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立東甌王

漢立東甌王

漢立東甌王,是漢王朝在甌地建立了一個"東甌國",東甌王即為該國家的國王。東甌王騶搖,是越王無疆次子蹄的六世孫,姓歐陽氏。東甌國從建立到解體,雖然僅有55年,但它充分說明在該城區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行政建置,就將溫台兩地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

簡介

東甌國(前472年-前138年),越王勾踐的後裔東甌王的封地,大致在今日浙東南的溫州市和台州溫嶺一帶。東甌,現在仍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古稱。

歷史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紛紛起兵回響,越王勾踐七世孫雒搖與閩越王無諸率越人跟從鄱陽令吳芮反秦,“越軍轉戰關中,復從諸侯入關。”
秦王朝滅亡後,項羽封吳芮為衡山王,但因楚、越有舊隙,擔心閩越強大對楚不利,不封無諸為王,而雒搖則僅為都尉。項羽的狹隘使無諸與雒搖十分不滿,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引兵垓下,助漢高祖劉邦擊滅了項羽的楚軍。
公元前202年,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公元前200年,雒搖受封為“海陽齊信侯”,時稱“閩君”或“閩越君”。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漢廷以“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自此雒搖定都東甌(今溫州市區),重建東甌國,成為甌越中興之祖。漢初因功對無諸和雒搖封王,閩、甌兩地保留了越族部落的自治,並不完全服從於中央漢廷。
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吳王劉濞起兵叛亂,當時的東甌王舉兵脅從,史稱“七國之亂”。據《史記·東越列傳》記載,吳王被太尉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在丹徒擊敗投奔東甌國後,漢廷密使遊說東甌王,於是東甌王弟“夷鳥將軍”乘勞軍之際殺了劉濞將功折罪。事後東甌王封為“彭澤王”,夷鳥將軍封為“平都王”。

復興

“七國之亂”失敗後,吳太子劉子駒逃亡至閩越國,並得到保護。因劉子駒的挑撥,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東甌發生內訌,閩越王郢出兵圍住了東甌城,年邁的東甌王貞復馬失前蹄,戰死在海塗中。漢武帝派中大夫嚴助從會稽發兵,從海路馳援“東甌國”,閩越軍聞訊撤退。
東甌國新君望迫於閩越壓力,“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率領族屬軍隊四萬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並被降封為“廣武侯”,東甌國從此在漢朝行政上取消了,但甌越人仍居住於王國故地,並多有人為避戰亂遷徙至周邊東海各島群。

覆亡

自雒搖復興東甌至望內遷江淮,傳數世,歷時55年。這是溫州城區第一次明確記載的行政建置,為此後2000多年溫州行政區域建置的基礎,並將溫台兩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東甌列傳》也讓溫州的歷史首次被記入正史。據南宋《紹定舊編》記載,溫州市共有五世東甌王留下王陵,現僅存一處,在鹿城區黃龍街道甌浦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