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漢漆器的脫水與保養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漆器發展的鼎盛時期戰漢兩代,人們大多使用當時極為名貴的金絲楠木為胎製作漆器,而眾所周知在明末就瀕臨絕跡的金絲楠木,具有不怕水、不怕潮濕的特點,而且多年用水浸泡也不損壞,同時在用漆上,戰漢漆器選擇了從漆樹汁中提煉天然漆料具有非常強的耐腐功能。具體過程是先將金絲楠木旋削成型,刮漆灰打磨拋光後製成胎體,然後再反覆多次塗漆,並以彩繪裝飾,最後再塗一遍清漆上光再放入溫室中烘乾,最終完成漆器的製作,由此可見以具有防水能力的金絲楠木為材,塗以天然漆料的戰漢漆器,不但色澤明亮艷麗、光彩奪目,而且因二者屬性相近,木材與漆器結合得十分緊密,具有非比尋常的防腐、耐酸、耐鹼、耐磨的能力,因此得以長久地保持光亮如新的形態。另據史料記載,傳世的戰漢漆器,到宋代時就已基本絕跡,這是因為漆器雖比瓷器經久耐用,但畢竟是木製的,長久的使用必然會因為空氣的氧化而損毀,以及自然磨損、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再加上瓷器的逐漸成熟並普及,漆器到了東漢時期就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所以沒有像銅器一樣實現流傳有緒的傳承,可以說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戰漢漆器都是出土(出水)品。從歷年的考古發掘狀況來看,作為陪葬的漆器並不能抗拒墓葬中的水分和土壤的侵蝕。在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叫:“乾千年,濕萬年,不乾不濕就半年。”漆器也是一樣,土坑中出土的漆器不但漆麵粉化、顏色暗淡、失去光澤,而且木胎經千年的埋葬後完全碳化,變成烏黑的木炭;水坑中出土的漆器則因為在水中長時間浸泡,而滲入大量的水分,呈飽和狀態,並附有大量泥漿,但我們說恰恰是因為水的浸泡,才讓漆器能夠保持著2500年前的樣貌。探究原因,首先是水能夠隔絕空氣,而水中的氧含量微乎其微,使得浸在水中的漆器的氧化速度得以延緩。其次是金絲楠木天然耐水,即便滲入了大量的水分但其內部的纖維結構並沒有受到根本傷害,只是有機物蛋白質被水析出,更沒有腐蝕。第三是因漆器的漆料取自於漆樹,與木料屬同宗同族,因而與木胎結合得十分緊密,有非凡的親和力,因此經水浸泡後的漆面並沒有出現起皮、起泡與木胎分離的現象。基於上述三點,令人僅需通過一些特殊的技術手段將滲入大量水分的漆器予以有效的脫水處理後,即可恢復其本身的神采。考古人員通常採用物理的方法,比如冷凍法、真空熱乾燥法或將其放入離心機快速甩乾,也可以用化學的方法配製特殊藥液將飽水漆器中的水分置換出來達到脫水的目的。另目前已知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是自然陰乾法,但需要特殊養護,且耗時較長,一年至三年不等,即便精心照料仍會有20%-30%的(程度不同的)損毀率。從上述分析我們得知戰漢漆器沒有傳世品,當今所見之物均屬出土品,而且只有出水坑的漆器,經過科學的脫水處理後可恢復原貌,但在收藏時應注意下述幾點:1.最好用玻璃罩隔開,以防塵防灰。2.不宜陽光及強光直接長期照射,因光線中的紫外線可損害漆器的結構。3.不宜用手撫摸,如須上手時須帶手套,防止酸及油污損傷漆器。4.冬季在暖氣房貯藏時須打開空氣加濕器,以保持空氣的濕潤度。5.環境溫度以20度左右,濕度為60%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