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森,A.
正文
美國經濟學家。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的維堡一個丹麥移民家庭。1918年成為威斯康星大學哲學博士,曾任 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哈佛大學教授。1937~1938年任美國社會保障顧問團成員,1938年任美國經濟學協會主席,1941~1943年任美國-加拿大聯合經濟委員會主席,還擔任過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顧問。早期致力於經濟周期研究。J.M.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以後,他很快轉而信奉並且宣傳凱恩斯主義,被稱為“美國凱恩斯”。主要著作 有《美國、大不列顛和德國繁榮與蕭條的周期:1902~1908年每月數據的研究》(簡稱《繁榮與蕭條的周期》,1921)、《經濟周期理論》(1927)、《充分復甦還是停滯?》(1938)、《財政政策與經濟周期》(1941)、《經濟政策與充分就業》(1947)、《貨幣理論與財政政策》(1949)、《經濟周期與國民收入》(1951)、《凱恩斯學說指南》(1953)、《美國經濟》(1957)、《60年代的經濟問題》(1960)等。 凱恩斯理論的通俗化 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是以西方專業經濟學者為對象,該書的內容難為一般人所理解。漢森除了寫作《凱恩斯學說指南》一書來對該書的難點加以解釋以外,也在其他的地方闡述該書的內容,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他和P.薩繆爾森一起用一條45°線和 y=C+I線來說明凱恩斯理論的最簡單的模型,即產品市場均衡的模型。
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的制訂 凱恩斯的學說雖然論證了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政策的必要性,並且指出財政政策是干預經濟生活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關於具體的政策,凱恩斯並沒有詳加論述。對此,漢森作了補充性的說明,並且加以發展。
凱恩斯的理論說明有效需求的不足是造成資本主義失業問題的原因。根據這一點,漢森認為,在蕭條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應該執行赤字預算的政策,使支出大於收入,以便彌補有效需求的不足。他還進一步提出,在繁榮時期,過多的有效需求也可能造成經濟的過度膨脹;這時,便應執行預算盈餘的政策,使支出小於收入,以便減少過多的有效需求。這種旨在於調節有效需求來熨平資本主義的經濟波動的政策,被稱為補償性的財政政策。執行這種政策意味著國家的預算沒有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平衡的必要,而僅需在整個經濟周期中使收支相抵。
混合經濟論 漢森認為:在19世紀末期以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已經不再是純粹單一的私有經濟制度,而是屬於混合經濟的範疇。所謂混合經濟系由“公營”和“私營”兩個部分所組成。“公營”即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部分,包括國有化企業和種種福利措施,如社會保險等等。“私營”部分即指私人所有的企業和事業。他認為:資本主義應以“私營”部分為主,“公營”部分不過起著補充和輔助的作用。
長期停滯論 漢森認為,美國經濟在長期中具有停滯的傾向,其原因在於:①人口增長遲緩;②新土地的開墾已經完畢;③公司儲蓄的增長;④資本品的大量存在;⑤新發明的節約資本的偏向。這五點都使投資數量減少,而引致國民收入減少。因此,資本主義國家必須進行干預,以便改變經濟停滯的現象。
除了長期停滯論以外,漢森的影響目前仍然存在。他和薩繆爾森的45°線與 y=C+I線交點的圖形幾乎出現在任何一本總量經濟學教科書中。他的補償性財政政策和不平衡預算的論點已克服了傳統的預算必須平衡的觀點,成為西方財政理論的正統思想。他的混合經濟論仍然被西方學者認為是描述現代資本主義的適當的說法,此外,他的對於公債、稅收的看法以及對凱恩斯理論的註解也還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參考書目
B.B.Seligman, Alvin H.Hansen and the Mature Economy, in Main Currents in Modern Economics,pp.666-672,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New York, 1962.
S.Weintraub,ed., Modern Economic Thouɡht,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1977.