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姓

元朝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為湘鄉州。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湘鄉州降為湘鄉縣。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廢道制,湘鄉縣直屬省轄。

漳[漳,讀音作zhāng(ㄓㄤ)]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妊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妊姓是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始祖為黃帝的長子。又據《左傳》說,妊姓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裔。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為妊,而謝、章、薛、舒、呂、終、泉、畢、過、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章氏推溯起來當然是五千年前黃帝的後裔,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
章氏祖先原居零陵(今湖南邵陽一帶),後有一支族人遷至龍城(今湖南湘鄉地區),為與原章氏一族有所區別,遂改加“氵”偏旁而稱漳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漳水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漳水,河流名稱。
在典籍《周禮·夏官·職方氏》中記載:“冀州,其川漳。”在奠基《山海經》中記載:“漳水,發鳩之山,漳水出焉。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少山,淸漳水出焉。又水出南郡臨沮。荊山,漳水出焉。”在《說文解字》中注釋:“濁漳,出上黨長子鹿谷山,東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南漳,出南郡臨沮。”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稱漳水者,著名的有五條:
一稱濁漳水,發源於今山西省長子縣,東北流向至襄垣縣北,東南流入河南省林縣北界,與清漳水匯合。
二稱清漳水,發源於今山西省昔陽縣,南向流入河南省林縣北界,與濁漳匯合。
三稱漳江,亦稱雲霄溪,發源於今福建平和縣博平嶺山脈東麓大峰山,東向於雲霄縣接納頂溪和南溪後注入東山灣,流向台灣海峽,注入東海。
四稱漳河,位於今湖北省荊門、宜昌、襄樊三市交界處三國時期古戰場的中心地帶,為長江中游北岸支流沮漳河的東支,流過今湖南省桃源縣城,形成“桃源八景”之一後匯入沅水。
五稱漳江,發源於今貴州南部的黔桂邊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是水春河峽谷的中下遊河段,至龍王洞入地下暗河。
古代,居於漳水流域近岸的住民,從先秦時期至兩漢之際即有以漳水為姓氏者,稱漳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唐朝時期古漳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漳州,為州名,即今福建省漳州市地區。
漳州是古老的文化名城,早於一萬年前就有中國古先民在該地區繁衍生息。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漳州被列入秦朝中央版圖,隸屬於閩中郡。漢朝時期以梁山為界,分屬南越、閩越兩個地方政權,延至隋朝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歸於一統。
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將福州西南境區拆出,建漳州,迄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歷史。其後,在五代亂世之時,中原許多民眾為避戰亂災禍,紛遷閩南地區,其居漳州地區者,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漳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扎拉哩氏,亦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源於元朝時期女真扎剌兒部族,以部為氏,滿語為Jalari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一說為烏蘇里江流域)、烏拉(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下營子)等地。清朝初期,扎拉哩氏族有將領扎拉哩·阿布善,滿洲正藍旗人,世居瓦爾喀,參與鄭成功的軍隊作戰,在攻漳州過程中陣亡,被康熙大帝追贈為雲騎尉。扎拉哩·阿布善的後裔子孫中,有悼念先祖戰功事件者,以陣亡之帝為姓氏,稱漳氏。滿族扎拉哩氏,在清朝晚期以後,後多冠漢姓為張氏、漳氏、詹氏、年氏、白氏等。
據史籍《滿漢名臣傳》記載,滿族卓佳氏,滿語為Jogiya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清朝中期,卓佳氏族有將領卓佳·常泰,滿洲正藍旗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從征蒙古準噶爾部,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又從征大小金川,他作戰驍勇,皆立有戰功,乾隆大帝對其很是讚賞,累官升遷至福建漳州總兵。在卓佳·常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作在為姓氏者,稱漳氏。滿族卓佳氏在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卓氏,唯有卓佳·常泰家族例外。
二.郡望: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裡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為黃蓋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廢黜。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按“存要去閒,並小為大”的原則,廢除州、郡、縣制,實行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將零陵郡改置永州總管府。從置永州總管府到現在,永州這一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已經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於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合併為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劃歸郴縣專區外,其餘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員公署設零陵縣芝城鎮(今芝山區),轄八縣: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祁東二縣劃歸衡陽專區。1964年5月,劃零陵、道縣的十二個公社和九個國營林場,設定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為零陵地區。1979年,零陵縣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改永州鎮為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至此,零陵地區轄永州、冷水灘兩市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九縣。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以國函[1995]110號函批覆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改名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名冷水灘區。地級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九縣和芝山、冷水灘兩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芝山區。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冷水灘區。
龍 城:即今湖南省湘鄉市。湘鄉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朝屬長沙郡湘南縣。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郡。後於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封長沙王的兒子劉昌為湘鄉侯。自此始有湘鄉之名。東漢時改長沙郡,原湘鄉侯領地改為湘鄉縣。西漢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皇帝劉欣將漣水流域賜給長沙王子劉昌,封他作湘鄉侯,這是湘鄉建置之始。東漢建武初年,原湘鄉侯領地置湘鄉縣,原荊州零陵郡,縣治就在今市城。三國時期孫吳屬衡陽郡,並為衡陽郡治所在。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42年)並連道入湘鄉縣,縣域擴大,仍屬衡陽郡。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衡陽郡,將湘鄉、湘西、衡山三縣合併為衡山縣,屬潭州總管府。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潭州總管府為長沙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衡山縣復置湘鄉縣。元朝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為湘鄉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湘鄉州降為湘鄉縣。清代,湘鄉縣屬長沙府。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府州建制為道,湘鄉縣屬湘江道。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廢道制,湘鄉縣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邵陽),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4月改屬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益陽)。在習慣上,湘鄉有“新湘鄉”和“老湘鄉”的區別。將現在的湘鄉稱作新湘鄉,將1952年拆縣前的湘鄉,稱作“老湘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湘鄉縣屬益陽專區。1952年,湘鄉縣劃出現在的雙峰縣全境及漣源一部分,餘下仍稱湘鄉,次年11月湘鄉改屬邵陽專區。1965年7月改屬湘潭專區。1983年2月湘潭撤地建市,湘鄉改由湘潭市管轄。1987年3月6日,湘鄉縣正式改為湘鄉市。
漳 州:即今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后垂拱(公元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朝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公元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朝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唐朝高宗總章(公元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唐儀鳳(公元676~679年)年間,唐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準在泉、潮二州之間設定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漳江,所以定名為“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定漳浦縣。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福建漳浦),到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福建漳州薌城),改稱漳州郡。元朝時期改稱漳州路。明、清兩朝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範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年間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朝乾德(公元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巖、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明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巖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範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市;1985年6月,地市合併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