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佩仙

潘佩仙,女,是浙江省景寧縣鶴溪鎮建設百貨商店棉布櫃組的一名普通營業員。在她參加工作的三十五個春秋里, 她連續二十九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多次被省供銷社評為先進營業員。1988年——1991年春,潘佩仙贏得了商業部授予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總工會授予的“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十佳營業員”的殊榮,在共和國的史冊上刻下了她的名字。

基本信息

一、愛社如家 廉潔奉公

潘佩仙同志所在的櫃檯,一年要進十幾萬元的商品。為了增加收入,節約費用支出,她不顧年老體弱,靠手拉肩扛,所有的商品都是自己從批發部搬回來,有時累得筋疲力盡,可她卻沒有向訴過一聲苦。
幾年來,她沒有請過一天假,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店裡。有一次,她生病住院,稍微好一點,她就要求出院,醫生和單位領導要她把病治療好再出院。她說:“現在正是旺季,我住院要影響營業,而且給企業增加醫藥費支出,還是配點藥在家裡吃吧”。在她的堅持下,醫生只好同意了,一出院,她就帶病堅持工作。
前些年,社會上流行不正之風影響到各行業,營業員私拿回扣屢見不鮮。潘佩仙一年經手進貨十幾萬元,可拿一筆可觀的回扣。批發單位也多次提出給她現金回扣,而且說,如今哪一個營業員不拿回扣,我們會給你保密的。可潘佩仙不來這一套,把回扣如數交給企業。為此,有人說她傻,她卻說:“我拿公家的工資,就得為公家著想”。這體現了她的為人和高尚風格。
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她換了許多地方,也換了許多工作,從來都是為著供銷社精心打算,減少費用。她的那種為了公家節約一厘錢的精神,顯得十分男能可貴。

二、工作表率 為人楷模

1957年,潘佩仙分配到鶴溪供銷社飲食店。三十多年來,工作崗位換了一個又一個,每一次調動她總是愉快地接受,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鶴溪飲食店時她認真地工作,熱情對待每一位客人。從縣城調到鄉下,她無怨言。在張村做棉布、針織,她熱心鑽研業務,掌握操作技術。調回縣城後,她更是加倍工作。
潘佩仙文化基礎差,她知道要接待好顧客必須了解商品知識和顧客心理,要熟練掌握各項基本功。為此,她勤學苦練,對來店的每一位顧客都認真觀察、比較、分析、了解顧客心理;對櫃組的每一種商品都反覆琢磨,掌握其性能、特點,以及它的最優使用對象,便於向顧客作全面介紹。她經常利用空餘時間,操練布的卷、放、量、剪等操作基本功,練就了一手過硬的操作本領。平時總是把貨物擺放整整齊齊。
通過幾年的摸索,潘佩仙積累了一套棉布經營經驗。不論是誰,她都熱情接待,有求必應,有問必答,百問不厭,特別是對鄉下來的顧客,不懂商品知識,她總是耐心介紹,熱情地當好顧客參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店發展迅速,鶴溪鎮經營棉布店發展到二十幾家,潘佩仙思索怎么在市場中占有地位,做好生意,發展企業,她根據棉布更新換代的特點,及時捕捉信息,研究市場變化規律,做到勤進快銷,在進貨上做到多品種,少批量的經營策略。在經營上,遵守商業信譽,搞好與皮膚公司的關係,及時調換不適合的商品。使商品結構更合理。
潘佩仙不但自己工作兢兢業業,她還時常教育子女要好好工作。

三、三尺櫃檯 春風沉醉

潘佩仙知道零售商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視窗”,自己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為此,她總是嚴格遵守社會主義商業道德、文明經商、禮貌待客、一切為顧客著想。
知道潘佩仙的人,也許還沒有忘記1962年那件事。當時,正是雙搶大忙季節,店裡的鐵制小農具賣光了。對於基層供銷社生產資料門市部來說,犁頭、鋤頭等農具是不可缺的必備品,於是,她跟往常一樣,下了班匆匆扒了幾口飯,便拖了根扁擔往城裡農機廠,提出100多斤的犁頭、鋤頭等小農具,迅速往回趕。
張村離城只有五華里,平時根本不放在眼裡,此刻卻是那么漫長,越走越沒有力氣,一下摔倒在水溝里。原來是,她在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身體搞垮了,再加上這時候她還懷著五個月的身孕。當她甦醒時,已經趟在醫院的病床上,一直守候在身旁的丈夫告訴她所發生的一切—— 他們永遠失去了這個沒有出世而又是夫妻倆心愛的孩子。
有一次,一位畲族中年顧客要買一塊布料,可是店裡剛剛賣完了。顧客就要原來的那種,潘佩仙 二話沒說,把顧客交代給其他營業員,自己跑到批發倉庫買到這種布料,畲族顧客十分感動。
她那和藹可親,象醉人的春風,在人們的心頭上染出了一片深情的綠洲;她那潔白純真的人品,象不凋謝的紅蓮,在人的腦海里顯現著令人嚮往的憧憬;她那晶瑩樸實的業績,象測繪的標桿,在人們的涉世中發揮了衡量步履的作用。正因為這樣,她在1991年4月28日,被全縣人民評為“畲鄉建設十大標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