,甚至在全國,談筆墨功夫,有一些名家都不如潘老師,只不過他住的如東,如果在外地,碼頭大一點,那就是大名頭。”
說起來似乎有些對潘宗和老師不敬,我第一次聽說潘老師的名字,是20多年前在如東縣城的一家浴室里。那時我還是一位高中生,浴室的一位擦背師傅邊擦背邊對人說:“要說我的手藝,我告訴你,潘宗和每次來洗澡,只要我擦!”一班等著擦背的人於是個個對他肅然起敬。
潘宗和,是誰?
“潘宗和你還不認識?大書畫家!”
我的大舅舅雖以務農為生,在遠離縣城的鄉下卻算得上是個熱愛文化的人。我高中畢業考上了大學,那時大學生少,他很高興,喜慶宴上對我說:“我平生最佩服的文化人是兩個,一個叫潘宗和,一個叫尤文絢(亦系書畫家——筆者),嘖嘖,這兩個人,了不起!”
潘宗和的名字,我由此記得牢牢的。
在如東,用家喻戶曉來形容潘老師的名聲誠不為過,上自黨政首腦,下至販夫走卒,人們無不以獲得他的作品為榮。大學畢業我回家鄉縣城執教,遊逛街市,更領略到潘宗和的名聲:街頭巷尾,凡有市招,大多出自其手。這些市招用筆豪放率性,看似狂放不羈而又沉著大方,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我每每駐足欣賞。
其實,潘宗和老師的名聲早已逸出鄉里,在中國書壇和畫壇都占據了一席之地。
1973年,潘宗和的國畫作品《平凡的崗位》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了美術界的關注,人民美術出版社以四種形式出版了這幅作品,一起出版的則有關山月、宋文治、梁岩等名家的畫作,天津人民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及新華日報等多家單位也紛紛出版和發表他這幅作品。那時的潘宗和深入工廠車間、田間村頭,捕捉普通勞動者的動人風采,緊扣時代的脈搏,創作了大量的人物畫。筆墨當隨時代,他的筆下展現的是當時火熱的時代場景,海邊的漁民和他們織網的妻女,工業生產一線的勞模,耕作的老農,摘桑養蠶的女子,無不生動傳神,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但相比於他的書法和花鳥畫作品,潘宗和的人物畫似乎並未過多地被書畫界所提及。這也難怪,成名之後的潘宗和被任命為文化館館長,諸事繁雜,加之他責任心極強,幾無精力再搞人物畫,只能忙裡偷閒進行書法和花鳥畫的創作。
潘宗和身材魁梧,性情剛正豪爽,人說字如其人,他的書法從總體風格上看,走的也是豪邁一派。他學書從唐楷入手,上溯魏漢,精摩《張猛龍》、《石門銘》,中研蘇米,下逮明清,文徵明、徐渭、王鐸諸家無不涉獵,其中尤以王鐸筆墨揣摩至深,用功最勤。碑帖融合,南北神接,這使得潘宗和書法諸體皆能。筆墨實踐則精於行草,博採眾長又融入自己胸襟悟性,終形成他行草恣意縱橫、氣韻生動而又用筆堅實凝練、顧盼沉穩的鮮明個性。老師曾為我作四尺宣草書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凝墨提筆,幾乎一氣呵成,正恰似大江東去,波濤翻卷,筆墨粗狂處有如浪擊巨石,不可遏止,但縱觀卻又見水汽迷茫,讓人神思悠悠。
宗和老師的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1986年就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作品《行草書中堂》在賽克勒杯國際文化交流書法大賽中獲得銀獎,書法長卷《林散之論書詩兩首》在全國書畫長卷展後入編《中國書法全集》。著名書畫家歐陽中石、尉天池、黃惇等都曾對他的書法作品給以較高的評價。潘宗和曾擔任南通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的書風,在江海平原一時獨領風騷,許多人練習書法甚至從“潘體”入手。
潘宗和的花鳥畫,明顯受吳昌碩、任伯年等海上畫派畫家的影響。然細觀其作品,我們也能看到齊白石的影子。人說“海派無派”,齊白石也正是一位喜歡“變法”的大藝術家,這皆符合潘老師的性情。潘老師藝膽極大,不管哪門哪派,都是師其心而不師其跡,走自己的路。兼收並蓄,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使他的花鳥畫呈現出自己的獨特面目:大寫意,不拘泥,少束縛,既俗得到家,又雅得入骨。看其筆下,叢間燕雀,梢上喜鵲,鄰家懶貓,籃中肥蟹,皆形神畢現;綻雪紅梅,搖曳野菊,簌簌蘆葦,庭院小景,都生機盎然。雖都是江海平原尋常景物、普通農家鄙俗風味,經他之手,無不涉筆成趣,雅致有韻,讓人觀之喜愛不已。技法上,他的恩師、江蘇省第一任美術館館長、著名畫家康平在《南通花鳥畫的現狀》里把潘宗和作為這一地域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潘宗和以行草筆意入畫,用粗頭亂服般的線條,寫出井然有序的結體,既痛快爽利又沉著堅實。觀其六尺、八尺大畫,亦是駕輕就熟,遊刃有餘。”
然潘宗和自己最鍾情的,卻是山水畫的創作。猛聽這確有些出乎人們意料,因為潘宗和在60歲之前,很少有山水畫作面世。稍一思量卻恍然大悟:以潘老師之性情、之膽魄、之胸襟,縱情于山水,點染於大荒,那是再自然不過的。所以在1997年退休之後,他即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了山水畫的創作之中。
這10年來,潘宗和幾乎每天都要在畫桌上揮灑8小時以上,創作的山水畫作品達到上千幅。近日,我去他的“清心齋”拜訪,見他正以兩張六尺宣相拼在創作大幅山水《林巒秋霽圖》。此畫他動筆已10日有餘,接近完成。先生赤著腳,手持畫筆,時而退後端詳,時而趨步急點,畫面氣勢磅礴,只見山體狂放,怪石突兀而綿延,層林盡染,松壑渾沌而鴻蒙。用筆看似凌亂不堪,然又甚有法度。先生以狂草入畫,點、潑、積、破墨並用,密集厚重處簡直鋪天蓋地,然峰迴水轉,意料不到之處突現舒緩清亮,端的筆力渾厚,氣象萬千。
山水畫家中,先生最推崇黃賓虹,多年來對他畫作的臨摹用功相當勤勉。同時又多曾遊歷名山大川,領略祖國河山之瑰麗、之壯美,大長胸魄之豪氣。我看其畫作,不管是外在的黑、密、厚、重,還是內里的“渾厚華滋”,實已頗得朴存老人精髓。陳大羽曾評價他的作品“筆墨雄渾酣暢,氣勢恢弘開張。”
著名南通籍畫家范揚(其夫人潘金玲為潘宗和弟子——筆者)認為,一位高明的山水畫家必須要經歷三個創作階段:師名家,師自然,師我心。經過不懈努力,潘宗和的山水畫創作可以說已達到了隨心所欲、從心而化的程度。翻看他近年來創作的大量山水畫,畫面千變萬化,山捲雲舒、水氳霧靄都不拘一格,粗看大多似是而非、出人意表,但再看卻見亂中趣味多,粗中境界深,讓人養目又養心。
讀畫原是讀人。潘宗和書畫作品中透露出來的大境界正是他高尚雄健人格的體現。
先生在地方上雖名聲很大,然從無有些藝術家的架子,也無絲毫名利心。普通民眾找上門去求字索畫,無不慨然應允,往往當場鋪紙磨墨,讓人欣喜而歸。聞其功力深厚,曾有人找上門,許以重金讓他仿造某名家畫作,他斷然拒絕。每年春節前,他都和一些書畫家上街頭免費為民眾書寫春聯,凡向他求學者,都免費傾心施教。他曾擔任過好幾屆人大與政協常委,以及市、縣人大代表和黨代表,以自己的影響力積極獻計獻策、仗義直言,對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功莫大焉。
潘宗和在擔任館長期間,如東縣文化館以極大的熱情扶植培養青年業餘美術愛好者,經他們培訓考取各種美術院校的學生有好幾百人,出了一大批國家和省級會員,比如丁傑(著名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叢志遠(美國新澤西州美術家協會主席、威廉·帕特森大學美術系終身教授)、管懷賓(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吳元奎(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謝駿(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如東縣文聯主席)、丁征峰(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錢庚冬(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等。與此同時,如東還成為著名的“中國民間繪畫之鄉”。
先生幾無其他嗜好,唯書畫是耽,退休後,每日裡絕大多數時間都用來創作和學習。日積月累,終有豐厚收穫。中國文聯出版社日前將他的書法、扇面書畫、花鳥畫和山水畫集成一套四本出版,這是對潘宗和老師退休十多年來所取得的累累碩果的一次小結,也是對他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求索創新的肯定。這些闡釋大道、張揚大美的作品,也必將給先生的書畫愛好者們一個新的驚喜。
潘宗和部分作品參展獲獎出版目錄
1973年 國畫《平凡的崗位》 全國美展 參展 人美四次出版
1987年 行書條幅 省群文幹部書畫攝影展覽 銅獎
1990年 行書中堂 日中書法展出版
1990年 行書中堂 國際文化交流首屆賽克杯書法賽 銀獎 出版
1992年 行書條幅 省群文幹部書畫攝影展覽 三等獎
1993年 行書《詠梅詩》首屆中外詠梅詩書畫展覽 優秀獎
1993年 行書《毛主席詩詞》紀念毛澤東誕生100周年書畫展 三等獎
1994年 國畫《孔雀圖》中華逸吟神墨詩書畫國際展覽 金獎
1995年 書法條幅 省首屆業餘美術書法展 銀獎
1996年 行書《魯迅詩》全國文學作品書法大展 優秀獎
1997年 行書中堂 國際文化交流第三屆賽克杯書法賽 三等獎 出版
1999年 國畫《秋山初染》中華書畫名家作品集 出版
2000年 行書中堂 全國民眾書畫攝影大展 三等獎
2000年 行書中堂 迎接第六屆中國藝術節書畫展 銀獎
2000年 行書長卷全國書畫長卷展覽 參展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