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起因
父親患肝癌命懸一線
潘明是土生土長的廣西南寧人,在廣西橫縣蓮塘鎮農業服務中心當農業指導員,在2003年時被查出患有B肝。2011年5月14日,潘明被告知他患有原發性肝癌伴B肝後肝硬化,肝功能儲備較差,已經不適合進行腫瘤切除手術。為了治病,潘明決定到廣州的醫院求醫,醫院肝膽外科的楊教授對潘明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和評估後,告訴他唯一的治療方法只有進行肝移植,不過楊教授同時也告訴潘明,由於肝移植是03年對於中末期肝病的唯一治療手段,肝的來源又十分緊缺,供體與受體非常不平衡,因此他只能排隊等待合適的肝。而據衛生部統計,目前我國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大概有150萬人,其中只有約1萬人能夠做上手術,不到1%。
據楊教授介紹,雖然肝是唯一可再生的人體器官,但活體肝移植手術是一種高技術、高難度、高風險的手術,當時全國僅有不到二十家醫院有能力做這種手術,而且活體肝移植手術對獻肝者有著嚴格的要求:必須是三代以內的直系親屬;無任何傳染性或遺傳性疾病;血型合適;體檢等相關檢查合格,最後還要通過心理評估,證實捐獻者是出於自願等,最終報告還要由廣東省衛生廳分管副廳長簽字,方能進行手術。
事件經過
為救父孝子沒一點猶豫
潘明的妻子和弟媳先後進行檢查,但都因各種原因未能成為合格獻肝者,他唯一的生存希望就落在兒子潘健的身上。潘健是廣西工學院鹿山學院08級的一名設計專業學生,一個帥氣愛笑的大男孩,平時健康的生活習慣使他成功通過了所有的檢測,成為了父親幾乎唯一的合格獻肝者。
得悉了這一結果後,一直堅持不放棄的潘明卻動搖了,兒子是家中的獨生子,第二年就將大學畢業的他前途一片光明,如果要做活體肝移植,兒子要冒比自己更大的風險,“自己幾十歲也就無所謂了,但兒子還有大把青春,不想他來捐。”潘明坦言當時已經做好了放棄的準備。
然而23歲的潘健卻早已作出了抉擇。潘健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他說剛開始的時候對父親突如其來的重病感到很崩潰甚至絕望,但是檢驗結果卻讓他看到了希望,“我那么年輕,恢復起來肯定也快。”潘健說無論讓他重新選擇多少次,他都不會動搖也不會後悔。
“我的命都是爸爸給我的,現在我救他也是應該的。”靦腆的潘健最終取得了親屬的支持,大家雖然十分擔心父子倆的安危,但也只能尊重潘健的意見,默默為他們祈福。
2011年7月26日,楊教授帶著他的治療組走上了手術“戰場”,按照術前評估,潘健近60%肝臟將被移植到父親潘明的體內,由於活體肝移植需要治療組連續為父子二人手術,這場“戰鬥”從早上8點半一直進行到次日凌晨3點鐘,“看到各種儀器顯示捐獻和移植後的二人一切正常,現場的醫生們和督戰的領導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楊教授說。
事件結果
兒子術後肝再生恢復八成
2011年9月21日,據楊教授介紹,潘健的肝已經生長到原來體積的80%左右,術後恢復得比較好,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一般來說術後3個月就可以正常生活了,術後半年如果沒什麼問題的話就可以參加運動了。”楊教授說喜歡踢球游泳的潘健以後依然可以參加他喜歡的體育運動。“10月1日我就回去上學了,之前請了一個月的假。”潘健說一些同學好友聽說了他的情況後都有鼓勵他,他也想儘快和朋友們相聚。
父親日後或將終身服藥
而父親潘明則需要服用抗B肝和抗排斥的藥物,就情況來看可能需要終身服藥。至於終身服藥帶來的經濟負擔,楊教授表示,這類患者第一年的藥費平均來說每個月要4000多塊錢,而一年之後患者需要承擔的藥費則可以降到1000塊錢左右,不會對其日後的生活造成過大的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